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实验中学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6400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3

1.计算题(共2题)

1.
12g氢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8g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18.4g,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_______;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_________。

2.科普阅读题(共1题)

3.
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一次性湿毛巾中隐藏的“毒手”

在饭店吃饭时,服务生会在饭前递上一块湿毛巾,人们用它来擦手擦脸。但有的人用这样的毛巾擦脸后会出现皮肤过敏和接触性皮炎等症状,这是因为有些湿毛巾中含有较多的戊二醛的缘故。
戊二醛有什么性质呢?它为什么会出现在一次性毛巾中呢?戊二醛的化学式是 C5H8O2,是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能溶于热水。由于戊二醛具有广谱、高效、低毒、对金属腐蚀性小、受有机物影响小、稳定性好等特点,所以湿毛巾生产厂家就将目光盯到了它的身上。
经测定,浓度为2%的戊二醛就能达到灭菌效果,所以戊二醛是一种很好的醛类消毒剂。市售戊二醛主要有:2%碱性戊二醛和 2%强化酸性茂二醛两种。醛类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主要依靠醛基作用于菌体蛋白的一些基团,使之烷基化,引起蛋白质凝固造成细菌死亡。因此,戊二醛被广泛用于消毒灭菌领域,如医疗器械和耐湿忌热的精密仪器的消毒等。
为保证湿毛巾中微生物符合要求,不少厂家会过量使用戊二醛消毒,这样消毒的毛巾对皮肤粘膜有较强的刺激性,另外,戊二醛能透过皮肤被人体吸收,若直接接触到眼晴,会导致角膜和视力受损, 长期接触可致癌.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戊二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从戊二醛化学式中获取的一条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戊二醛杀灭微生物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有关戊二醛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卫生湿毛巾的厂家为达到消毒的目的,可以大量使用戊二醛做消毒剂
B.使用戊二醛消毒后的毛巾擦脸,一定会引起皮肤过敏
C.市售的戊二醛主要有碱性戊二醛和强化酸性戊二醛两种
D.戊二醛可以应用于医疗器械、精密仪器的消毒灭菌

3.推断题(共1题)

4.
已知 A、B、C、D、E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其中A、C 是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D、E为单质,A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如图(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D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A、C 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B 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A可以转化为C,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5)A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4.单选题(共19题)

5.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质量/g
10
3
90
0
反应后质量/g
3.2
3
待测
3.2
 
A.W可能是单质B.Y可能是催化剂
C.反应后 Z 物质的质量 93.6gD.该反应可能是化合反应
6.
以下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
B
C
D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加热一定质量高锰酸钾固体
甲烷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
将水通电分解一段时间




 
A.AB.BC.CD.D
7.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都是燃烧
B.单质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因为石蜡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石蜡中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D.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所以点燃甲烷前一定也要验纯
8.
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的种类   ④物质的种类   ⑤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②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②④⑤
9.
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固体质量减少
B.水汽化成质量相同的水蒸气
C.镁带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质量不变
D.蜡烛燃烧后质量变轻
10.
食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可以制造一些化工产品,以下物质中不可能得到的(  )
A.氢氧化钠B.氯气C.氮气D.氢气
11.
精美的雕花玻璃可以通过氢氟酸(HF)对玻璃的腐蚀作用制成。氢氟酸与玻璃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4HF=X↑+2H2O,则 X 的化学式为( )
A.F2B.SiH4C.SiF4D.O2
12.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证明CO2 比空气的密度大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验证CO2能溶于水
证明石墨具有导电性
 
A.AB.BC.CD.D
13.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2X=2Y+3Z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B.反应中的X、Y、Z三种物质的粒子个数比为2:2:3
C.该反应可能有单质生成
D.若反应生成了agY和bgZ,则消耗X的质量一定大于(a+b)g
14.
石油蒸馏可以分离得到汽油、煤油等系列产品,由此可以判断石油属于
A. 单质     B. 化合物 C. 混合物 D. 纯净物
15.
物质的性质与其所对应的用途没有关系的是(   )
A.石墨质软——作润滑剂
B.氧气供给呼吸——医疗急救
C.金刚石硬度大——钻探机钻头
D.一氧化碳有可燃性——作燃料
16.
对下列成语或谚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火上浇油——隔绝氧气
B.釜底抽薪——减少可燃物
C.扇风点火——为燃烧提供足够多的氧气
D.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金刚石的硬度很大
17.
十八世纪,拉瓦锡用放大镜聚集日光,使玻璃罩内的金刚石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下列说法错误的(  )
A.金刚石具有可燃性B.金刚石燃烧过程放出热量
C.金刚石分子由碳原子构成D.聚集日光时温度达到金刚石的着火点
18.
如图为改良版的“验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用一根铁丝穿4片紫色石蕊试纸,按图示将稀醋酸和水滴加到相应的试纸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紫色石蕊试纸变色情况:1、3变为红色,2、4不变色
B.若将稀醋酸换成稀硫酸也可以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
C.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石蕊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物质
D.该实验的优点是将四个实验改成一个实验,对比性强
19.
用下列试剂或方法不能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是(   )
A.灼热的氧化铜B.石蕊溶液C.燃着的木条D.闻气味
20.
防毒面具中用来吸附有毒气体的物质是(   )
A.木炭B.炭黑C.焦炭D.活性炭
21.
古代书画家用墨绘制的字画能够长期保存不变色的原因是(   )
A.保存方法得当B.炭黑是黑色的固体粉末
C.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比较稳定D.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22.
2018 年 5 月 12 日是我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下列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
A.冬天取暖时,煤炉上放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B.夜晚发生液化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打开厨房的排风扇换气
C.扑灭森林大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D.扑灭精密仪器、图书档案造成的火灾最适宜的灭火器是干粉灭火器
23.
下面属于“禁止烟火”标志的是(   )
A.B.
C.D.

5.选择题(共2题)

24.

古人评价隋朝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里评价的是大运河的(    )

25.

古人评价隋朝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里评价的是大运河的(    )

6.填空题(共4题)

26.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合成叶绿素分子需要镁离子____(填离子符号,下同):一氧化碳有毒,易与人体内血红蛋白结合,合成血红蛋白分子需要亚铁离子________。
(2)加碘盐中碘元素主要以KIO3形式存在,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___。
(3)市售“自热米饭”的自热原理是饭盒夹层中的水与生石灰接触,放出大量的热,加热米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7.
2016 年1月29日《科技日报》报道:科学家首次将从空气捕获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1)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有_____种。
(2)据图分析,该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甲物质和乙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①丙物质由 6 个原子构成
②保持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③乙物质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3:8
28.
自然界中很多物质都含碳元素,下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示意图。

(1)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在一定条件下,石墨可以转化为金刚石,该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根据如图,举出大气中二氧化碳产生的一种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水吸收是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消耗的一种途径,二氧化碳除了能溶于水还能与水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
(4)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请写出一条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 。
29.
化学在能源开发与利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它们都是________能源(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2)煤燃烧时排放出的 SO2、NO2 会引起的一种空气污染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减少污染空气,太原市家用燃气已使用天然气,天然气第一次通过管道入户时,须现将管道内注满氮气,目的是_________。
(3)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许多其他新能源,请写出一种新能源__________________ 。
(4)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车用乙醇汽油),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7.实验题(共2题)

30.
白磷、红磷都是可燃物,以下是教材中利用它们的可燃性进行的三个实验,请分别回答问题.
(1)材料中利用实验一是为了测定___________。待集气瓶中的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当观察到______的现象时,可达到该实验目的。

(2)通过实验二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前将红磷放入锥形瓶中,称量装置的总质量,引燃红磷,待反应后再称量冷却后装置的总质量,发现托盘天平保持平衡。锥形瓶中红磷熄灭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三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中只有a处的白磷燃烧,b处的红磷和c处的白磷均不燃烧。a处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a与c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a与b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使c处白磷燃烧可用导管向c处通氧气,除此方法外,你还能想到的一个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

(4)综合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填序号)
①实验一中只将红磷换成木炭仍能达到实验目的
②实验一中两容器中水起的作用相同
③实验二若未达到实验目的,可能是由于装置气密性不好
④实验二锥形瓶底放少量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瓶底炸裂
⑤实验二中气球作用之一是防止红磷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膨胀冲开橡胶塞
⑥实验一、二中的红磷换为白磷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31.
实验室中有下列仪器: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③_____;⑨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仪器组合为____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的药品是______,仪器组合是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证明二氧化碳气体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
(4)实验室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2道)

    科普阅读题:(1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