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普阅读题- (共1题)
谈到氨气(NH3),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它的刺激性气味,其实NH3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NH3与食品工业
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广泛存在于霉变的花生、玉米等粮油及其制品中。在食品工业生产中,常利用氨气熏蒸法降低食物中滋生的黄曲霉毒素。该方法是利用NH3与食物中的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再与黄曲霉毒素反应,从而有效的降低黄曲霉的毒性。
实验人员通过实验寻找氨气熏蒸法的最佳条件。将 50 g 花生破碎成粉末,包裹密封并注入NH3,置于恒温箱进行熏蒸。图1是在相同熏蒸时间、NH3浓度和花生含水量的条件下,熏蒸温度对降解某种黄曲霉毒素的影响。

NH3与无机化工
近年来,CO2捕集与封存被认为是减少 CO2排放的有效途径。 NH3溶于水后形成的氨水可作为吸收CO2的新型吸收剂。
下图为工业吸收CO2的装置示意图。实验研究表明,CO2的脱除率受到反应温度、氨水流量、氨水浓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喷雾塔内的反应温度低于40 ℃时,CO2的脱除率随着氨水流量和氨水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升高,最高可达到85%,大大减少了CO2的排放,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至此,你对NH3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呢?希望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你还会对NH3有更全面的认识!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列举出NH3的物理性质______(答1条即可)。
(2)氨气熏蒸法中,NH3与食物中水的结合过程属于______(填“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3)依据图1回答:
① 当温度为40 ℃和45 ℃时,降解率分别为84.34%和84.35%,考虑到经济性原则,应选取的最佳熏蒸温度为______。
②在25 ℃~45 ℃的范围内,随着熏蒸温度的升高,黄曲霉毒素的降解率逐渐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4)喷雾塔中利用氨水吸收CO2。氨水以雾状喷洒的目的是______。
(5)下列关于氨水吸收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从喷雾塔出气口排放出的气体中不含CO2 |
B.吸收过程中,喷雾塔内的反应温度对CO2脱除率没有影响 |
C.反应温度低于40 ℃时,喷洒浓度较高的氨水,有助于提升CO2的脱除率 |
2.简答题- (共4题)
(1)补齐下列金属制品与其性质的连线。

________________
(2)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之一。“湿法炼铜”是利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工业上用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和一氧化碳炼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1)通过滤网可去除_____(填“可溶性”或“难溶性”)杂质.
(2)抗菌活性复合滤料中有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
①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_____.
②离子交换树脂能去除原水中的钙离子,钙离子的符号是_____.
(1) 某款共享单车,车身采用全铝设计。铝在空气中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因此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氧化铝的形成:______。
(2)①“节约碳排量”旨在倡导较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是______。
②再举出1种“低碳”的生活方式:______。

(1)①中所得气体是______,①与②中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____。
(2)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在方框内补全相应微粒的示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程题- (共1题)

已知:Ni与Fe化学性质相似,常见化合价为+2价。
(1)固体A的化学式是______。
(2)ZnSO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
(3)I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II中分离出固体C的操作名称是______。
(5)由上述流程得出Cu、Ni、Zn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
4.科学探究题- (共1题)
I.探究铜锈的组成
(查阅资料)①铜锈受热易分解 ②硫酸铜粉末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从铜器上取下适量的干燥铜锈,按如图所示装置实验(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观察到B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1)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依据以上现象分析,铜锈中一定含有的元素:Cu和_____。
II.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提出猜想)根据铜锈的组成推测,铜生锈可能与CO2、H2O和O2有关。
(进行实验)实验小组同学取直径、长度均相同的铜丝,并打磨光亮。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
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实验 | ![]() | ![]() | ![]() | ![]() | ![]() |
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铜丝表面 有绿色物质 | 无明显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解释与结论)
(3)实验中使用“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_____。
(4)得出“铜生锈一定与CO2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填编号)。
(5)对比实验②和③,得出的结论是_____。
(6)为验证猜想,请在图中将实验⑤补充完整。
(7)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铜生锈的条件是_____。
(反思与应用)
(8)结合上述实验,你对保存铜制品的建议是_____。
5.单选题- (共23题)

A.反应后原子种类减少 |
B.表示一氧化碳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碳 |
C.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 |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

A.乙的化学式是O2 | B.通常状况下,丙是一种气态物质 |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 D.可解决甲醛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鉴别Cu和Fe3O4 | 观察颜色 |
B |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 点燃 |
C | 鉴别H2O 和H2O2溶液 | 分别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MnO2 |
D | 除去Cu粉中少量的Fe粉 | 用磁铁吸引 |
A.A | B.B | C.C | D.D |

A.生石灰和水 | B.镁条和稀盐酸 |
C.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 D.大理石和稀盐酸 |
6.选择题- (共2题)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完成题目。
①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
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②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做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③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7.多选题- (共1题)
A.C + O2 ![]() | B.H2CO3 ===H2O + CO2↑ |
C.S + O2===SO2↑ | D.2Fe + 6HCl ="==" 2FeCl3 + 3H2↑ |
8.填空题- (共3题)
(1)煤、______、天然气被称为化石燃料。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化石燃料,其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氢气被认为是理想、清洁的燃料,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请再举出2种清洁能源:______、______。
(1)空气属于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其中能供给呼吸的物质是_____。
(2)下表为北京市某监测点监测到的空气质量。依据表格回答问题:

污染项目 | PM2.5 | PM10 | SO2 | CO | NO2 |
污染指数 | 69 | 95 | 9 | 0.8 | 42 |
①首要污染物是______;其中会形成酸雨的是______(填1种即可)。
②上图为一款新型环保车,可通过360 °旋转的“大炮筒”向四周喷水,从而缓解极端恶劣天气给人带来的不适。分析这款环保车喷水的作用是______。
资料:“湿垃圾”是指植物类和厨余类垃圾,由于含水量高、易腐坏更适于发酵制沼气和肥料等。除湿垃圾外的其他垃圾为“干垃圾”,经分拣后可分别被再利用。
(1)下列生活垃圾应投入“干垃圾”桶的是______(填序号)。
A.菜叶、果皮 B.旧纸箱、玻璃瓶 C.剩菜、剩饭
(2)由于铁制品易生锈,所以“湿垃圾”桶一般不用铁而是用塑料制成。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_。
9.实验题- (共6题)

资料:锌和硫酸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硫酸锌和氢气。
(1)m1≠m2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______(填“是”或“否”)。
(2)理论上m1和m2的差值是______ g。

(1)铜片上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观察到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3)水中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_。
实验装置 | 【实验1】制取O2 | 【实验2】用NaOH溶液除去 O2中混有的CO2 |
![]() | I.广口瓶中放入少量MnO2 II.打开K2,从长颈漏斗加入H2O2溶液至溢出小试管 | I.打开K1、K2,从长颈漏斗加入足量NaOH溶液至瓶中液面高于左侧导管口且低于小试管口 II. …… |
(1)连接仪器后,加水至长颈漏斗中形成液柱。一段时间后,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该现象说明______。
(2)实验1: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实验2:
①II中操作是:从______(填“左”或“右”)侧导气管通入混合气体。
②除去CO2 的反应如下,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 + CO2 ="==" Na2CO3 + ______
③实验过程中,当通入气体的流速突然变大时,小试管可以防止广口瓶中大量液体从长颈漏斗上口溢出,其原因是______。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下同)。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______,说明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
-
【1】题量占比
科普阅读题:(1道)
简答题:(4道)
流程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2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