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6g加热至混合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6.4g。他们将剩余固体倒入烧杯中,欲通过溶解和过滤两个步骤得到10%的氯化钾溶液。(提示: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请你帮他们计算:需向烧杯中加水的质量是多少?___
2.简答题- (共3题)
2.
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1)如图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X的数值为_________________。
②“11”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③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_______(填离子符号)。
(2)下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__________(填标号)。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如图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X的数值为_________________。
②“11”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③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_______(填离子符号)。
(2)下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__________(填标号)。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如图装置完成以下实验:
(1)探究燃烧条件:若B处盛放木炭。
Ⅰ.先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在B处加热,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Ⅱ.待B处冷却至室温,在A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后,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Ⅲ.在A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处变浑浊。
Ⅰ与Ⅲ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Ⅱ与Ⅲ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2)模拟工业炼铁:若B处盛处氧化铁粉末。在A处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B处下方用喷灯加热,B处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尾气处理的方法为_____。
(3)《自然》杂志刊载“绿色炼铁”技术;电解熔融的氧化铁得到铁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1)探究燃烧条件:若B处盛放木炭。
Ⅰ.先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在B处加热,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Ⅱ.待B处冷却至室温,在A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后,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Ⅲ.在A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处变浑浊。
Ⅰ与Ⅲ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Ⅱ与Ⅲ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2)模拟工业炼铁:若B处盛处氧化铁粉末。在A处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B处下方用喷灯加热,B处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尾气处理的方法为_____。
(3)《自然》杂志刊载“绿色炼铁”技术;电解熔融的氧化铁得到铁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4.
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请回答:
(1)水是由_____组成的化合物。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自然界的水都属于混合物,一般要经过净化之后才能使用,在沉降、过滤、吸附、蒸馏等净水方法中,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
(3)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_____(填“软水”或“硬水”),常用_____来鉴别硬水和软水。
(4)甲和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_____℃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将t1℃时等质量的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析出固体质量较少的是_____(填“甲”或“乙”)。
③t2℃时,将6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甲与同温下乙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乙大小关系为_____(填字母)。

(1)水是由_____组成的化合物。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自然界的水都属于混合物,一般要经过净化之后才能使用,在沉降、过滤、吸附、蒸馏等净水方法中,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
(3)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_____(填“软水”或“硬水”),常用_____来鉴别硬水和软水。
(4)甲和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_____℃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将t1℃时等质量的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析出固体质量较少的是_____(填“甲”或“乙”)。
③t2℃时,将6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甲与同温下乙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乙大小关系为_____(填字母)。
A.w甲<w乙 | B.w甲>W乙C、W甲=W乙 | C.无法确定 |

3.单选题- (共15题)
5.
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
B.参加反应的甲、丁质量比为1:2 |
C.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D.丁相对分子质量是甲的2倍 |
6.
在细菌作用下,可以用氨气处理含有甲醇(CH3OH)的工业废水,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CH3OH + 12O2 + 6NH3 = 3N2 + 5X + 19H2O,则X的化学式为
A.NO | B.CO2 | C.H2 | D.CO |
8.
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4周期的一部分。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镍元素的符号为Ni
B. 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8.93g
C. 从左到右各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D. 各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A. 镍元素的符号为Ni
B. 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8.93g
C. 从左到右各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D. 各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9.
小东通过查阅资料,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中的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会加速铁生锈)。已知广口瓶有效容积为242mL,实验8分钟后打开止水夹,水从烧杯流入广口瓶中的体积为48m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实验的不足之处在于实验前广口瓶底未放少量水
B. 通过分析本次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19.8%
C. 若实验药品充足,时间足够长,可十分接近拉瓦锡实验的结果
D. 此实验可有效解决拉瓦锡实验中的汞污染问题

A. 该实验的不足之处在于实验前广口瓶底未放少量水
B. 通过分析本次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19.8%
C. 若实验药品充足,时间足够长,可十分接近拉瓦锡实验的结果
D. 此实验可有效解决拉瓦锡实验中的汞污染问题
10.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纯净氧气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
B.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要立即收集,避免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
C.用高锰酸钾制取所需氧气停止加热时,要先熄灭酒精灯,然后再把导管移出水面 |
D.将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
11.
按如图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烘干的木炭粉末与CuO粉末须混合均匀 B. 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C. 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产生的气体一定没有CO

A. 烘干的木炭粉末与CuO粉末须混合均匀 B. 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C. 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产生的气体一定没有CO
12.
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 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 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A. 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 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 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4.
如图所示,导管内有一段红墨水,试管中盛有适量的冷水,装置的气密定好。现往试管中加入下列某物质,能使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 | B.硝酸铵固体 |
C.生石灰 | D.氯化钠固体 |
15.
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氯化钠和植物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都能形成溶液
B. 把20%的蔗糖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C. 向20℃时的蔗糖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食盐不再溶解
D. 配制50gl6%的氯化钠溶液一般经过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装瓶存放等步骤
A. 将氯化钠和植物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都能形成溶液
B. 把20%的蔗糖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C. 向20℃时的蔗糖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食盐不再溶解
D. 配制50gl6%的氯化钠溶液一般经过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装瓶存放等步骤
17.
每年的 4月15日是我国“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高层楼房着火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离 | B.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 |
C.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 D.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
19.
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但少量的一氧化氮在人体内具有扩展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通常状况下,一氧化氮密度比空气略大,极易与氧气反应,难溶于水.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的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 B.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 |
C.向下排空气法 | D.排水法 |
4.填空题- (共2题)
20.
示例: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说明反应物的浓度不同,反应现象不同。请参照示例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氧气不足、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燃烧,反应物相同,但产物不同,说明_____不同,反应产物可能不同。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在常温下生成碳酸,在叶绿素做催化剂、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反应物相同,但产物不同,说明_____不同,产物可能不同。
(3)锌粉与稀盐酸能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锌片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速率较慢,说明反应物的_____不同,反应速率不同。
(1)碳在氧气不足、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燃烧,反应物相同,但产物不同,说明_____不同,反应产物可能不同。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在常温下生成碳酸,在叶绿素做催化剂、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反应物相同,但产物不同,说明_____不同,产物可能不同。
(3)锌粉与稀盐酸能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锌片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速率较慢,说明反应物的_____不同,反应速率不同。
21.
碳及碳的化合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随着科技的发展,含碳元素的新材料不断涌现。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②、③对应三种碳单质,图②单质的名称是_____,图③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_。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
(2)如图所示,“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只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弹性好。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3)二氧化碳是灭火英雄,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其灭火原理是_____,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近年来科学家正致力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例如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雾霾天气增多,雾是水蒸气,本身无污染,霾由细小颗粒物组成,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以及地面灰尘等。它侵蚀着人们的健康,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出行。下列治理雾霾的措施中可行的是_____。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控制车辆使用③减少户外活动④加强城市绿化⑤关闭厂矿企业⑥调整能源结构

(1)图①、②、③对应三种碳单质,图②单质的名称是_____,图③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_。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
(2)如图所示,“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只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弹性好。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具有吸附性 | B.可重复使用 | C.可处理海上泄漏的石油 | D.不具有可燃性 |
(4)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雾霾天气增多,雾是水蒸气,本身无污染,霾由细小颗粒物组成,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以及地面灰尘等。它侵蚀着人们的健康,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出行。下列治理雾霾的措施中可行的是_____。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控制车辆使用③减少户外活动④加强城市绿化⑤关闭厂矿企业⑥调整能源结构
5.实验题- (共2题)
22.
如图装置,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B的名称_____。
(2)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I、Ⅱ装置可制取氧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当打开K2关闭K1时,利用I、Ⅲ装置可验证CO2的有关性质。
①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此时小试管中盛放的物质是_____。
②C为干燥管(用于防止液体倒吸)。如要证明所制备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在小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1)写出仪器B的名称_____。
(2)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I、Ⅱ装置可制取氧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当打开K2关闭K1时,利用I、Ⅲ装置可验证CO2的有关性质。
①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此时小试管中盛放的物质是_____。
②C为干燥管(用于防止液体倒吸)。如要证明所制备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在小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3.
同学们一起探究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小刚同学设计了用铜丝、铁丝、铝丝和稀盐酸,只用一只试管,取一次盐酸的探究方案.请你和他们一起完善下表的探究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1)填表
结论:金属活动性Al>Fe>Cu
(2)将铝丝插入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
(3)小华同学认为在小刚设计的方案中,只要补充一个实验,就可得出Al>Fe>H>Cu的结论.小华要补充的实验是_____;
(4)小强同学认为要得到Al>Fe>H>Cu的结论,不必做补充实验,只需将小明同学方案中插入金属的顺序调整即可,你认为调整后插入金属的顺序是_____.
(1)填表
实验步骤 | 观察到的现象 |
①在试管中取少量盐酸,插入铁丝,充分作用. | _____ |
②在①所得的溶液中,插入_____,充分作用. | 无明显现象 |
③在②所得的溶液中,插入_____,充分作用. | _____ |
结论:金属活动性Al>Fe>Cu
(2)将铝丝插入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
(3)小华同学认为在小刚设计的方案中,只要补充一个实验,就可得出Al>Fe>H>Cu的结论.小华要补充的实验是_____;
(4)小强同学认为要得到Al>Fe>H>Cu的结论,不必做补充实验,只需将小明同学方案中插入金属的顺序调整即可,你认为调整后插入金属的顺序是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简答题:(3道)
单选题:(15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