1.推断题- (共1题)
1.
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D、E是氧化物.常温下,B是气体,D是黑色固体,E是红棕色固体. A、B、C含氢元素,胃液中含C.短线“﹣”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箭头“→”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C .
(2)B与D反应生成红色固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C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请写出该反应的一个用途 .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C .
(2)B与D反应生成红色固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C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请写出该反应的一个用途 .
2.计算题- (共1题)
2.
钙是人体中的常量元素,缺钙时可通过食用保健药剂来增加摄入量.某补钙药剂说明书的部分信息如图1所示.现将125g盐酸分成5等份,逐次加到用50片该药剂制成的粉末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得到部分数据与图象如下.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1)该品牌补钙药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 ,a的数值为 .
(2)求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第1次 | 第3次 | 第4次 |
加入盐酸的质量(g) | 25 | 25 | 25 |
剩余固体的质量(g) | 45 | a | 30 |
(1)该品牌补钙药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 ,a的数值为 .
(2)求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单选题- (共4题)
3.
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 复合肥料磷酸二氢铵的化学式:(NH4)2HPO4
B. 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C. 在人体组织里葡萄糖的转化:C6H12O6+9O2
6 CO2+6 H2O
D. 过氧化氢中氢、氧元素的化合价:

A. 复合肥料磷酸二氢铵的化学式:(NH4)2HPO4
B. 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C. 在人体组织里葡萄糖的转化:C6H12O6+9O2

D. 过氧化氢中氢、氧元素的化合价:


5.
如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氢元素在循环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B. 燃料电池系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 水的分解反应需要吸收能量
D. 该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可以回收使用

A. 氢元素在循环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B. 燃料电池系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 水的分解反应需要吸收能量
D. 该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可以回收使用
6.
用如图实验装置制取干燥的气体正确的是( )

| (1) | (2) | (3) | (4) |
X | 大理石与盐酸 | 锌粒与稀硫酸 | 双氧水与二氧化锰 | 二氧化锰与氯酸钾 |
Y | 浓硫酸 | 浓硫酸 | 浓硫酸 | 浓硫酸 |
Z | CO2 | H2 | O2 | O2 |

A.只有(1) | B.(1)(2) | C.(1)(3) | D.(1)(2)(3) |
4.选择题- (共4题)
7.已知n= {#mathml#}{#/mathml#} x3dx,则(x﹣ {#mathml#}{#/mathml#} )n的展开式中常数项为{#blank#}1{#/blank#}.
8.已知n= {#mathml#}{#/mathml#} x3dx,则(x﹣ {#mathml#}{#/mathml#} )n的展开式中常数项为{#blank#}1{#/blank#}.
9.已知n= {#mathml#}{#/mathml#} x3dx,则(x﹣ {#mathml#}{#/mathml#} )n的展开式中常数项为{#blank#}1{#/blank#}.
10.广州亚运会中,志愿者们手上、脖子上的丝巾非常美丽,车间70名工人承接了生产丝巾的任务,已知每人每天平均生产手上的丝巾1800条或脖子上的丝巾1200条,一条脖子上的丝巾要配两条手上的丝巾,为了使每天生产的丝巾正好配套,应分配多少名工人生产脖子上的丝巾,多少名工人生产手上的丝巾?
5.填空题- (共4题)
11.
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
(1)下列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 (填字母)
A.铂金饰品 B.铁锅 C.铝导线
(2)为了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填序号)
①将铝、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②将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硫酸铜溶液中
③将铜、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溶液中
④将铜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硝酸银溶液中
(3)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①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②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4)某钢铁厂每天需消耗4900t含Fe2O376%的赤铁矿石,该厂理论上可日产含Fe98%的生铁的质量是 t。
(1)下列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 (填字母)
A.铂金饰品 B.铁锅 C.铝导线
(2)为了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填序号)
①将铝、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②将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硫酸铜溶液中
③将铜、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溶液中
④将铜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硝酸银溶液中
(3)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①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②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4)某钢铁厂每天需消耗4900t含Fe2O376%的赤铁矿石,该厂理论上可日产含Fe98%的生铁的质量是 t。
12.
下图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是______物质,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g。
(2)使一定量接近饱和的A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1℃时,将一定量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液的质量将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t2℃时,分别用50gA、B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A_____B(填“<”“>”或“=”)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是______物质,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g。
(2)使一定量接近饱和的A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1℃时,将一定量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液的质量将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t2℃时,分别用50gA、B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A_____B(填“<”“>”或“=”)
13.
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测定其组成,取适量样品进行下列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判断:
(1)取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 .
(2)取上述溶液适量,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产生气泡,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 .
(3)取步骤(2)试验后的滤液,加入稀硝酸化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由此某同学得出此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钠.你认为此结论是否正确? (填“是”或“否”).请说明理由 .
(1)取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 .
(2)取上述溶液适量,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产生气泡,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 .
(3)取步骤(2)试验后的滤液,加入稀硝酸化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由此某同学得出此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钠.你认为此结论是否正确? (填“是”或“否”).请说明理由 .
14.
回答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相关问题.

(1)写出制取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
(2)如图2所示,发生装置应选用 (填编号,下同),以下气体收集装置不能采用的是 .
(3)为测定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体积,应选用如图1装置 (填编号).

(1)写出制取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
(2)如图2所示,发生装置应选用 (填编号,下同),以下气体收集装置不能采用的是 .
(3)为测定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体积,应选用如图1装置 (填编号).
6.实验题- (共1题)
15.
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瓶,标签中只剩下“Na”和“10%”字样(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对其组成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可能是什么溶液呢?
【查阅资料】
Ⅰ.初中化学中常见含钠的化合物有:NaCl、NaOH、Na2CO3、NaHCO3,其中一种物质的类别有别于其它三种物质,该物质是 .
Ⅱ.NaHCO3的水溶液呈碱性.
Ⅲ.室温(20℃)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如下:
【资料分析】
依据上述资料分析该瓶试剂不可能是碳酸氢钠的原因是 .
【实验探究】
实验1:实验测得该溶液的pH>7,则这瓶试剂也不可能是 .
实验2:为了检验该溶液是什么溶液,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盐酸,有气泡产生,得出结论,该溶液是Na2CO3溶液.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有同学对上述结论提出质疑,他认为该溶液可能由 组成,并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3:另取样,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呈中性),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 ;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得出结论,该同学的假设成立.
上述实验中,证明所加氯化钙溶液是过量的方法是 .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可能是什么溶液呢?
【查阅资料】
Ⅰ.初中化学中常见含钠的化合物有:NaCl、NaOH、Na2CO3、NaHCO3,其中一种物质的类别有别于其它三种物质,该物质是 .
Ⅱ.NaHCO3的水溶液呈碱性.
Ⅲ.室温(20℃)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如下:
物质 | NaHCO3 | NaCl | NaOH | Na2CO3 |
溶解度g/100g水 | 9.6 | 36 | 109 | 215 |
依据上述资料分析该瓶试剂不可能是碳酸氢钠的原因是 .
【实验探究】
实验1:实验测得该溶液的pH>7,则这瓶试剂也不可能是 .
实验2:为了检验该溶液是什么溶液,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盐酸,有气泡产生,得出结论,该溶液是Na2CO3溶液.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有同学对上述结论提出质疑,他认为该溶液可能由 组成,并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3:另取样,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呈中性),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 ;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得出结论,该同学的假设成立.
上述实验中,证明所加氯化钙溶液是过量的方法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4道)
选择题:(4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