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A.我们应该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余光中的《乡愁》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把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而且还可以引申出新诗艺术成败的规律性因素。 |
B.一部作品是否真实,不在于它“如实地”描写了事实或现象,而在于它通过生活现象的描写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
C.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
D.只有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
小明向外人介绍家人,下列哪一项称谓的使用是正确的( )
A.先父目前任职私人企业,工作非常忙碌。 |
B.令堂喜爱阅读,营造了家中浓郁的读书风气。 |
C.尊兄擅长运动,尤其热衷篮球。 |
D.敝妹活泼可爱,是全家人的开心果。 |
①首先设法安慰自己,树立信心,镇定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②遇到无法下笔,思路阻塞,判断不清的难题时,不要着急。
③心里平静后再冷静思考就不怕难题了。
④这时侯,你应该设想,别人也难,何必畏惧呢?
A.②③④① | B.①④②③ | C.②①④③ | D.①④③② |
2.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它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他在抽屉里拢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他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他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视力下降的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她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再试……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拍板,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它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亲的针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的“孔”,可他还是不甘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针起钮扣来,像是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钮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小题1】.“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一句中加点字“骄傲”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这里是________词。(感情色彩)【小题2】.“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这句用“嘀嘀嗒嗒声”来衬托屋里的安静,我们平时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当一种单调而细小的声音传入你的耳中,你就会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宁静。请举一例。
【小题3】.“她不相信视力下降的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她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这段话中连用几个“再次”并且将穿针的过程写得很具体,有何作用?
【小题4】.文章写儿子“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为什么不写他扭过头看见母亲?如此安排有何用意?
【小题5】.母亲反反复复也未能将线穿进针眼里,儿子只一句“妈,我来帮你”,母亲就完成了这一工作,并且“笑纹如花”,这是为什么?
【小题6】.“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你认为儿子今后会怎样做?
走出地平线
记得少年时代,自己刚刚懂得一些世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
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周遭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这两个大圆是重合着的,是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痕迹。自己作孩童的时候,看到这个大圆就有了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反正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和憨拙的气力,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的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在村头的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子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及至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到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上。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这样不离不弃,如影随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越是诅恨它,就越要揣摩它们。我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天气中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暗天气中就不是;在孩子眼里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去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诅恨一个原来没有的事物,其实是在诅恨你自己。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子——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的“环形山”里的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视野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见过。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四壁,人车争路。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人,只有感到圈子的存在,才能走出圈子。
随着视野的延伸,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无边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事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而当你想到身外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会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们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视物极限,你又会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处都是地平线;当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与过的双面体,想到儿时虽然没有追上地平线,却凭借它的诱惑,它的向导,走出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看到了别处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和收获太阳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和缓缓转动的风车木轮,还知道了太阳花又叫望日莲,你又会对地平线表示百倍的谢忱了。
人之所以感觉到世界环闭,人生一世如藏身巨蚌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
冲破思想的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我敢断定,在茫茫星际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见地平线的。
【小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庇护( ) (2)憨拙( )
(3)诅恨( ) (4)巨蚌( )
【小题2】.文章第1段中,“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你认为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在少年时追随地平线而对其产生诅恨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4】.随着自己认识的加深,作者对地平线又有新的认识,所以作者说:“人,只有感到圈子的存在,才能走出圈子。”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小题5】.作者由对地平线的诅恨,转化为对地平线的谢忱,你认为这种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试概括一下。
3.综合性学习- (共1题)
4.作文- (共1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报摘:有一个叫布罗迪的英国教师,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沓作文本。作文本上是一个幼儿园的31位孩子在50年前写的作文,题目叫《未来我是……》。
布罗迪随手翻了几本,很快便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小家伙说自己是未来的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里游泳,喝了三升海水而没被淹死;还有一个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盲童,他认为,将来他肯定是英国内阁大臣,因为英国至今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内阁。总之,31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
布罗迪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何不把这些作文本重新发到他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当地一家报纸得知他的这一想法后,为他刊登了一则启事。没几天,书信便向布罗迪飞来。其中有商人、学者及政府官员,更多的是没有身份的人……他们都很想知道自己儿时的梦想,并希望得到那作文本。布罗迪按地址给寄了去。
一年后,布罗迪手里只剩下戴维的作文本没人索要。他想,这人也许死了,毕竟50年了,50年间是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
就在布罗迪准备把这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了英国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人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那个梦想就一直在我脑子里,从未放弃过。五十年过去了,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想通过这封信告诉其他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眼前。”
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一个盲童,竟能成为内阁教育大臣,原因何在?请以“梦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