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1题)
1.
小军阅读课外资料得知:氯酸钾分解除了二氧化锰外,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设计实验)小军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1)若实验②和实验①的“收集250mLO2需要时间”t2_______ t1(填﹥、﹤或﹦),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2)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称量仍得到0.5g黑色粉末,若要验证CuO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验证反应前后CuO的_______不变。
(预期结论)氧化铜还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评价设计)
(3)你认为实验④中X为_______,小军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④对比的目的是_______。
(4)若t3﹤t1,通过实验③和实验①对比,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设计实验)小军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序号 | KClO3质量 | 其它物质质量 | 收集250mLO2 需要时间 | 分解温度(℃) |
① | 1.2g | —— | t1 | 580 |
② | 1.2g | CuO 0.5g | t2 | 580 |
③ | 1.2g | CuO 0.5g | t3 | 370 |
④ | 1.2g | MnO2 0.5g | t4 | X |
(1)若实验②和实验①的“收集250mLO2需要时间”t2_______ t1(填﹥、﹤或﹦),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2)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称量仍得到0.5g黑色粉末,若要验证CuO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验证反应前后CuO的_______不变。
(预期结论)氧化铜还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评价设计)
(3)你认为实验④中X为_______,小军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④对比的目的是_______。
(4)若t3﹤t1,通过实验③和实验①对比,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2.流程题- (共1题)
2.
工业生产氟化钠(NaF)的主要流程如下(整个过程中水不参加反应):

(1)H2SiF6中氟元素(F)的化合价为-1,则硅元素(Si)的化合价为_______;
(2)产物气体X是初中化学常见气体,其组成元素为_______(填元素符号);
(3)产物NaF中的钠元素来自于原料中的_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

(1)H2SiF6中氟元素(F)的化合价为-1,则硅元素(Si)的化合价为_______;
(2)产物气体X是初中化学常见气体,其组成元素为_______(填元素符号);
(3)产物NaF中的钠元素来自于原料中的_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
3.计算题- (共1题)
3.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学生想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15g干燥的碎鸡蛋壳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40g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假设鸡蛋壳中除碳酸钙外的其它成分都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50.6g。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_g。
(2)计算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_(结果保留1位小数)。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_g。
(2)计算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_(结果保留1位小数)。
4.科普阅读题- (共1题)
4.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一段时间以来,网传隔夜菜、肉类腌制品不能吃,是因为含亚硝酸盐。对于亚硝酸盐大家有众多疑问。
疑问一:亚硝酸盐是什么东西?
亚硝酸盐是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指亚硝酸钠(NaNO2),它是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有咸味,易溶于水。它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各种火腿、酱卤肉等熟肉类食品加工,作为防腐剂和护色剂。国家对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的最大含量限定为:蔬菜4 mg/kg,肉类3 mg/kg。
疑问二:亚硝酸盐的“毒”从何来?
亚硝酸盐本身并无致癌效应,它被吸入血液1~5分钟后,就已经分解。亚硝酸盐在胃中酸性环境下,易与氨基酸的分解产物发生反应,产生致癌物。当摄入维生素C时可以阻止致癌物产生。
疑问三: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超标吗?
实验人员准备了清炒菠菜、清炒芹菜和小白菜炒肉,三种菜各自被分成6份,常温和冷藏条件下各保存一半。实验人员分别取1小时后、6小时后、20小时后的剩菜,经过捣碎、提取、离心、过滤,取出汤汁。通过比色法逐一测得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如下图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菜在放置20小时后,无论常温还是冷藏,亚硝酸盐含量虽均有增加,但都远未超过国家标准。
疑问四:摄入多少亚硝酸盐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2 mg。我们日常吃的大米、蔬菜、肉品里面几乎都含有亚硝酸盐。有数据显示,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80%来自蔬菜。如果你体重50 kg,即使一次性吃2.5 kg蔬菜也是安全的。因此,将亚硝酸盐摄入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结果保留1位小数);
(2)测定汤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时,获取汤汁的步骤是_______;
(3)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_______;
(4)亚硝酸盐产生致癌物的原因是_______;
(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一段时间以来,网传隔夜菜、肉类腌制品不能吃,是因为含亚硝酸盐。对于亚硝酸盐大家有众多疑问。
疑问一:亚硝酸盐是什么东西?
亚硝酸盐是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指亚硝酸钠(NaNO2),它是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有咸味,易溶于水。它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各种火腿、酱卤肉等熟肉类食品加工,作为防腐剂和护色剂。国家对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的最大含量限定为:蔬菜4 mg/kg,肉类3 mg/kg。
疑问二:亚硝酸盐的“毒”从何来?
亚硝酸盐本身并无致癌效应,它被吸入血液1~5分钟后,就已经分解。亚硝酸盐在胃中酸性环境下,易与氨基酸的分解产物发生反应,产生致癌物。当摄入维生素C时可以阻止致癌物产生。
疑问三: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超标吗?
实验人员准备了清炒菠菜、清炒芹菜和小白菜炒肉,三种菜各自被分成6份,常温和冷藏条件下各保存一半。实验人员分别取1小时后、6小时后、20小时后的剩菜,经过捣碎、提取、离心、过滤,取出汤汁。通过比色法逐一测得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如下图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菜在放置20小时后,无论常温还是冷藏,亚硝酸盐含量虽均有增加,但都远未超过国家标准。
疑问四:摄入多少亚硝酸盐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2 mg。我们日常吃的大米、蔬菜、肉品里面几乎都含有亚硝酸盐。有数据显示,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80%来自蔬菜。如果你体重50 kg,即使一次性吃2.5 kg蔬菜也是安全的。因此,将亚硝酸盐摄入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结果保留1位小数);
(2)测定汤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时,获取汤汁的步骤是_______;
(3)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_______;
(4)亚硝酸盐产生致癌物的原因是_______;
(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吃隔夜菜会致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
B.常温储存及冷藏储存条件下,亚硝酸盐含量均呈增加趋势 |
C.适量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有利于抑制致癌物的产生 |
D.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蔬菜类的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要高于含肉类的隔夜菜 |
5.单选题- (共14题)
8.
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丁的化学式为H2O | B.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比为3∶1 |
C.甲为单质,乙、丙、丁均为氧化物 | D.该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变 |
9.
在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并使其发生反应,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关于此反应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 | X | Y | Z | W |
反应前的质量(g) | 2 | 1 | 16 | 16 |
一段时间后的质量(g) | 17 | m | 6 | 11 |
A.m=1 |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
C.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是6:11 |
D.若该反应充分进行,反应后W仍有剩余 |
10.
下列归纳和推理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
B.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
C.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一定是单质 |
D.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
11.
如图A是钾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B是钾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钾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9.10 | B.钾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
C.钾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四周期 | D.钾元素和钾离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
12.
肼(N2H4)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有吸湿性。点燃时,迅速而完全燃烧,生成N2和H2O,并放出大量的热。下列关于N2H4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应密封保存 | B.肼含有六个原子 |
C.可用作燃料 | D.其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7∶1 |
13.
下列实验中木条的使用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
B.用燃着的木条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
C.用燃着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验满二氧化碳 |
D.用木条平放在蜡烛火焰中,比较火焰各层的温度 |
14.
在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用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压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其中a是打开止水夹的时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时压强增大是因为温度升高 |
B.a点处的压强等于大气压 |
C.a点的温度已经接近室温 |
D.a点后气压增大是由于水倒吸入集气瓶 |
15.
下列实验操作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含量 | 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 |
B | 鉴别CuO粉和碳粉 | 观察颜色 |
C | 除去CO2气体中的CO气体 | 点燃气体 |
D | 鉴别CO和H2 |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 |
A.A | B.B | C.C | D.D |
6.填空题- (共3题)
19.
氢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经由铁氧化合物循环分解水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1)反应Ⅰ中的反应物为_______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
(2)写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上述循环过程的总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1)反应Ⅰ中的反应物为_______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
(2)写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上述循环过程的总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21.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是_______(填名称);
(2)食用盐中含有钠离子,请画出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
(3)将白醋滴在石蕊试纸上,试纸的颜色变为_______色;
(4)抢救病人的常用气体是______,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中毒的气体是_______(本小题全部填化学式);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_______(填化学式);
(6)硬水和软水常用_______来区分;软化硬水的方法很多,在生活中常用_______法;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利用__(填名称)的吸附性除去水中异味。
(1)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是_______(填名称);
(2)食用盐中含有钠离子,请画出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
(3)将白醋滴在石蕊试纸上,试纸的颜色变为_______色;
(4)抢救病人的常用气体是______,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中毒的气体是_______(本小题全部填化学式);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_______(填化学式);
(6)硬水和软水常用_______来区分;软化硬水的方法很多,在生活中常用_______法;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利用__(填名称)的吸附性除去水中异味。
7.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流程题:(1道)
计算题:(1道)
科普阅读题:(1道)
单选题:(14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