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3题)
1.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碘固体有碘蒸气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碘固体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______。
(2)等质量的碘固体和碘蒸气比较,碘蒸气的体积远大于碘固体______。
(3)电解水与水蒸发的区别______。
(1)碘固体有碘蒸气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碘固体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______。
(2)等质量的碘固体和碘蒸气比较,碘蒸气的体积远大于碘固体______。
(3)电解水与水蒸发的区别______。
2.
如图1是电解水实验装置,请回答问题。

(1)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a、b两玻璃管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______。b管中气体的化学性质是______(写一条即可)。请写出水中通直流电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实验得出的关于水的组成的结论是______。
图2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2)水的分解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______;发生变化的微粒______。
(3)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决定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该实验中能够说明水的化学式为“H2O”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1)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a、b两玻璃管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______。b管中气体的化学性质是______(写一条即可)。请写出水中通直流电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实验得出的关于水的组成的结论是______。
图2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2)水的分解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______;发生变化的微粒______。
(3)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决定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该实验中能够说明水的化学式为“H2O”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3.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丝事先绕成螺旋状,其目的是______,要在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的水,其目的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若实验失败了可能有哪些原因______(写一条即可)。
2.推断题- (共1题)
4.
A~E是目前我们已学的几种常见的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映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未给出).已知:A、B常温下都是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C是无色无味气体;反应⑤的生成物有三种,其中一种物质对反应①④起催化作用.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有关物质名称:A______,D______,E______.
(2)写出①~⑤反应的表示式(均用化学式表示):
反应①:______;
反应②:______;
反应③:______;
反应④:______;
反应⑤:_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______.
(4)写出C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__.

(1)写出有关物质名称:A______,D______,E______.
(2)写出①~⑤反应的表示式(均用化学式表示):
反应①:______;
反应②:______;
反应③:______;
反应④:______;
反应⑤:_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______.
(4)写出C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__.
3.单选题- (共21题)
6.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
B.催化剂可能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 |
C.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没有改变 |
D.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没有改变 |
8.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
B.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空气中有氧气,所以铁丝也能在空气中燃烧 |
C.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
D.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
9.
下列关于“不一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中不一定都有中子 |
B.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混合物 |
C.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原子 |
D.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
11.
近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团簇图象,模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 |
B.团簇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
C.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间隔减小 |
D.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
13.
如图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钠的原子序数为11
B. 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 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89
D. 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得电子

A. 钠的原子序数为11
B. 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 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89
D. 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得电子
16.
括号内是区别下列各组常见物质的试剂、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
A.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看颜色) |
B.水与双氧水(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 |
C.二氧化碳与氨气(燃着的木条) |
D.食盐水与蒸馏水(蒸发) |
17.
如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是同学们对该实验的判断和认识,其中有错误的是( )

①装置不漏气是试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红磷的用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③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的减少会导致瓶中水面的上升
④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⑤红磷熄灭后瓶内肯定没有氧气了.

①装置不漏气是试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红磷的用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③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的减少会导致瓶中水面的上升
④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⑤红磷熄灭后瓶内肯定没有氧气了.
A.④⑤ | B.③② | C.②① | D.①③ |
18.
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
B.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主要有CO、CO2和SO2等 |
C.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
D.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 |
20.
在医院里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如图所示的装置。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使用该装置可观测氧气输出的速率 |
B.b 导管连接病人吸入氧气的塑料管 |
C.使用该装置可用来观测是否有氧气输出 |
D.b 导管应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
22.
某学生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使视线同溶液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读数为18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2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肯定大于6毫升 | B.肯定小于6毫升 |
C.肯定等于 6毫升 |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6毫升 |
4.选择题- (共1题)
5.填空题- (共2题)
27.
用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1)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______;
(2)三个铝离子______;
(3)五个氧原子______;
(4)氩气______;
(5)硫酸根离子______;
(1)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______;
(2)三个铝离子______;
(3)五个氧原子______;
(4)氩气______;
(5)硫酸根离子______;
28.
过滤是生活和生产中常用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1)通过过滤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2)将浑浊的水样过滤后,得到的水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有______;
A.滤纸破损 B.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 C.液而高于滤纸的边缘
(3)除玻璃棒和漏斗外,过滤操作中还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1)通过过滤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2)将浑浊的水样过滤后,得到的水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有______;
A.滤纸破损 B.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 C.液而高于滤纸的边缘
(3)除玻璃棒和漏斗外,过滤操作中还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6.实验题- (共4题)
29.
如图1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这种气体对人体的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2.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2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图1实验中现象是______.
(2)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3)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4)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5)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2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图1实验中现象是______.
(2)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3)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4)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5)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
30.
如图所示,是测定空气成分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

(1)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胶塞。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
(4)如果遇入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
,其原因可能是______(答一点即可)。
(5)此实验中______(填“能”或“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原因是______。

(1)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胶塞。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
(4)如果遇入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

(5)此实验中______(填“能”或“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原因是______。
31.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b______。
(2)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若选用D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______:①加热;②收集气体;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装入少量的高锰酸钾;⑤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⑥熄灭酒精灯;⑦将导气管移出水面。
(4)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氨气(NH3)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易溶于水;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可制取氨气,根探所查资料,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应选择______(填序号)。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b______。
(2)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若选用D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______:①加热;②收集气体;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装入少量的高锰酸钾;⑤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⑥熄灭酒精灯;⑦将导气管移出水面。
(4)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氨气(NH3)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易溶于水;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可制取氨气,根探所查资料,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应选择______(填序号)。
32.
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探究影响反应速率部分因素的相关实验数据.
(1)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______有关;从实验______和______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微观粒子相互接触、碰撞的结果,化学反应速率与微观粒子的概率有关.试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的原因是:______.
(3)用一定量1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了减小反应速率,可加适量的水稀释,产生氧气的总重量______(选填“减小”或“不变”或“增大”).
实验序号 | H2O2溶 液浓度% | H2O2溶液体积/mL | 温度℃ | MnO2的用量/g | 收集氧气的体积/mL | 反应所需 的时间/s |
① | 5 | 1 | 20 | 0.1 | 4 | 16.75 |
② | 15 | 1 | 20 | 0.1 | 4 | 6.04 |
③ | 30 | 5 | 35 | | 2 | 49.21 |
④ | 30 | 5 | 55 | | 2 | 10.76 |
(1)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______有关;从实验______和______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微观粒子相互接触、碰撞的结果,化学反应速率与微观粒子的概率有关.试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的原因是:______.
(3)用一定量1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了减小反应速率,可加适量的水稀释,产生氧气的总重量______(选填“减小”或“不变”或“增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3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8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