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沭县2017届九年级初中生第二届学科素养展示大赛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67398

试卷类型:竞赛
试卷考试时间:2017/6/6

1.科学探究题(共2题)

1.
小明按照课本实验(如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闻到刺激性的氨味,并立即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与结论)请你帮助小明完成图2装置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条变成红色.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说明浓氨水呈________________.
(2)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课本实验比较,小明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探究)小英受小明实验的启发,将图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4)打开活塞K滴入稀硫酸,两条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滤纸现象差别是________先变红。小英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溶液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的现象差别验证的二氧化碳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克娄巴特拉七世是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王,是历史上有名的艳后。父亲死后,她与兄弟共同统治富饶的埃及。公元前48年,她在罗马统帅恺撒的帮助下,击败兄弟而独霸王位,将价值连城的王冠戴在自己的头上,王冠上镶有一颗珍珠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珍珠,名字叫“埃及的眼泪”。
公元前44年,恺撒被人刺死,其部下安东尼举兵进攻埃及,克娄巴特拉七世无法抵抗安东尼的进攻,准备投降并以“埃及的眼泪”讨好安东尼。可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破坏了她的计划。欢迎安东尼的宴会开始前,一个侍女突然报告说,王妹的女佣偷去了“埃及的眼泪”并把它吞到肚子里去了。女王想杀了女佣取出珍珠,但又怕被玷污的东西送人反而是一种亵渎。犹豫之时,王妹突然建议说:“让她喝醋,醋喝多了她就会泻个不停,一定会把珍珠泻下来。”于是女王令人一个劲地给女佣灌醋,女佣果真泻个不停,但始终没有见珍珠下来。
请根据题给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猜想与假设]你认为“珍珠”主要成份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若证明你的猜想正确,设计实验如下:取一个小玻璃板,放入少量珍珠粉末,然后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玻璃片盖住。
[实验现象]你观察到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推出你的猜想正确。
已知
请你写出碳酸钙与酸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与应用]医疗上,可以用珍珠粉治疗胃酸(主要成份是盐酸)过多症,原理是_______。

2.流程题(共1题)

3.
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实验室一片久置的铜片表面附着有层绿色固体,查阅资料得知绿色固体是铜绿 [化学式为Cu2(OH)2CO3],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铜、水和二氧化碳,加热产生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下面是小组同学回收铜的实验流程:

回答下列问题:
(1)Ⅰ、Ⅱ、Ⅲ都需要进行过滤的操作,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和    。溶液A所含的溶质有   (填化学式)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步骤Ⅲ ,步骤Ⅴ  
(3)同一久置铜片分别通过途径甲和途径乙最终得到的铜的质量是:途径甲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途径乙。
(4)途径甲比途径乙更好的理由是  (答一点)。

3.计算题(共1题)

4.
某兴趣小组用10g镁条与溶质质量分数为49%的稀硫酸反应.测得产生氢气的质量与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假设镁条中除表面含有氧化镁外,没有其它杂质).
(1)当稀硫酸的质量为70g,产生的氢气的质量为  g.
(2)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当稀硫酸的质量为10g时,为什么不产生氢气
(3)计算镁条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4.单选题(共14题)

5.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常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绿色食品”、“白色污染”、“赤潮”主要都不是在说颜色
B.生活污水、农药和难分解的有机物等会造成水体污染
C.“酸可以除锈”、“洗涤剂可以去油”都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D.许多合金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强度和硬度更高、抗腐蚀性能更好
6.
电影《黄金大劫案》上映后,里面用“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液)溶解黄金的情引起了广泛的热议。黄金溶解在“王水”中形成HAuCl4(四氯合金酸),没有氢气产生。根据以上信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王水”溶解黄金是化学变化;②金比氢活泼;③HAuCl4中,Au的化合价为+3价;④“王水”可以用铁质容器盛装。
A.①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③
7.
CO2是造成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气体,在工业上可用CO2来制备甲醇等物质.“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利用,能有效地减少CO2气体的排放.如可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而且耗能小
B.整个过程中,涉及了四大反应类型
C.“反应分离室”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过滤
D.该方法的优点是至少有两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8.
有18.6g的NaOH和Na2CO3固体混合物,已知Na元素与C元素的质量比是23:3,把该固体全部加入到盛有100g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里残留物质的质量是114.2g.则原NaOH和Na2CO3固体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是
A.2.3gB.4.6gC.6.9gD.9.2g
9.
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水煤气,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下列对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甲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
B.该反应中含有一种有机物
C.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D.该反应中,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4:7
10.
苏州的“碧螺春”享誉全国。“碧螺春”茶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一个单宁酸分子是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C. 单宁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7∶23
D. 单宁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11.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B. 酸性溶液的pH小于7.食醋是酸性溶液,所以食醋的pH小于7
C. 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 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12.
关于下列两组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组实验中的红磷所起到的作用完全相同
B.图一中的实验可用木炭替代红磷
C.图二中的热水只起到提高温度的作用
D.图二中的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可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13.
   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闻到花香——分子不断运动
B.氧气助燃,氢气可燃——分子的质量不同
C.氢气球在高空膨胀——分子体积变大
D.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间有间隔
14.
除去下表中各物质(A~C为溶液)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正确的是
编号
物质
杂质(少量)
试剂
除杂操作方法
A
NaCl
CaCl2
适量K2CO3溶液
过滤
B
Fe粉
Cu粉
硫酸
过滤
C
KNO3
NaCl
/
冷却热饱和溶液,过滤
D
CO2
CO
/
点燃
 
A.AB.BC.CD.D
15.
某金属加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废液含有少量硝酸银和硝酸铜,为回收利用资源和防止污染,该厂向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体产生。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滤出固体中肯定有银,可能有铜
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和铁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硝酸银,一定没有硝酸铜
16.
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A.用嗅气味的方法鉴别白酒和食醋B.用酚酞试液鉴别稀硫酸和Na2SO4 溶液
C.用点燃的方法鉴别羊毛和涤纶D.用水鉴别NaCl和CaCO3固体
17.
2017年第二十五届“世界水日”,宣传主题是“Wastewater”(废水)。下列做法不会形成水污染的是(   )
A.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大河B.使用含磷洗涤剂
C.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D.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田野
18.
下列仪器操作错误的是(  )
A.浓硫酸的稀释B.加热液体
C.滴加液体D.过滤

5.选择题(共1题)

19.

对几乎所有人来说,苏联的突然崩溃是一件“出人意料”的黑天鹅事件(比喻意外的,并具有极端影响的事件)——在崩溃发生之前,这个制度的崩溃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当它发生的时候,却不显得令人惊奇。若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观察,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

6.填空题(共4题)

20.
《日本工业新闻》报道了一条用炸药和碳粉炸出金刚石的消息,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认为这种方法很新鲜。用爆炸方法生产金刚石是日本工业技术院化学研究所发明的。因为在爆炸的瞬间,可以产生40万个大气压的超高压和的超高温。按以往用石墨在加2万个大气压就能“压”出金刚石的情况,爆炸式时产生的超高压和高温条件应该说完全可以“压”出金刚石。科研人员把装有炸药和碳粉的银制敞口容器,沉入到一个直径、深约的混凝土制成的水槽内。这样在爆炸时,其中的碳粉就基本上处于缺氧的条件下(深水中当然也有少量的氧,但微不足道),不会使碳燃烧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操作员一按电钮,只听水槽内轰的一声闷响,爆炸就算完成了。然后,将容器里的水取出来静置,让炸出的金刚石自然沉淀。请同学们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下列叙述不属于金刚石用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用来裁玻璃B.琢磨成璀璨夺目的钻石
C.润滑剂D.用作钻探机钻头
(2)日本科研人员用来制金刚石用到的是______________(填“碳粉”或“石墨”),所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我们知道单质碳在高温下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不可能制出金刚石,请根据上述资料说说科研人员是怎样克服这一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家在和高压下,利用金属钠与二氧化碳作用得到了金刚石和碳酸钠,且金刚石的颗粒有望达到宝石级大小,它将天然金刚石开采业带来极大挑战。请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物质的量是一种物理量,其单位是摩尔(mol),1mol物质大约含有6.02×1023个该物质的微粒。如1mol氢气含有6.02×1023个氢气分子,含有2×6.02×1023个H原子,据此回答:
(1)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是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物理量;
(2)1mol硝酸(HNO3)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个O原子;
(3)如图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则1mol氧气分子中含有_____________个电子。
22.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低到t1℃时,得到的三种物质的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2)要使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在不改变物质的组成条件下,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3.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Na2SO4、Na2CO3、Cu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现做如下实验:
(1)将固体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由此判断,该粉末中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____。
(2)若向上述白色沉淀中滴加足量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由不溶解的沉淀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还有的物质可能有哪几种情况(每种情况用化学式表示)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2道)

    流程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