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1题)
1.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CO2是否支持常见金属的燃烧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活动一)探究CO2是否支持实验室常见金属镁的燃烧。
实验:将燃着的镁条插入充满CO2的集气瓶,发现镁条仍燃烧。生成物除白色MgO外,还有一种黑色固体。
(1)镁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由该结论可知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CO2灭火器扑灭活泼金属的火灾。
(3)通过实验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
(活动二)探究CO2是否支持生活中常见金属铁的燃烧,兴趣小组设计如下方案:
方案①:将弯成螺旋状的细铁丝系上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装有CO2的集气瓶中,观察铁丝能否被引燃。
方案②:将弯成螺旋状的细铁丝系上一段镁带,点燃镁带,待镁带快燃尽时,插入装有CO2的集气瓶中,观察铁丝能否被引燃。
实验评价:你认为方案_______(填“①”或“②”)更为科学,理由是_____________。
(活动一)探究CO2是否支持实验室常见金属镁的燃烧。
实验:将燃着的镁条插入充满CO2的集气瓶,发现镁条仍燃烧。生成物除白色MgO外,还有一种黑色固体。
(1)镁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由该结论可知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CO2灭火器扑灭活泼金属的火灾。
(3)通过实验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
(活动二)探究CO2是否支持生活中常见金属铁的燃烧,兴趣小组设计如下方案:
方案①:将弯成螺旋状的细铁丝系上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装有CO2的集气瓶中,观察铁丝能否被引燃。
方案②:将弯成螺旋状的细铁丝系上一段镁带,点燃镁带,待镁带快燃尽时,插入装有CO2的集气瓶中,观察铁丝能否被引燃。
实验评价:你认为方案_______(填“①”或“②”)更为科学,理由是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14题)
2.
下列有关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受热熔化和蜡烛燃烧都是物理变化 |
B.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和电解水都是物理变化 |
C.葡萄光合作用和葡萄酿酒都是化学变化 |
D.工业上制取氧气和实验室制取氧气都是化学变化 |
3.
乙硫醇(化学式为 C2H6S)易挥发,有蒜臭味,人对该气体极其敏感,下列有关乙硫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乙硫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62
B. 乙硫醇中 C、H、S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2:6:1
C. 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100%
D. 在管道煤气中添加微量乙硫醇,目的是及时发现煤气泄漏
A. 乙硫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62
B. 乙硫醇中 C、H、S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2:6:1
C. 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D. 在管道煤气中添加微量乙硫醇,目的是及时发现煤气泄漏
4.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 X | Y | Z | W |
反应前质量/g | 10 | 3 | 90 | 0 |
反应后质量/g | 3.2 | 3 | 待测 | 3.2 |
A.W可能是单质 |
B.Y可能是催化剂 |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86.4g |
5.
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为超级储能装置,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X,Y两物质的粒子个数之比为3:4 |
B.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
C.W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 |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 |
6.
A、B、C三种物质各15 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 g新物质D;若增加10 g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剩余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 g B. 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是50 g
C. 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D. 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3∶5
A. 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 g B. 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是50 g
C. 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D. 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3∶5
7.
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CO、C2H5OH在氧气中燃烧都能生成CO2,则在氧气中充分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 |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C.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则铁在氧气中燃烧也一定能发出蓝紫色火焰 |
8.
以下是小明同学书写的部分化学用语,其中正确的是( )
①金刚石—C ②五氧化二磷—O5P2 ③氯化铁—FeCl3 ④钠元素显+1价—Na+1 ⑤两个铝离子—2Al3+
①金刚石—C ②五氧化二磷—O5P2 ③氯化铁—FeCl3 ④钠元素显+1价—Na+1 ⑤两个铝离子—2Al3+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⑤ | D.②③④ |
9.
正确使用化学用语是重要的化学学科素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O、H2O2、H2SO4中均含有氢分子 |
B.KCl、KClO、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
C.![]() ![]() ![]() |
D.CO、CO2、H2CO3都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
11.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现CO ![]() |
B.CO2![]() |
C.实现C![]() |
D.实现H2O![]() |
12.
如图为CO还原CuO“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等略)。已知: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所需CO可现制现用
B. 此装置可节约用品,污染小,现象明显
C. 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
D. 该实验中所涉及反应的基本类型只有分解反应


A. 实验中所需CO可现制现用
B. 此装置可节约用品,污染小,现象明显
C. 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
D. 该实验中所涉及反应的基本类型只有分解反应
13.
关于C、CO、CO2三种物质,有下列说法:
①三种物质都含有碳元素,都具有还原性
②CO、CO2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③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④CO2能产生温室效应,CO易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⑤CO2可用来灭火,CO可用作燃料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①三种物质都含有碳元素,都具有还原性
②CO、CO2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③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④CO2能产生温室效应,CO易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⑤CO2可用来灭火,CO可用作燃料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3.选择题- (共3题)
16.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葡萄种下去的时候,枯枝一根,只担心它抽不出叶来。_____________那叶片淡绿,曲折有致的边沿却镶了一圈紫红,还没看见葡萄,人的口水就被引出来了!
①那茸头褐色,小小的一点,粗心的简直看不出来。
②终于在一个弯节处,顶出一个茸头来,过几天,又一个!
③因为担心,每天都殷勤观看。
④几场春雨一浸,老根发力了吧,茸头一个抖擞,变成了叶片!
17.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葡萄种下去的时候,枯枝一根,只担心它抽不出叶来。_____________那叶片淡绿,曲折有致的边沿却镶了一圈紫红,还没看见葡萄,人的口水就被引出来了!
①那茸头褐色,小小的一点,粗心的简直看不出来。
②终于在一个弯节处,顶出一个茸头来,过几天,又一个!
③因为担心,每天都殷勤观看。
④几场春雨一浸,老根发力了吧,茸头一个抖擞,变成了叶片!
4.填空题- (共4题)
19.
从H、O、N、K、Mn、Fe、Ca、S八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用离子符号或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填空:
(1)2个硝酸根离子_______;(2)氢分子_______;
(3)亚铁离子________;(4)+2价的钙元素______;
(5)实验室用一种液体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
(6)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
(7)用一种紫色的固体加热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
(8)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化学反应:____________。
(1)2个硝酸根离子_______;(2)氢分子_______;
(3)亚铁离子________;(4)+2价的钙元素______;
(5)实验室用一种液体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
(6)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
(7)用一种紫色的固体加热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
(8)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化学反应:____________。
20.
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用“
”表示氮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
①用“
”可表示的微粒是____________(填名称)。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他成分忽略不计,图1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___(填字母标号)。

(3)从变化角度:已知:常压下,氮气沸点-196 ℃,氧气沸点-183 ℃。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模拟分离液态空气条件)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该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1/10体积,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
(4)从应用角度: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如图2所示。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________。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③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Ⅱ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有________(填序号)。
(1)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用“


①用“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他成分忽略不计,图1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___(填字母标号)。

(3)从变化角度:已知:常压下,氮气沸点-196 ℃,氧气沸点-183 ℃。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模拟分离液态空气条件)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该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1/10体积,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
(4)从应用角度: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如图2所示。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________。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③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Ⅱ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有________(填序号)。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 |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
22.
请你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问题:
(1)吸烟者常给周围的人带来被动吸烟的危害,原因是 ;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3)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 ;
(4)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一定不变的微粒是 。
(1)吸烟者常给周围的人带来被动吸烟的危害,原因是 ;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3)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 ;
(4)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一定不变的微粒是 。
5.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3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