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1)化学用语可以准确、简洁表达化学信息,请用化学符号填空:
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②生理盐水中的溶质_____;
③常用作食品保护气的气态单质_____;④结构示意图为(见下图)的微粒_____。

(2)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含硫的煤燃烧会向空气中释放出导致酸雨的二氧化硫,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 + 2KMnO4 + 2H2O =" X" +2MnSO4 + 2H2SO4,则X的化学式为_____,X中所含阴离子的符号为_____;
(1)化学用语可以准确、简洁表达化学信息,请用化学符号填空:
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②生理盐水中的溶质_____;
③常用作食品保护气的气态单质_____;④结构示意图为(见下图)的微粒_____。

(2)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含硫的煤燃烧会向空气中释放出导致酸雨的二氧化硫,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 + 2KMnO4 + 2H2O =" X" +2MnSO4 + 2H2SO4,则X的化学式为_____,X中所含阴离子的符号为_____;
2.科学探究题- (共2题)
2.
化学兴趣小组用以下装置探究炼铁原理。

(1)加热氧化铁前要先通一会儿纯净的一氧化碳,其目的是_____;
(2)方框中连接的是装置C和D,导管接口的正确顺序为a→_____→_____→e。
(3)装置A玻璃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为了确认反应进行情况,该小组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下讨论和实验。
甲同学认为:只要装置B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反应发生了。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乙同学取反应一段时间后装置A玻璃管中的剩余固体,冷却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有关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同时还观察有气泡产生,有关化学方程式为_____。根据以上现象证明装置A中的氧化铁部分反应。
(4)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的产生,装置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某钢铁公司用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理论上最多可炼得铁的质量为_____t。

(1)加热氧化铁前要先通一会儿纯净的一氧化碳,其目的是_____;
(2)方框中连接的是装置C和D,导管接口的正确顺序为a→_____→_____→e。
(3)装置A玻璃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为了确认反应进行情况,该小组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下讨论和实验。
甲同学认为:只要装置B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反应发生了。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乙同学取反应一段时间后装置A玻璃管中的剩余固体,冷却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有关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同时还观察有气泡产生,有关化学方程式为_____。根据以上现象证明装置A中的氧化铁部分反应。
(4)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的产生,装置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某钢铁公司用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理论上最多可炼得铁的质量为_____t。
3.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下图A、B图所示。

(1)图A表明该反应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2)图B表明实验时是将_____(选填“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滴入稀盐酸”)中。
(3)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的结果是酸和碱各自的特性都消失。下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请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甲、乙处分别应填入的符号为_____、_____。

(4)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后,该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稀盐酸剩余提出如下方案:
a:取样,滴加石蕊试液,若变_____,证明有盐酸剩余。
b:取样,加入一小块石灰石,若观察到_____,证明有盐酸剩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c:取样,滴加硝酸银溶液,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证明有盐酸剩余。同学们认为该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若将20.0g稀盐酸滴加到10.0%的氢氧化钠溶液16.0g(含2滴酚酞试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刚好变为无色,可视为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后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__.

(1)图A表明该反应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2)图B表明实验时是将_____(选填“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滴入稀盐酸”)中。
(3)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的结果是酸和碱各自的特性都消失。下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请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甲、乙处分别应填入的符号为_____、_____。

(4)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后,该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稀盐酸剩余提出如下方案:
a:取样,滴加石蕊试液,若变_____,证明有盐酸剩余。
b:取样,加入一小块石灰石,若观察到_____,证明有盐酸剩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c:取样,滴加硝酸银溶液,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证明有盐酸剩余。同学们认为该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若将20.0g稀盐酸滴加到10.0%的氢氧化钠溶液16.0g(含2滴酚酞试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刚好变为无色,可视为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后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__.
3.综合题- (共1题)
4.
某同学用含有不溶性泥沙的粗盐配制100g6%的氯化钠溶液,有关操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先将粗盐进行提纯,F中玻璃棒的作用为_____,G图中的操作名称为_____。
(2)B图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___;100g6%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水___mL。
(3)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一种原因是____(填字母)。
a.提纯后的氯化钠固体不干燥 b.用生锈的砝码称量 c.倾倒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1)先将粗盐进行提纯,F中玻璃棒的作用为_____,G图中的操作名称为_____。
(2)B图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___;100g6%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水___mL。
(3)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一种原因是____(填字母)。
a.提纯后的氯化钠固体不干燥 b.用生锈的砝码称量 c.倾倒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4.单选题- (共13题)
6.
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正确的是
A.微粒观:水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是由于水分子体积变大 |
B.能量观:镁条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且放热 |
C.守恒观:电解水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分子种类均不变 |
D.价值观:氢氧化钠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
10.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硬铝质轻、坚硬且耐腐蚀,可用作建筑材料 |
B.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燃料 |
C.稀硫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
D.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
12.
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能达到目的的是
A.先加入MnO2,再加热,除去KCl固体中混有的少量KClO3 |
B.用铜、锌、铁、稀盐酸为药品验证铜、锌、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
C.利用酚酞试液区分稀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三种无色液体 |
D.用酚酞试液检验NaOH溶液在空气中变质 |
13.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的一些做法科学合理的是
A.厨房中铁锅洗干净后,为了防锈最常用的做法是在其表面涂油 |
B.汽油除油污是利用了汽油具有乳化作用 |
C.厨房里油锅着火,向锅里注水 |
D.日常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
14.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小木条蘸取浓硫酸一段时间后,小木条变黑 |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后,右图U型管a端液面下降 |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棕色固体 |
D.加热铜绿,试管中固体逐渐变红 |
16.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选项不能实现图示转化的是


选项 | 甲 | 乙 | 丙 |
A | H2SO4 | H2 | H2O |
B | C | CO | CO2 |
C | Fe2O3 | Fe | Fe3O4 |
D | CaO | Ca(OH)2 | CaCO3 |
A.A | B.B | C.C | D.D |
5.多选题- (共2题)
19.
下图为A、B、C三种固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75℃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B. 60℃时,将15gB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65g饱和溶液
C. 欲使B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D. 将90℃时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60℃,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A. 75℃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B. 60℃时,将15gB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65g饱和溶液
C. 欲使B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D. 将90℃时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60℃,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6.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综合题:(1道)
单选题:(13道)
多选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