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6963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1/21

1.单选题(共13题)

1.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将红热铁丝插入氧气中,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B.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
C.充分加热碳酸氢铵固体,生成黑色物质
D.“铜绿”与盐酸混合,得到无色溶液
2.
下列有关物质的运用中,利用到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做制冷剂 B.石墨做电极
C.二氧化碳灭火 D.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
3.
木糖醇(C5H12O5)是一种广泛用于口香糖的防龋齿食品。下列有关木糖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物质每个分子中含有22个原子
B. 该物质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5∶12∶5
C. 该物质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5∶12∶5
D. 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2
4.
现有18.6g NaOH与Na2CO3的固体混合物,测得其中钠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为23:3。在室温下,将该混合物与100g稀硫酸混合,恰好完全反应,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14.2g,则原固体混合物中含有钠元素的质量为
A.2.3gB.9.2gC.4.6gD.6.9g
5.
白钨矿的主要成分是钨酸钙(CaWO4),其中钨的化合价为
A. +3 B. +4 C. +6 D. +7
6.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杂质)
除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
A
FeSO4溶液( CuSO4溶液 )
加入足量铁粉,过滤
B
Cu (Fe)
溶液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C
CO气体( CO2气体)
依次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
D
Cu粉末(C粉)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A.AB.BC.CD.D
7.
在不同温度下,CO可将Fe2O3还原为Fe3O4、FeO或Fe,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成固体的质量一定小于固体反应物的质量
B.一定量的Fe2O3还原为FeO时,消耗的CO最多
C.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一定是CO2
D.在实验室完成此实验,一定要对尾气进行处理
8.
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植物油和水B.碘和酒精
C.食盐和水D.硝酸钾和水
9.
下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B.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C.要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温的方法
D.要使A从其浓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10.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称取食盐B.稀释浓硫酸
C.测定溶液pH值D.固体药品取用
11.
下列物质不能用于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是()
A.紫色石蕊溶液B.氯化钠溶液C.铁粉D.pH试纸
12.
人体中缺少某些元素,会影响健康,甚至引起疾病,以下疾病可能与缺锌相关的是
A.侏儒症B.佝偻病
C.白内障D.甲状腺肿大
13.
下列实验方案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1观察燃烧的木条是否熄灭,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B.图2观察反应有无气泡产生,判断固体粉末是否为碳酸盐
C.图3观察反应剧烈程度,比较镁与锌的活动性
D.图4观察燃烧先后顺序,比较可燃物的着火点

2.选择题(共1题)

14. 2012年第一季有91天.

3.多选题(共1题)

15.
20℃时,向400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硫酸,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与硫酸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恰好中和时溶液温度升高了T℃
C.恰好中和时溶液为中性
D.若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混合后溶液最高温度仍为T℃

4.填空题(共2题)

16.
(1)用化学用语表示:
铝原子_________;铵根离子_________;氢气___________;
二氧化碳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亚铁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下列物质的字母序号填空:
a.熟石灰  b.盐酸  c.硫酸铜  d.氢氧化钠  e.二氧化碳
胃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
用作配制波尔多液的盐______________;
用于人工降雨__________________;
溶于水放热的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作建筑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以下反应:
工业上用CO还原赤铁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铝中和胃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二酸钠(Na2C4 H4O4)与硫酸亚铁发生复分解反应可制得琥珀酸亚铁,则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17.
某校进行中考化学实验考查,给出以下三个考题:①粗盐提纯;②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③氧气的制取和收集。考查规定由学生抽签确定考题。
I.甲同学抽签后被监考老师引导至准备了下列仪器和药品的实验台前:

(1)上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甲同学抽到的考题是 (填序号);实验前甲同学发现其中缺少了一种药品,该药品是 ;写出该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下图是甲同学实验时的主要步骤,这些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标号),

其中装置有误的是   (填字母标号),改正的方法是   
(3)若另选药品,也能完成另一个考题的气体制备,其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乙同学抽签并完成实验后,监考老师要他回答如下问题,请你帮他回答。
(4)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5)右图是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时,天平平衡后的状态,错误操作是 ,烧杯的实际质量是 g。

(6)粗盐中除混有泥沙等难溶性杂质外,通常还含有MgCl2等可溶性杂质,为了除去MgCl2,可以加入的试剂是     

5.实验题(共2题)

18.
小明同学在学习酸的性质时,他用大小、外形均相同的铝片分别和H+浓度相同的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他意外地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明显快于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反应现象的差异呢?小明从微观角度分析得出,H+浓度相同的盐酸、硫酸中,只是所含   不同。
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对反应无影响;
②Cl对反应无影响,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
③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
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组别
相同的铝片
H+浓度相同的酸
反应片刻后添加某种试剂(少量)
添加试剂后的反应现象
结论
1
1g铝片
5mL盐酸
Na2SO4
无明显变化
(填离子符号,下同)
Na+和对反应无影响
2
1g铝片
5mL硫酸
NaCl
明显加快
对反应有促进作用
针对上述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将表格中的空格补充完整;
(2)上述猜想    是成立的;
(3)若将第2组实验中添加的试剂NaCl改为HCl气体,     (“能”填“不能”)完成探究任务。
19.
袋装食品中常用一种“双吸剂”保质,主要成分是铁粉和生石灰,同学们对一久置的双吸剂固体样品很好奇,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双吸剂”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久置“双吸剂”中可能有Fe、Fe2O3、CaO、Ca(OH)2和CaCO3
(实验探究1)
取固体样品研磨,用磁铁吸引,磁铁上沾有黑色粉末,说明“双吸剂”中一定有_______。再用磁铁反复吸引后,残留固体用于后续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实验探究1的残留固
体放入试管中,加入蒸馏水
试管外壁不发烫
固体中一定没有_______。
 
(实验探究3)

(实验结论)
步骤②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久置的“双吸剂”中含有__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步骤③有气泡冒出,溶液变为黄色,写出溶液变为黄色所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根据步骤③的现象,说明久置的“双吸剂”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4)
联想到生铁是铁和碳的合金,某同学对生铁又进行了如下探究。
(1)为测定某生铁粉末状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实验时首先检验该装置是否密封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填序号)

A.安装好装置并在量气管内加入水,上下移动水准管,若水准管中液面与量气管液面维持一定的高度差,说明装置密封。
B.安装好装置并在量气管内加入水,上下移动水准管,若水准管中液面与量气管液面始终相平,说明装置密封。
然后将生铁与稀硫酸放入Y型管中,塞紧橡皮塞。要使生铁样品与稀硫酸开始反应的操作方法为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将Y型管向左倾斜,使稀硫酸缓慢流入生铁样品中。
B.将Y型管向右倾斜,使生铁样品被缓慢倒入稀硫酸中。
实验结束后,根据量气管中的气体体积和密度,计算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若测定的结果偏低,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实验结束读数时未调节量气管和水准管中液面相平,立即读取气体体积
B.稀硫酸过量
A.反应结束未冷却到室温立即读数
(2)若称取11.5克生铁样品,放入装有100.0g稀硫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对烧杯(包括溶液和残余固体,烧杯质量为60.0g)进行了四次称量
记录如表。
反应时间
t0
t1
t2
t3
烧杯和药品的质量/g
171.5
171.3
171.1
171.1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结果精确到0.1%,写出计算过程,共2分)
计算过程:
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1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