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期末练习卷(二)(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6920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8/18

1.计算题(共1题)

1.
某校化学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过氧化氢溶液(如图所示).该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他们取出该溶液34g,加入适量催化剂,待完全反应后,共收集到0.32g氧气.试计算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单选题(共9题)

2.
在一密闭容器内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一种未知物质M,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M
反应前质量/g
68
1
1
16
反应后质量/g
4
45
37
x
 
A.X为10
B.未知物质M中一定不含氧元素
C.M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
D.M的化学式为C2H6O
3.
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所用燃料是丙烷(C3H8),下列有关丙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从组成上看:丙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 从结构上看:一个丙烷分子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
C. 从性质上看:丙烷具有可燃性
D. 从变化上看:丙烷完全燃烧只生成水
4.
最近美国某玻璃公司研制出一种“自洁玻璃”,该玻璃因穿上40纳米厚的二氧化钛(TiO2)外套,从而具有自洁、不断分解有害气体以及消灭细菌、病毒等作用.关于二氧化钛,你认为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二氧化钛中钛元素显+4价
B. 二氧化钛中的钛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C. 二氧化钛是一种氧化物
D. 纳米技术的应用使二氧化钛产生神奇的作用
5.
2007年苏州市政府对公共交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对购置低污染排放公交车辆的补贴预计达1600万元.下列说法与改善空气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抑制过快增长的私家车拥有量
B.减缓城市交通拥堵的压力
C.减少机动车燃油排放含氮、硫的氧化物的量
D.提供市民乘公交车出行的便利
6.
水是生命之源,既精通又宝贵.下列对水的“多”与“少”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活中接触的水溶液多,纯净水少
B.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量少
C.“南水北调”工程说明北方水的储量多,南方水的储量少
D.地球上的水总量多,淡水少
7.
下列“关于家庭用水的问卷调查”的问题,需要进行实验后才能回答的是
A.您家使用的是自来水厂的自来水吗
B.您家使用的是硬水,还是软水
C.您家用水是否有二次使用的情况(如洗完菜后,冲厕所)
D.您家中有哪些节水措施
8.
用一块棉布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5%酒精的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手帕舒展开后,用火点燃(如图).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酒精溶于水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B.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C.酒精溶液浸泡后,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
D.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手帕温度仍低于其着火点
9.
下列研究问题的做法不可取的是(  )
A.采用网上查询的方法,调查本市空气污染指数
B.采用做灯火试验的方法,检查家里液化气是否泄漏
C.采用调查、走访等方法,寻找河水污染源
D.采用推理的方法,分析自来水发黄的原因
10.
“低碳生活”是指在生活作息时减少能量耗用,使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主题的是
A.用旧报纸制铅笔杆B.参加“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
C.开发回收利用二氧化碳的新技术D.深秋时节焚烧落叶

3.选择题(共1题)

11.一名跳伞运动员的落地点在预定点的北偏西60°方向10m处.请在图中标示出这名跳伞运动员的落地位置。

4.填空题(共3题)

12.
阅读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909年哈伯在实验室将氮气和氢气在600℃、2.02×104kPa和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首次合成了氨(NH3).常温下,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经过下列反应制得生产炸药的原料﹣﹣硝酸.
A.氨和氧气在铂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反应 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B.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来自空气、煤和水,这是一种经济的固氮方法.这一成果生产的化肥给农业带来了丰收,也获得了代替智利硝石生产炸药的原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由于德国垄断了合成氨技术,能快速生产氨和硝酸,使粮食和炸药的供应有了保障,这也促成了德皇威康二世开战的决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1)请从以上信息中总结有关氨的知识:
①氨的物理性质:
②氨的化学性质:
③氨的制法(写化学方程式):  
④氨的用途:
(2)根据氨生产硝酸的三个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①B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②对于C反应中产生的一氧化氮(一种大气污染物)尾气,你认为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3)你认为合成氨中氢元素主要来自原料中的   
(4)从合成氨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与灾难,有同学提出如下看法:化学新技术给人类进步带来了贡献,也带来了灾难.可见发明化学新技术对人类并没有实际意义.你是否同意此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
13.
(1)某同学归纳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方面的知识(如图所示),请你根据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帮他填写图中的空白.

(2)①N;②Mg2+;③C+2;④2H;⑤Fe;⑥O2六种化学符号.其中能表示分子的是    (填序号,下同);能表示离子的是 ;能表示化合的是
14.
请仔细观察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过量排放二氧化碳会导致___________.
(2)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有_____________.(写一种)
(3)请你就如何防止酸雨形成,提一点建议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题(共2题)

15.
某淡黄色的颗粒状固体,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通常状况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例如:它与CO2反应时,只生成了Na2CO3和O2,它与稀盐酸反应时,只生成了NaCl、H2O和O2.上课时,老师做了如下实验:
a.取少量的淡黄色的颗粒状固体投入到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可观察到产生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再向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可观察到烧杯中溶液变红.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淡黄色的颗粒状固体中一定含有 元素.你做出这个判断的理由是
(2)实验a中产生的气体,可用 法收集.
(3)同学们对实验a中产生的气体的组成看法不一,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设:
①该气体是CO;②该气体是H2
请你推测该气体还可能是 (写化学式).
(4)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在(3)中的推测(写出简要操作步骤,反应现象和结论).
操作步骤
 
反应现象
 
结论
 
 
16.
对“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后谁先熄灭?”这一问题,甲、乙两同学有不同的认识: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实验中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儿后,都熄灭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____________,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条件下,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楼房间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
A.用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
C.沿墙角迅速爬向门外
D.打开窗户跳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