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1题)
1.
小林同学在体育课上腿部擦伤,医务室的大夫在她伤口上涂了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小林看到伤口处产生了小气泡,很好奇。为什么瓶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涂到伤口上,分解就加快了呢?

I.小林准备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测定过氧化氢分解的快慢,实验前在注射器中吸入过氧化氢溶液,量筒内装满水。实验开始时,向试管中注入过氧化氢溶液,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记录2分钟收集的气体体积。

(1)请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若要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氧气,可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取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气管口处,观察到__________,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II.小林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
(1)过氧化氢是人体代谢废物之一,它能够对机体造成损害,人体存在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2)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快慢有影响,人体正常体温是37℃。
(提出猜想)猜想1: 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体温比瓶中的温度高。
猜想2: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伤口中有过氧化氢酶。
(进行实验)
(3)实验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4)实验②中第一次收集到的氧气体积为__________ mL。
(5)实验②中横线部分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
(实验反思)
小林反思了实验过程,认为人体中过氧化氢酶是在体温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又补充进行了几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6)通过这些数据,你能得出的新结论是__________。

I.小林准备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测定过氧化氢分解的快慢,实验前在注射器中吸入过氧化氢溶液,量筒内装满水。实验开始时,向试管中注入过氧化氢溶液,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记录2分钟收集的气体体积。

(1)请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若要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氧气,可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取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气管口处,观察到__________,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II.小林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
(1)过氧化氢是人体代谢废物之一,它能够对机体造成损害,人体存在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2)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快慢有影响,人体正常体温是37℃。
(提出猜想)猜想1: 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体温比瓶中的温度高。
猜想2: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伤口中有过氧化氢酶。
(进行实验)
序号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 分两次进行实验,均注入5 mL过氧化氢溶液 第一次在常温下进行 第二次将试管浸在37℃的温水中 | 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均为5 mL | _____ |
② | 分两次进行实验 第一次将装有一小粒过氧化氢酶的试管浸在37℃的温水中,注入5 mL过氧化氢溶液 第二次__________ | 第一次,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56 mL 第二次,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5 mL | 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过氧化氢酶的作用 |
(3)实验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4)实验②中第一次收集到的氧气体积为__________ mL。
(5)实验②中横线部分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
(实验反思)
小林反思了实验过程,认为人体中过氧化氢酶是在体温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又补充进行了几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 加入过氧化氢酶 | 不加过氧化氢酶 | ||||
反应温度/ ℃ | 25 | 37 | 42 | 25 | 37 | 42 |
收集到气体体积/ mL | 39 | 56 | 34 | 5 | 5 | 5 |
(6)通过这些数据,你能得出的新结论是__________。
2.科普阅读题- (共1题)
2.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段翰英等)。
我国制作泡菜的历史悠久。制作泡菜是把新鲜蔬菜泡在低浓度的盐水里,经发酵而成。泡菜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口感鲜脆。
蔬菜中含有硝酸盐。硝酸盐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转化成亚硝酸盐后,就会产生危害。亚硝酸盐[如亚硝酸钠(
)]与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反应,产生亚硝酸(
)和氯化物(如
)。亚硝酸不稳定,产生的二氧化氮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
泡菜中含亚硝酸盐吗?含量有多少?含量受什么因素影响呢?
经实验测定发现,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有一定影响。下图为室温下,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与芹菜泡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关系。

用不同的蔬菜进行测定,变化趋势与芹菜相似。
实验表明,发酵温度对泡菜中亚硝酸盐的生成量及生成时间也具有明显的影响。泡菜发酵过程中,泡制温度较高时,亚硝酸盐含量最大值出现的早,且数值低。这与温度较高有利于乳酸菌的繁殖有关。
实验还表明,泡制过程中添加姜汁和维生素C,都能有效地减少亚硝酸盐的生成。
现代医学证明,泡菜中的乳酸和乳酸菌对人体健康有益,具有抑制肠道中的腐败菌生长、降低胆固醇等保健作用。但是,有些泡菜盐分或糖分过高,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不利。另外,泡制过程也会造成某些营养素的流失。(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泡菜中的亚硝酸盐是由 转化成生的。
(2)亚硝酸钠能与盐酸反应,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室温下,用芹菜制作的泡菜,最佳食用时间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A.泡制2-3天 B.泡制5-6天 C.泡制12天后
(4)下列关于制作泡菜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最好加入一些姜汁
B.最好在较低温度下泡制
C.最好加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5)请你为喜欢吃泡菜的人提一条食用泡菜的建议: 。
我国制作泡菜的历史悠久。制作泡菜是把新鲜蔬菜泡在低浓度的盐水里,经发酵而成。泡菜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口感鲜脆。
蔬菜中含有硝酸盐。硝酸盐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转化成亚硝酸盐后,就会产生危害。亚硝酸盐[如亚硝酸钠(



泡菜中含亚硝酸盐吗?含量有多少?含量受什么因素影响呢?
经实验测定发现,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有一定影响。下图为室温下,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与芹菜泡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关系。

用不同的蔬菜进行测定,变化趋势与芹菜相似。
实验表明,发酵温度对泡菜中亚硝酸盐的生成量及生成时间也具有明显的影响。泡菜发酵过程中,泡制温度较高时,亚硝酸盐含量最大值出现的早,且数值低。这与温度较高有利于乳酸菌的繁殖有关。
实验还表明,泡制过程中添加姜汁和维生素C,都能有效地减少亚硝酸盐的生成。
现代医学证明,泡菜中的乳酸和乳酸菌对人体健康有益,具有抑制肠道中的腐败菌生长、降低胆固醇等保健作用。但是,有些泡菜盐分或糖分过高,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不利。另外,泡制过程也会造成某些营养素的流失。(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泡菜中的亚硝酸盐是由 转化成生的。
(2)亚硝酸钠能与盐酸反应,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室温下,用芹菜制作的泡菜,最佳食用时间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A.泡制2-3天 B.泡制5-6天 C.泡制12天后
(4)下列关于制作泡菜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最好加入一些姜汁
B.最好在较低温度下泡制
C.最好加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A.最佳食用期的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与泡制时的食盐水浓度无关 |
3.单选题- (共20题)
6.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选择发生装置,一般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 |
B.选择收集装置,一般根据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大小和溶解性 |
C.氧化反应只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
D.缓慢氧化与燃烧的共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
7.
虾青素(C40H52O4)是一种具有极强的抗肿瘤、抗氧化性的物质,可增强动物的免疫力。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虾青素由96个原子构成 |
B.虾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96 |
C.虾青素是一种氧化物 |
D.虾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0:13:1 |
11.
科学家已经制造出原子序数为112号的新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77,下列有关112号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2 |
B.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112 |
C.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65 |
D.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77 |
17.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大量白色烟雾 |
C.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
D.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2:1 |
19.
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
B. 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 氮气不与红磷反应且难溶于水,是设计该实验的依据之一
D. 打开弹簧夹,最终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A. 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
B. 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 氮气不与红磷反应且难溶于水,是设计该实验的依据之一
D. 打开弹簧夹,最终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4.填空题- (共11题)
23.
为了探究气体氨气(NH3)的某些性质,小雨同学查阅了有关资料,知道具有碱性的物质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然后依次做了以下实验。

由以上实验,得出氨气的物理性质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以上实验,得出氨气的物理性质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有下列八种物质:①液氮、②冰水混合物、③过氧化氢、④水银、⑤二氧化硫、⑥洁净的空气、⑦高锰酸钾完全分解的产物、⑧高锰酸钾,从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用序号填写)
(1)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 (2)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
(3)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 (4)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
(1)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 (2)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
(3)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 (4)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
25.
(1)金属铁是由_____(填“原子”、“分子”或“离子”,下同)构成的,氯化钠是由_____构成的。
(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①当a=_____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8时,该粒子是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号为_____。
③当a=13时,该粒子是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_____。
(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①当a=_____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8时,该粒子是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号为_____。
③当a=13时,该粒子是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_____。
26.
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并填空:
(1)甲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也是空气污染物之一,则甲的化学式是_____。
(2)乙是一种无色液体,将人体呼出的气体吹入乙中出现浑浊现象,则液体乙是_____。
(3)丙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_____

(4)丁在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可生成戊,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1)甲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也是空气污染物之一,则甲的化学式是_____。
(2)乙是一种无色液体,将人体呼出的气体吹入乙中出现浑浊现象,则液体乙是_____。
(3)丙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_____

(4)丁在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可生成戊,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27.
判断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并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2O、②O2 、 ③2 CO2、④
、 ⑤ 2SO42-;
(1)表示分子个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离子个数的是____________
(3)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_____________ (4)表示原子个数的是____________
(5)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___________
①2O、②O2 、 ③2 CO2、④

(1)表示分子个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离子个数的是____________
(3)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_____________ (4)表示原子个数的是____________
(5)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___________
28.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结露法空气取水器可用于野外获取淡水,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1)蒸发冷凝器中发生的是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吸附剂中主要物质为SiO2和CaCl2,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CaCl2中钙、氯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1)蒸发冷凝器中发生的是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吸附剂中主要物质为SiO2和CaCl2,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CaCl2中钙、氯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30.
生活中离不开化学,小玲和同学们进入博物馆.她看到了许多矿石标本,其中的4种矿石及其主要成分如下:

(1)上述矿石标本的主要成分中,所含元素种类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她依据化学式计算出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2,计算式为___________。

(1)上述矿石标本的主要成分中,所含元素种类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她依据化学式计算出

31.
实验小组同学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集气瓶的容积为350 mL,实验时先在集气瓶中加入50 mL水。

(1)装置连接好后,检验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2)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足量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______ mL,说明实验成功。打开弹簧夹后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为________。
(4)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1)装置连接好后,检验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2)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足量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______ mL,说明实验成功。打开弹簧夹后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为________。
(4)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实验过程中可以不使用弹簧夹 |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木炭 |
C.该实验可以说明氮气难溶于水 | D.该实验可以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
32.
深冷法的原理是先将空气液化,再利用氮气和氧气沸点的差异进行分离。
已知:常压下,氧气的沸点是-183℃,氮气的沸点是-196℃。
(1)分离时,氮气和氧气的状态是 (填序号)。
(2)制取得到的氧气可以用于 。
已知:常压下,氧气的沸点是-183℃,氮气的沸点是-196℃。
(1)分离时,氮气和氧气的状态是 (填序号)。
| A | B | C | D |
氧气 | 液态 | 液态 | 气态 | 气态 |
氮气 | 液态 | 气态 | 液态 | 气态 |
(2)制取得到的氧气可以用于 。
33.
电解水实验如下图所示。

(1)试管2中生成的气体为_______。
(2)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名称下写出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
(3)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下图为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分子质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1)试管2中生成的气体为_______。
(2)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名称下写出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
(3)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下图为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分子质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5.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科普阅读题:(1道)
单选题:(20道)
填空题:(1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