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6575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5/30

1.推断题(共1题)

1.
A—I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C的浓溶液常用作干燥某些气体、H是最清洁燃料、D是蓝色沉淀,各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H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2)若G为地壳中含量第二位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则G与C反应后溶液的颜色为_______。
(3)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4)B和C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

2.计算题(共2题)

2.
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其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12g样品做了下述实验,请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计算:

(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3.
化肥硝酸铵的化学式为(NH4NO3),试求:
(1)硝酸铵中N、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
(2)农作物需要______㎏硝酸铵才能获得3.5㎏氮元素。

3.科学探究题(共2题)

4.
下面是甲、乙两同学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所做的实验:

(实验探究一)
甲同学在两物质充分反应后,再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二)
乙同学在做实验时开始没有观察到气泡产生,于是对碳酸钠能否与盐酸反应表示怀疑。他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先发生反应Na2CO3+HC1=NaC1+NaHCO3,继续滴加稀盐酸,再发生反应NaHCO3+HCl=NaC1+H2O+CO2↑。所以他认为,实验时还应_________,才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实验探究三)
甲同学先将废液缓慢倒入一洁净的废液杯中,乙同学在观察到气泡产生后,也将实验废液缓慢倒入该废液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经过讨论确定,甲同学的试管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一定有____(填化学式,下同),乙同学的试管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一定有____。
为了处理实验后产生的废液,甲、乙同学决定对废液杯中最终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废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两种溶质。
猜想2:废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溶质。
猜想3:废液中含有NaHCO3、CaC12、NaCl三种溶质。
(活动与探究)
甲、乙同学为了验证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盐酸,无气泡产生。
乙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
(结论与反思)
(1)猜想_________(填“1”或“2”或“3”)正确。
(2)要得到相同的结论,还可采用很多种方法。如加入氧化铁粉末,可观察到溶液呈___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5.
下面是两个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标有编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
(2)如图1向C中加入少量白磷,再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浸入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打开K1,将A中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此实验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它是______。
(3)如图2所示,在空气中放置时,两团棉花均不燃烧;若将足量二氧化碳倒入烧杯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
①______;
②粘有过氧化钠的棉花燃烧;
③未粘有过氧化钠的棉花不燃烧。通过上述实验的对比分析,写出产生现象②的原因_____________。

4.单选题(共15题)

6.
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一定发生变化
B.原子核一定不发生变化
C.元素的种类可能发生变化
D.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发生变化
7.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相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   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10
m
8
7
反应后的质量/g
2
3
30
25
 
A.若W为水,则X或Y必定为酸或碱
B.该反应可能为化合反应
C.m的数值为32
D.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1∶4
8.
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属于
A.混合物B.纯净物C.氧化物D.碱
9.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中,书写不正确的是
A.碳酸钠 NaCO3B.氯化铁 FeCl3
C.氧化镁 MgOD.氢氧化钙 Ca(OH)2
10.
下列关于“物质——用途——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氧气——火箭发射——助燃性
B.干冰——制冷剂——升华后气体密度大于空气
C.活性炭——口罩滤芯——吸附性
D.稀有气体——霓虹灯——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11.
如图装置在实验室中经常用到,对该装置的说法错误的是
A.K2关闭、K1打开、塞子塞紧时,若M中的水不能流下则装置气密性好
B.若M中盛放双氧水,N中盛放二氧化锰,则可以制取氧气
C.若M中盛放稀盐酸,N中盛放块状大理石,则可以制取二氧化碳
D.N中储满不溶于水的气体时,将水不断由M注入N中,即可将气体排出
12.
下列相关的解释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A.自行车轮胎暴晒后炸裂——分子间间隔变大
B.水通电分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C.木柴架空燃烧会更旺——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变大
D.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火焰熄灭——瓶中气体一定是CO2
13.
盐酸的下列用途中,能用硫酸代替的是
A.金属表面除锈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C.制造药物氯化锌D.除去氯化钠中的少量氢氧化钠
14.
向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再进行加热,溶液颜色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A.红色——紫色——红色
B.紫色——红色——紫色
C.红色——紫色——蓝色
D.紫色——无色——紫色
15.
如图所示。甲烧杯中有高低两支燃烧的蜡烛,沿烧杯壁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乙图有三支高低燃烧的蜡烛,被罩在一只稍大一些的烧杯中。对甲、乙中蜡烛燃烧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甲、乙都是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B.甲、乙都是自上而下依次熄灭
C.甲中自上而下依次熄灭,乙中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D.甲中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乙中自上而下依次熄灭
16.
2016年12月22日发射的碳卫星是我国首颗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学实验卫星。科学家认为,人类不仅要努力减少CO2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将CO2转化为有用物质。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并将CO2储存或利用,流程如图 (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过程可实现CO2零排放
B.该过程只有1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分离室中分离物质的操作是过滤
D.该过程发生了3个化学反应
17.
下列对实验数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10mL量筒量取6.8mL水
B.用托盘天平(精确度:0.1g)称取50g食盐
C.将100g 10%的稀盐酸加热蒸发掉50g水,使得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变成20%
D.用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5.6
18.
下列物质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A.石灰石B.烧碱C.食盐D.熟石灰
19.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AB.BC.CD.D
20.
下列实验安全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A. 实验室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该先验纯
C. 眼睛里不慎溅入药液,立即用水冲洗
D. 碰倒燃着的酒精灯,立即用湿布盖灭

5.填空题(共2题)

21.
下表是几种家用清洁剂的功能和有效成分。
清洁剂

洁厕灵

彩漂液

漂白水
功 能
清除污垢,除异味
漂洗衣物,使色彩鲜艳
漂除衣物污渍
有效成分
盐酸(HCl)
过氧化氢
次氯酸钠(NaClO)
 
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HCl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2)若大理石的污垢用洁厕灵清洗,主要现象是______________。
(3)在盛有少量“彩漂液”的试管中,加少量二氧化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
(4)“洁厕灵”与“漂白水”不能混用。二者若混合,其有效成分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有毒的氯气(Cl2),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2.
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煤、_____和天然气是常见的化石燃料。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4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填图中字母)。
②C物质是由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36g B全部参加反应,则生成D的质量为___g。

6.实验题(共1题)

23.
结合如图所示验证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实验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A中,一定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________;
(2)实验B验证了氢氧化钙能跟酸、_______作用;
(3)实验C中发生的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
(4)已知Na2CO3溶液呈碱性,将A、B、C三个实验后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后只得到了无色溶液,则最后得到的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计算题:(2道)

    科学探究题:(2道)

    单选题:(15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