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2题)
1.
把10g含杂质的锌片(杂质不与硫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在100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得到的混合物总质量是109.8g。
(1)反应后生成的氢气质量是_____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
(1)反应后生成的氢气质量是_____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
2.
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在实验室里,常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其原因是___。
(2)某同学在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时,涉及以下实验步骤:①溶解;②称量和量取;③计算;④装入试剂瓶贴好标签。配制上述溶液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___(填序号)。
(1)在实验室里,常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其原因是___。
(2)某同学在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时,涉及以下实验步骤:①溶解;②称量和量取;③计算;④装入试剂瓶贴好标签。配制上述溶液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___(填序号)。
2.推断题- (共1题)
3.
已知A-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物质,其中A、B、C、D为化合物,E、F为单质,E→C的反应过程比较复杂,D是胃酸的主要成分;各种物质间的反应和转化关系如图所示。(用“—”表示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请写出:
(1)D的化学式__________;
(2)A→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请写出:
(1)D的化学式__________;
(2)A→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3.流程题- (共1题)
4.
实验室废弃液中含一定量的AgNO3,兴趣小组同学的回收金属银的流程如下:

请认真分析以上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Ⅰ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
(2)讨论a的选择:大家一致认为用锌不用铜,你认为理由是_________;
(3)操作II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_______(填一基本反应类型)。

请认真分析以上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Ⅰ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
(2)讨论a的选择:大家一致认为用锌不用铜,你认为理由是_________;
(3)操作II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_______(填一基本反应类型)。
4.科学探究题- (共1题)
5.
化学课堂上要学习碱的化学性质,老师让两位同学和他共同做实验,要求两位同学分别向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如图①②所示,老师告诉同学们,呼出的气体中只有二氧化碳有可能与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同学们在吹气后观察到①中_______,②中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后老师问,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检验CO2气体应该使用_______,针对②的情况,师生共同开始探究之旅。
(提出问题) 如何通过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查阅资料)
①CaCl2+Na2CO3=CaCO3↓+2NaCl; Ca(OH)2+Na2CO3=CaCO3↓+2NaOH.
②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无明显现象;在水溶液中CaCl2不与CO2、H2CO3等物质反应.
(实验探究)
(实验一)证明反应物之一CO2消失了
(1)同学们设计了如如图所示的实验,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充满CO2的广口瓶中滴入NaOH溶液.一会儿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并据此现象判断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
老师提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你认为上述实验应做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
(实验二)证明有新物质Na2CO3生成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分别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打开瓶塞,向实验一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饱和的石灰水,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有新物质Na2CO3生成。
方案二:打开瓶塞,向实验一所得的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有新物质Na2CO3生成。
(2)你认为上述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_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理由是______。

同学们在吹气后观察到①中_______,②中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后老师问,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检验CO2气体应该使用_______,针对②的情况,师生共同开始探究之旅。
(提出问题) 如何通过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查阅资料)
①CaCl2+Na2CO3=CaCO3↓+2NaCl; Ca(OH)2+Na2CO3=CaCO3↓+2NaOH.
②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无明显现象;在水溶液中CaCl2不与CO2、H2CO3等物质反应.
(实验探究)
(实验一)证明反应物之一CO2消失了
(1)同学们设计了如如图所示的实验,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充满CO2的广口瓶中滴入NaOH溶液.一会儿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并据此现象判断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
老师提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你认为上述实验应做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
(实验二)证明有新物质Na2CO3生成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分别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打开瓶塞,向实验一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饱和的石灰水,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有新物质Na2CO3生成。
方案二:打开瓶塞,向实验一所得的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有新物质Na2CO3生成。
(2)你认为上述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_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理由是______。
5.简答题- (共1题)
6.
已知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P点表示的含义为____________;
(2)在阴影区域(不包括曲线)部分,处于不饱和状态的是_____(选填“A、B、C”);
(3)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___(选填“A、B、C”)。

(1)P点表示的含义为____________;
(2)在阴影区域(不包括曲线)部分,处于不饱和状态的是_____(选填“A、B、C”);
(3)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___(选填“A、B、C”)。
6.单选题- (共15题)
9.
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 |
B.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C.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
D.利用活性炭的稳定性来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
11.
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
B.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
C.蔗糖放进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说明溶解过程中蔗糖分子变成了新的分子 |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
12.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1 Na 钠 22.99 | 12 Mg 镁 24.31 | 13 Al 铝 26.98 | 14 Si 硅 28.09 | 15 P 磷 30.97 | 16 S 硫 32.06 | 17 Cl 氯 35.45 | 18 Ar 氩 39.95 |
A.16号元素的离子符号是S-2 |
B.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
C.14号元素是金属元素 |
D.12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 |
15.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
C.酚酞试液滴入硫酸溶液中变红色 |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
16.
下列各组中,只用水或不另加试剂及相互反应就能鉴别的是(仪器可任选)( )
①固体:CaO、CuSO4、CaCO3、NaCl②气体:CO、CO2、SO2
③液体:汽油、酒精、浓H2SO4、浓HCl ④金属:Cu、Al、Au、Hg
①固体:CaO、CuSO4、CaCO3、NaCl②气体:CO、CO2、SO2
③液体:汽油、酒精、浓H2SO4、浓HCl ④金属:Cu、Al、Au、Hg
A.①④ | B.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7.
铝、铁、铜三种金属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关于铝、铁、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CuSO4═AlSO4+Cu |
B.用硫酸铝溶液、氯化铜溶液、单质铁三种物质可探究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 |
C.铝制品具有抗腐蚀性,是因为铝制器品表面可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
D.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 |
18.
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
B.洗涤剂能清洁油污,因为其具有溶解油污的功能 |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D.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 |
20.
比较类推是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
C.单质中一定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D.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所以只要有氧气存在物质就能燃烧 |
21.
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水浇 |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
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
7.选择题- (共1题)
8.填空题- (共2题)
9.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2道)
推断题:(1道)
流程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