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A﹣G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相互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条件省略.已知A是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B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C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F是最轻的气体.

(1)G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3)反应③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1)G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3)反应③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2.计算题- (共1题)
2.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铜锌合金样品进行探究实验,称取样品10.0 g,再用100.0 g稀硫酸溶液逐滴滴入,实验情况如图所示。求:

(1)铜锌合金中,Zn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2)所用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

(1)铜锌合金中,Zn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2)所用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
3.单选题- (共9题)
4.
下列关于“物质﹣﹣用途﹣﹣性质”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氧气﹣﹣火箭发射﹣﹣可燃性 |
B.干冰﹣﹣制冷剂﹣﹣升华吸热 |
C.氮气﹣﹣食品防腐﹣﹣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
D.稀有气体﹣﹣霓虹灯﹣﹣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
6.
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 = 2.0,乙可能是催化剂
B. 甲和丙是反应物
C. 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是1∶2
D. 丁一定是化合物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的质量(g) | 4.0 | 2.0 | 3.0 | 2.0 |
反应后的质量(g) | 1.2 | X | 2.4 | 5.4 |
A. X = 2.0,乙可能是催化剂
B. 甲和丙是反应物
C. 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是1∶2
D. 丁一定是化合物
8.
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根据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 根据转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 根据结构观: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 根据守恒观:10mL质量分数40%的硫酸,加10mL水后质量分数变为20%
A. 根据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 根据转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 根据结构观: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 根据守恒观:10mL质量分数40%的硫酸,加10mL水后质量分数变为20%
9.
据报道:“染色”馒头中添加柠檬黄铬酸铅(PbCrO4)会使人体致癌,已被明文禁用。已知铬元素(Cr)化合价为+6,则铅元素(Pb)的化合价为()
A.+1 B. +2 C. +3 D. +4
A.+1 B. +2 C. +3 D. +4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
B.因为SO2和SO3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
C.因为CaO可以与水反应,所以生石灰可以用来做干燥剂 |
D.因为CO具有可燃性,所以CO可以用来炼铁 |
11.
2017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下列行为中符合该理念的是()
A.就地焚烧秸秆,增加田间肥料 | B.燃放烟花爆竹,增强节日气氛 |
C.将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水池中 | D.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
4.选择题- (共1题)
5.填空题- (共3题)
13.
用化学用语填空:
(1)最简单的有机物______________ ;
(2)4个五氧化二磷分子__________ ;
(3)先写碳酸钠后标出碳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 ;
(4)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且n=8,该粒子的符号为___________。
(1)最简单的有机物______________ ;
(2)4个五氧化二磷分子__________ ;
(3)先写碳酸钠后标出碳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 ;
(4)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14.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几个月的学习,相信同学们有了许多收获:
(1)我认识了许多化学之最:
①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________;②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我知道了许多鉴别物质的方法:
①我会用________鉴别软水和硬水;②我会用_______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3)我知道了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①野炊时,常将木柴劈成小块燃烧,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所谓“低碳”就是指较低的______排放。
(1)我认识了许多化学之最:
①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________;②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我知道了许多鉴别物质的方法:
①我会用________鉴别软水和硬水;②我会用_______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3)我知道了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①野炊时,常将木柴劈成小块燃烧,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所谓“低碳”就是指较低的______排放。
15.
一种新型环保材料被塑胶跑道工程广泛应用,合成这种新材料的原料是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其分子式式C15H10N2O2)。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C15H10N2O2)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2)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C15H10N2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
(3)500g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1)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C15H10N2O2)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2)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C15H10N2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
(3)500g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6.实验题- (共2题)
16.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实验室选择装置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选择收集装置应依据氧气________的性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实验结束应先_______再_________ 。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__(填序号),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时,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
(4)取一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将小花的一半用水喷湿,放入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此现象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 。
(5)小明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镁条能在CO2中燃烧,他在装置D中进行实验,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这个实验使你对物质燃烧的条件产生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实验室选择装置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选择收集装置应依据氧气________的性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实验结束应先_______再_________ 。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__(填序号),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时,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
(4)取一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将小花的一半用水喷湿,放入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此现象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 。
(5)小明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镁条能在CO2中燃烧,他在装置D中进行实验,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这个实验使你对物质燃烧的条件产生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用图装置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1)探究燃烧条件:若B处盛放木炭。
Ⅰ.先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在B处加热,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Ⅱ.待B处冷却至室温,在A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后,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Ⅲ.在A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处变浑浊。
Ⅰ与Ⅲ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Ⅱ与Ⅲ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2)模拟工业炼铁:若B处盛放氧化铜粉末。
在A处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B处下方用喷灯加热,
B处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尾气处理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探究燃烧条件:若B处盛放木炭。
Ⅰ.先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在B处加热,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Ⅱ.待B处冷却至室温,在A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后,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Ⅲ.在A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处变浑浊。
Ⅰ与Ⅲ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Ⅱ与Ⅲ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2)模拟工业炼铁:若B处盛放氧化铜粉末。
在A处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B处下方用喷灯加热,
B处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尾气处理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