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2题)
1.
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继发现青蒿素后又发明了双氢青蒿素.图示是双氢青蒿素片的部分说明,请回答:

(1)双氢青蒿素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 .
(2)双氢青蒿素中H:O元素的质量比为 .
(3)双氢青蒿素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4)3片双氢青蒿素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mg.(计算结果精确到0.1mg)

(1)双氢青蒿素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 .
(2)双氢青蒿素中H:O元素的质量比为 .
(3)双氢青蒿素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4)3片双氢青蒿素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mg.(计算结果精确到0.1mg)
2.
黄铜是铜和锌组成的合金.现取某黄铜样品40g,请根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和数据进行有关计算.
(1)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是 g.
(2)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实验步骤 | ①将黄铜样品和过量稀盐酸加入烧杯中并称重 | ②待反应完全后,称重 |
实验图示 | ![]() | ![]() |
实验数据 | 烧杯、样品和稀盐酸的质量共为200.0g | 烧杯和其中混合物的质量为199.6g |
(1)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是 g.
(2)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单选题- (共8题)
4.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 X | Y | Z | W |
反应前质量/g | 10 | 3 | 90 | 0 |
反应后质量/g | 3.2 | 3 | 待测 | 3.2 |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
B.Y可能是催化剂 |
C.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86.4g |
D.W和Z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32:36 |
7.
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将颗粒大小相同质量相同的铁和锌分别加入到足量的同质量、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 |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入锌粒![]() |
C.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生成气体质量的变化![]() |
D.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生成二氧化锰质量的变化 |
8.
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金属析出,过滤、洗涤后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滤液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
A.Fe(NO3)2 | B.Cu(NO3)2 | C.AgNO3 | D.Fe(NO3)3 |
3.填空题- (共3题)
13.
甲烷、乙醇和氢气都是常见的燃料.
(1)上述三种物质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2)乙醇的化学式为 .
(3)将甲烷点燃,用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可以观察到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由此可证明甲烷中含有 元素.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4)使用氢气作燃料最突出的优点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1)上述三种物质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2)乙醇的化学式为 .
(3)将甲烷点燃,用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可以观察到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由此可证明甲烷中含有 元素.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4)使用氢气作燃料最突出的优点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4.实验题- (共1题)
14.
某同学拟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请协助完成下列表格.
问题讨论: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进行实验①时,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蘸水的棉花球也会燃烧起来,其原因是 .
(3)实验②中利用了铜片 .
(4)实验③中做两次实验的目的是 .
实验步骤 | 实验装置图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实验①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图1所示). | ![]() | 酒精燃烧,水没有燃烧 | 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实验②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分别剪下同样大小的一小片,分别放在放在薄铜片的中部(图2所示). | ![]() | 乒乓球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 | 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实验③(1)将白磷放入8℃0热水中(图3所示). (2)将白磷放入80℃0热水中并通入氧气(图4所示). | ![]() | 图3中的白磷 图4中的白磷 | 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进行实验①时,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蘸水的棉花球也会燃烧起来,其原因是 .
(3)实验②中利用了铜片 .
(4)实验③中做两次实验的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2道)
单选题:(8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