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用如图微型仪器来完成制取并检验二氧化碳的实验只消耗了0.55g10%的盐酸(密度为1.1g/ml)。通过计算回答:

(1)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2)如果用锥形瓶来完成这个实验约需10%的盐酸5ml,
这是微型实验所用药品量的多少倍?

(1)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2)如果用锥形瓶来完成这个实验约需10%的盐酸5ml,
这是微型实验所用药品量的多少倍?
2.单选题- (共8题)
4.
交警对涉嫌酒驾的司机进行检测时,可用如下的化学反应C2H5OH+4CrO3(橙红色)+6H2SO4═2X(绿色)+2CO2↑+9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Cr2O3 | B.Cr2(SO4)3 | C.CrSO3 | D.Cr2S3 |
5.
等质量的A、B、C三种金属分别与质量相同、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产生氢气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种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是A
B.反应结束后产生的氢气的质量相等
C.反应结束时,一定完全反应的是稀硫酸
D.三种金属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一定是A>B>C

A.三种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是A
B.反应结束后产生的氢气的质量相等
C.反应结束时,一定完全反应的是稀硫酸
D.三种金属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一定是A>B>C
6.
某小组用如图装置对铁生锈的条件进行探究,4分钟后发现A中铁钉表面灰暗,B中的铁钉依然光亮,由此说明,决定铁生锈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氧气的浓度 | B.是否有氧气 |
C.是否有水蒸气 | D.水蒸气的浓度 |
3.填空题- (共6题)
10.
金属及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生活中使用的铜火锅是利用了铜的___________性.
(2)工人师傅切割铁板时,常用硫酸铜溶液在铁板上画线即可留下红色的印记,此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有的台灯后面的反光片为铝箔,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___________性.
(1)生活中使用的铜火锅是利用了铜的___________性.
(2)工人师傅切割铁板时,常用硫酸铜溶液在铁板上画线即可留下红色的印记,此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有的台灯后面的反光片为铝箔,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___________性.
11.
(8分)A—H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已知A为黑色固体单质,G为红色固体单质,B为红色粉末,F为黑色粉末,它们转化关系如图。

(1)B的化学式为 :(2分)F的化学式为: (2分)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3)②的反应类型是 反应。(2分)

(1)B的化学式为 :(2分)F的化学式为: (2分)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3)②的反应类型是 反应。(2分)
12.
(8分)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影响空气质量的罪魁祸首。如其中硫的燃烧时能生成 ,该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 。
(2)在汽车尾气排放口加装“三效催化净化器”,在不消耗其他物质的情况下,可将尾气中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一氧化氮转化为另外两种能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 和 。
(3)为了解某河水的治理效果,用烧杯、漏斗等仪器对水样进行 (填实验操作)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用 (填物质名称)可除去水中的臭味,可用 (填物质名称)检验该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生活中通过 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1)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影响空气质量的罪魁祸首。如其中硫的燃烧时能生成 ,该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 。
(2)在汽车尾气排放口加装“三效催化净化器”,在不消耗其他物质的情况下,可将尾气中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一氧化氮转化为另外两种能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 和 。
(3)为了解某河水的治理效果,用烧杯、漏斗等仪器对水样进行 (填实验操作)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用 (填物质名称)可除去水中的臭味,可用 (填物质名称)检验该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生活中通过 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13.
如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
(2)m点的含义是: .
(3)20℃时,将3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为 g;
(4)t2℃时,将等质量的A、B、C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 ,无溶质析出的是 .

(1)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
(2)m点的含义是: .
(3)20℃时,将3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为 g;
(4)t2℃时,将等质量的A、B、C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 ,无溶质析出的是 .
14.
下列灭火措施得当且灭火原理分析正确的是
A.春游时在野外用水来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
B.实验时酒精灯不小心碰翻,用沙子扑灭,目的是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
C.森林大火时,迅速砍掉所有的树木并运走,目的是移除可燃物 |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单选题:(8道)
填空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