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某研究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已知:①碳酸镁加热分解MgCO3
MgO + CO2↑②氢氧化钠溶液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1)装置B中发生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装置C中盛有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它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D中无水氯化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E中发生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有明显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
(6)图中装置F是安全瓶,能防倒吸,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本实验还应该在装置____________之间添加装置F。


(1)装置B中发生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装置C中盛有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它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D中无水氯化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E中发生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有明显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
(6)图中装置F是安全瓶,能防倒吸,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本实验还应该在装置____________之间添加装置F。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2.
日常使用的干电池是一种锌锰电池,它的构造是:负极为锌做的圆筒,正极是一根碳棒,它的周围被二氧化锰,碳粉和氯化铵的混合剂所包围,总称为"碳包"。碳包和锌筒之间填充着氯化铵、氯化锌的水溶液和淀粉等组成的糊状物。废旧干电池随意丢弃会造成环境污染。学校兴趣小组同学准备对废旧的干电池进行探究。
(一)拆解干电池,得到铜帽、锌皮、碳棒、黑色粉末等物质。
(二)回收二氧化锰并测定碳粉与二氧化锰的质量比:

(1)干电池使用时将化学能转化成___________能。
(2)上述操作中灼烧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同学们将过滤后得到的滤渣干燥后称得质量为25克,充分灼烧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20克,则滤渣中二氧化锰与碳粉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经分析,此结果偏大,老师指出同学们在实验中缺少一步操作,该操作是___________。
(4)为验证二氧化锰,同学们用A、B两支洁净试管,分别取5毫升3%的过氧化氢溶液,往A试管中加入少量上述实验灼烧后得到的固体,如果出现___________的现象,说明为二氧化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三)用拆解得到的锌皮(含杂质)制取硫酸锌晶体。
实验步骤:①将剪碎后的锌皮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②将上述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③将滤液加热浓缩、_____、过滤,得到ZnSO4·7H2O晶体。
(5)步骤①中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将锌皮剪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
(6)步骤②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___________和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7)步骤③缺少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四)测定锌皮中锌的质量分数。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取1克锌皮放于试管中,实验中将注射器内50毫升稀硫酸(足量)完全注入试管中。当试管中不再产生气泡时立刻读数得到量筒中水的体积为350毫升。已知实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

(8)计算该锌皮中锌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9)上述方法测得的锌的质量分数偏大,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A.没等装置冷却就读数
B.锌皮中含有少量铁
C.试管中有气体没有排出
D. 将注射器中稀硫酸全部注入试管中后忘掉夹紧弹簧夹
(一)拆解干电池,得到铜帽、锌皮、碳棒、黑色粉末等物质。
(二)回收二氧化锰并测定碳粉与二氧化锰的质量比:

(1)干电池使用时将化学能转化成___________能。
(2)上述操作中灼烧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同学们将过滤后得到的滤渣干燥后称得质量为25克,充分灼烧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20克,则滤渣中二氧化锰与碳粉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经分析,此结果偏大,老师指出同学们在实验中缺少一步操作,该操作是___________。
(4)为验证二氧化锰,同学们用A、B两支洁净试管,分别取5毫升3%的过氧化氢溶液,往A试管中加入少量上述实验灼烧后得到的固体,如果出现___________的现象,说明为二氧化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三)用拆解得到的锌皮(含杂质)制取硫酸锌晶体。
实验步骤:①将剪碎后的锌皮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②将上述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③将滤液加热浓缩、_____、过滤,得到ZnSO4·7H2O晶体。
(5)步骤①中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将锌皮剪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
(6)步骤②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___________和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7)步骤③缺少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四)测定锌皮中锌的质量分数。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取1克锌皮放于试管中,实验中将注射器内50毫升稀硫酸(足量)完全注入试管中。当试管中不再产生气泡时立刻读数得到量筒中水的体积为350毫升。已知实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

(8)计算该锌皮中锌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9)上述方法测得的锌的质量分数偏大,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A.没等装置冷却就读数
B.锌皮中含有少量铁
C.试管中有气体没有排出
D. 将注射器中稀硫酸全部注入试管中后忘掉夹紧弹簧夹
3.单选题- (共16题)
4.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热,有气泡产生,固体消失 |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硫 |
C.稀盐酸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 |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
10.
中国传统饮料茶中含有的茶多酚具有解毒和抗辐射的作用,其化学式为C17H19N3O。对于茶多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茶多酚由17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3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
B.茶多酚里含有4种元素 |
C.茶多酚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
D.茶多酚中碳、氢、氮、氧元素质量比为17:19:3:1 |
12.
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物 质 | 所含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CO2 | CO | 通入氧气点燃 |
B | Cu粉 | C粉 | 在空气中灼烧 |
C | NaCl | KNO3 | 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
D | CaCl2溶液 | HCl | 加过量CaCO3粉末,过滤 |
A.A | B.B | C.C | D.D |
13.
下列有关生活常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发现家里煤气泄露时,立即打开排气扇 |
B.硫酸铜溶液不能用铁质容器盛放 |
C.家用铝锅不宜用铁丝球用力擦洗 |
D.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 |
17.
“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A.提倡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出行 | B.优化建筑设计,减少空调使用 |
C.多挖煤、多发电,加快经济发展 | D.少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 |
4.多选题- (共2题)
20.
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则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乙>甲 |
B.t2℃时,20g丙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70g溶液 |
C.若要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
D.t3℃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 |
5.填空题- (共3题)
21.
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微粒____________; ②n个铜离子____________;
③氦气____________; ④缺乏____________元素易得佝偻病;
⑤氢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 ⑥人体中最多的物质____________
①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微粒____________; ②n个铜离子____________;
③氦气____________; ④缺乏____________元素易得佝偻病;
⑤氢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 ⑥人体中最多的物质____________
22.
选择适当的物质,用序号填空:
(1)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___________;
(2)填充在食品包装袋里做保护气的物质 _________;
(3)一种耐腐蚀的合金___________;
(4)常用来制电线、电缆的紫红色金属 _________;
(5)生理盐水的溶质___________。
A.不锈钢 | B.氯化钠 | C.二氧化碳 | D.铜 E.氮气 |
(2)填充在食品包装袋里做保护气的物质 _________;
(3)一种耐腐蚀的合金___________;
(4)常用来制电线、电缆的紫红色金属 _________;
(5)生理盐水的溶质___________。
23.
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走近臭水沟就闻到臭味,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除去水的臭味和颜色,可以用______________进行吸附。
(2)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硬水中含有较多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生活中将硬水软化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使用久的水壶内壁会形成水垢,可用厨房中的____________浸泡除去。
(3)我们常在水中加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洁精具有___________作用。
(4)水可以用于灭火,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解水时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6)冬季常在积雪上撒盐,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7)高温下,铁能和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一种可燃的气体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8)下图1是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图2中往烧杯里加入氢氧化钠固体,两只试管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图1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图2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
(1)走近臭水沟就闻到臭味,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除去水的臭味和颜色,可以用______________进行吸附。
(2)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硬水中含有较多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生活中将硬水软化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使用久的水壶内壁会形成水垢,可用厨房中的____________浸泡除去。
(3)我们常在水中加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洁精具有___________作用。
(4)水可以用于灭火,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解水时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6)冬季常在积雪上撒盐,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7)高温下,铁能和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一种可燃的气体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8)下图1是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图2中往烧杯里加入氢氧化钠固体,两只试管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图1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图2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

6.实验题- (共1题)
24.
实验室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用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该反应中转化为氧气的氧元素占高锰酸钾中总的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二氧化锰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二氧化碳也可用碳酸氢钠(NaHCO3)固体加热分解(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来获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若用此法来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序号)。
(4)常温下,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要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序号),氢气在点燃前必须先验纯,为确保安全,验纯氢气时最好用__________法收集氢气。如果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粉末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选择相同的发生装置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理由是__________。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用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该反应中转化为氧气的氧元素占高锰酸钾中总的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二氧化锰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二氧化碳也可用碳酸氢钠(NaHCO3)固体加热分解(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来获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若用此法来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序号)。
(4)常温下,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要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序号),氢气在点燃前必须先验纯,为确保安全,验纯氢气时最好用__________法收集氢气。如果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粉末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选择相同的发生装置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理由是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6道)
多选题:(2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