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北京市海淀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7056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5/3/26

1.单选题(共15题)

1.
下列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A.支持燃烧B.无色气体C.难溶于水D.密度比空气大
2.
化学变化前后发生改变的是(  )
A. 元素种类 B. 分子种类 C. 原子个数 D. 原子质量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Na+表示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
B.CO32表示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碳酸根离子
C.表示氧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
D.H2O2表示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过氧化氢分子
4.
某品牌紫菜的营养成分表显示,每100 g紫菜含钠291 mg,这里所说的钠是指
A. 元素     B. 单质 C. 分子 D. 原子
5.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中,书写不正确的是
A. 碳酸钠 B. 氯化铁
C. 氧化镁 D. 氢氧化钙
6.
亚氯酸钠()是一种高效漂白剂。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A. -3 B. +1 C. +3 D. +5
7.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氖气
8.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B.蒸馏水C.食盐水D.大理石
9.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方案




目的
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能和水反应
证明碳与氧化铜能发生反应
证明金属锌的活动性比铁的活动性强
证明燃烧的条件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A.AB.BC.CD.D
10.
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金属资源的是(  )
A.回收易拉罐
B.寻找金属替代品
C.防止金属锈蚀
D.过度开采金属矿物
11.
如图所示,有关电解水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b中的气体是氢气
C.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1:2
D.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12.
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以下实验,最终U型管中两侧液面的相对高度不正确的是(加入试管中的试剂X所占体积忽略不计)
A.AB.BC.CD.D
13.
下列实验安全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A. 实验室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该先验纯
C. 眼睛里不慎溅入药液,立即用水冲洗
D. 碰倒燃着的酒精灯,立即用湿布盖灭
14.
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A.B.C.D.
15.
天然气水合物化学式为,外形晶莹剔透酷似冰块却能燃烧,俗称可燃冰。我国科技人员已勘探到海洋中储存有大量可燃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燃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B.可燃冰的开采需要有计划的进行
C.可燃冰中含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D.可燃冰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

2.选择题(共1题)

16.

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下降的岩块从地质构造上属于(  )

3.填空题(共3题)

17.
(6分)金属和金属材料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冬天取暖用的暖气片有铸铁材料、铜铝材料等多种。这主要利用了金属的性。

(2)铁生锈的条件是,因此,铸铁暖气片通常在表面刷漆以防铁被腐蚀。
(3)生产、生活中对钢铁的需求量特别大,在炼铁炉中,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4)新型材料纳米铁粉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比普通铁粉更易与氧气反应,其制备的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纳米级铁粉遇氧气无需加热就能燃烧,生成物的化学式为。
高温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前需向反应器中通入氮气,目的是。
18.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燃料的利用。
(1)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________和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燃烧发生的条件是: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_______________。
(3)为了证明燃烧发生的条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一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二中,观察到滤纸条始终不燃烧,由此推知 Na2SiO3的化学性质为_______________。
③对比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纸条燃烧情况的不同,可以证明的燃烧发生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19.
(6分)根据下图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用A装置制备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是(填字母序号),仪器a的下端必须伸入反应物液面以下形成“液封”,其原因是。

4.实验题(共1题)

20.
(8分)研究小组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铁的探究活动。将木炭、氧化铁及试管充分烘干,并将木炭和氧化铁混合均匀、研磨。取适量上述混合物于试管中,用图1所示的装置加热(试管竖直向上,可使加热时的热量尽少散失)。


【提出问题】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剩余固体X含有哪些成分,质量分别是多少?
【查阅资料】
铁的氧化物被还原时,是从高价铁的氧化物逐级还原成低价铁的氧化物,最后还原成金属铁。铁的氧化物及其部分性质如下:
为红色固体; 均为黑色固体。其中,具有很好的磁性,能被磁铁吸引。三种氧化物均不溶于水,但能溶于稀盐酸,分别发生如下反应:
Fe2O3+6HCl ══ 2FeCl3+3H₂O
Fe3O4+8HCl ══ 2FeCl3+FeCl2+4H2O
FeO+2HCl ══ FeCl2 + H2O
黄色的溶液中滴入无色的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该实验常用于检验溶液遇单质铁发生反应:2FeCl3 + Fe = 3FeCl2,溶液变为浅绿色。
【猜想】固体X可能含有:①④⑤
【实施实验】
目的:确定固体X的组成。
步骤
操作
主要现象
结论
I
取部分冷却后的固体X倒在滤纸上,用磁铁充分吸引。
部分固体被吸引到磁铁上
可能有
II
取滤纸上的剩余固体少量,放入图2所示的试管a中,通入氧气,用酒精灯加热。
固体剧烈燃烧, b中溶液变浑浊
一定有
III
另取滤纸上的剩余固体少量,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一定没有
IV
取步骤I磁铁上的固体少量,放入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产生。
一定有
V
在步骤IV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
溶液不变红色
一定没有
【反思改进】
同学们讨论发现,用上述实验方法不能确定固体X中一定没有,理由是。

为确定固体X中是否含Fe3O4并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同学们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步骤
操作
数据
I
重新取部分冷却至室温的固体X,称量其质量为m1
m1 =" 17.9" g
II
将称量好的固体X全部放入图3所示的锥形瓶中,称量整套装置及药品的质量为m2;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放入足量稀盐酸后关闭旋塞,待没有气泡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再次称量整套装置及药品的质量为m3
m2 =" 317.9" g
m3 = 317.3.g
III
将锥形瓶中剩余的固体过滤、洗涤并干燥,称量其质量为m4
m4 =" 1.1" g
【获得结论】
(1)为确定固体X中是否含,m1~m4中应该用到的数据有。
(2)固体X的成分及质量分别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