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2题)
1.
计算题:
已知6.2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充分加热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28克。求:
(1)生成多少克的氧气?
(2)原混合物中有多少克的氯酸钾?
(3)剩余固体有哪些物质组成?质量为多少?
已知6.2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充分加热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28克。求:
(1)生成多少克的氧气?
(2)原混合物中有多少克的氯酸钾?
(3)剩余固体有哪些物质组成?质量为多少?
2.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某次实验中固体的质量变化如下:

⑴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 g ;
⑵计算生成氯化钾的质量是___________g。(保留2位小数)

⑴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 g ;
⑵计算生成氯化钾的质量是___________g。(保留2位小数)
2.综合题- (共1题)
3.
碳与碳的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1)图1是碳原子结构示意图,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属于__(填“金属”,“非金属”或“稀有气体”)元素.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周期.
(2)图2、3、4对应三种碳单质,图2单质的名称是__.
(3)C为+4价,Cl为﹣1价,由C和Cl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
(4)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虽年久仍不变色,原因是墨中主要成分碳在常温下具有__性.如图5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大试管中的反应体现了碳的还原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碳的还原性可以用于冶铁工业.
(5)研究发现: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如:一氧化碳也能还原氧化铜,也有还原性.从化学反应前后碳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特点分析,一氧化碳和碳都具有还原性的原因是__;而二氧化碳没有还原性的原因是__.

(1)图1是碳原子结构示意图,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属于__(填“金属”,“非金属”或“稀有气体”)元素.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周期.
(2)图2、3、4对应三种碳单质,图2单质的名称是__.
(3)C为+4价,Cl为﹣1价,由C和Cl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
(4)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虽年久仍不变色,原因是墨中主要成分碳在常温下具有__性.如图5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大试管中的反应体现了碳的还原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碳的还原性可以用于冶铁工业.
(5)研究发现: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如:一氧化碳也能还原氧化铜,也有还原性.从化学反应前后碳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特点分析,一氧化碳和碳都具有还原性的原因是__;而二氧化碳没有还原性的原因是__.
3.简答题- (共1题)
4.
有A、B、C三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元素的单质在A元素的单质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C元素的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与氖原子相同的电子结构。则A单质的符号为______B元素的名称为_____C的离子符号为___写出B单质在A单质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单选题- (共12题)
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过氧化氢催化分解的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
B.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
C.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
D.没有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就不会产生氧气 |
8.
化学概念间在逻辑上有如图所示的部分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 B.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
C.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 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
11.
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
B.C处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 |
C.D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
D.D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
12.
潜水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以在水下活动为主要内容,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目的的休闲运动,广为大众所喜爱。潜水人员一般都会身穿潜水服、背着氧气罐下水,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罐中的氧气可以供给人呼吸 |
B.水中氧气的含量为0 |
C.氧气被压缩后分子的体积变小了 |
D.氧气只能以气体的形式存在 |
13.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
B.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与正极上得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
C.金刚石的硬度比石墨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
D.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
14.
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中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
B.b中生成气体的质量大于a中生成的气体的质量 |
C.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
D.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1 |
15.
化学中常常出现“1+1≠2”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下列符合“1+1=2”的事实是
A.10L水与10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0L |
B.10g硫粉在10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0g二氧化硫 |
C.10g锌片与10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0g |
D.25℃,1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能得到20g氯化钠溶液 |
16.
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用点燃的小木条检查液化石油气是否泄漏 |
B.为了节约运费,把酒精和鞭炮等物品装在同一辆车上运送 |
C.在生产易燃品的厂房,所有的电器设备和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封闭装置 |
D.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烧杯壁缓慢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
5.选择题- (共4题)
6.填空题- (共2题)
22.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枝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________。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火焰上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________处(填字母)的火柴梗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________。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________。
(1)取一枝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________。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火焰上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________处(填字母)的火柴梗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________。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________。
7.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2道)
综合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4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