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20g石灰石样品,进行高温煅烧(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成分高温不分解。碳酸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 CaO + CO2↑),不同时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_____________。
(2)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
煅烧的时间(min) | 剩余固体的质量(g) |
2 | 17.8 |
4 | 13.4 |
6 | 12.3 |
8 | 12.3 |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_____________。
(2)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
2.综合题- (共2题)
2.
实验室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_。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应选用发生装置是______(填标号);该反应中转化为氧气的氧元素的质量,占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中氧元素质量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也可用碳酸氢钠(NaHCO3)固体加热分解(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来制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若用此法来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标号,下同),收集装置是________。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_。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应选用发生装置是______(填标号);该反应中转化为氧气的氧元素的质量,占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中氧元素质量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也可用碳酸氢钠(NaHCO3)固体加热分解(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来制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若用此法来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标号,下同),收集装置是________。
3.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I.水和水溶液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
(1)科学家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
(2)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利用沉淀、_______、吸附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
(3)生活中简便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能灭火,但有时水也可以“生火”。比如将过氧化钠(Na2O2)用脱脂棉包裹,再往上面滴加水,脱脂棉一会儿就会发生燃烧。该过程发生了如下反应2Na2O2 + 2H2O=4NaOH +X↑。
①X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②滴加水后,脱脂棉能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黑木耳是一种含铁丰富的食用菌。
①黑木耳中所含的“铁”是指______(填“分子”“原子”或“元素”)。
②常吃黑木耳能有效预防人体缺铁而引发的疾病是__________。
③黑木耳中的铁可以用KSCN溶液与铁离子作用生成Fe(SCN)3来检测。在Fe(SCN)3中C、N的化合价分别是+4、-3,则S的化合价是_______;Fe(SCN)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
I.水和水溶液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
(1)科学家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
(2)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利用沉淀、_______、吸附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
(3)生活中简便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能灭火,但有时水也可以“生火”。比如将过氧化钠(Na2O2)用脱脂棉包裹,再往上面滴加水,脱脂棉一会儿就会发生燃烧。该过程发生了如下反应2Na2O2 + 2H2O=4NaOH +X↑。
①X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②滴加水后,脱脂棉能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黑木耳是一种含铁丰富的食用菌。
①黑木耳中所含的“铁”是指______(填“分子”“原子”或“元素”)。
②常吃黑木耳能有效预防人体缺铁而引发的疾病是__________。
③黑木耳中的铁可以用KSCN溶液与铁离子作用生成Fe(SCN)3来检测。在Fe(SCN)3中C、N的化合价分别是+4、-3,则S的化合价是_______;Fe(SCN)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
3.推断题- (共1题)
4.
甲、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与氧气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反应关系(“—”表示物质间相互反应,“→”表示物质间转化,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略去)。

(1)若甲是一种黑色的固态非金属单质,乙是一种氧化物。
①甲的化学式为______。②乙与氧气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
(2)若甲、乙均为金属单质,且乙呈紫红色。
①乙在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
②“甲→乙”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③用稀硫酸代替氧气,上图所示反应关系不能成立,原因是____________。

(1)若甲是一种黑色的固态非金属单质,乙是一种氧化物。
①甲的化学式为______。②乙与氧气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
(2)若甲、乙均为金属单质,且乙呈紫红色。
①乙在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
②“甲→乙”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③用稀硫酸代替氧气,上图所示反应关系不能成立,原因是____________。
4.科学探究题- (共1题)
5.
镁条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表面会形成一层黑色物质。化学小组查得以下资料:
I.常温下,空气中的氮气和稀有气体不会与镁发生反应。
II.无水CaCl2固体有较强的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
为探究镁表面黑色物质的成因是与空气中的哪些成分有关,开展以下实验探究。
[实验1]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只观察到镁条表面变暗,没有出现黑色物质。

(1)查阅文献获知,镁条表面变暗是镁与氧气作用形成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此现象,可说明只有_________和________无法使镁生成黑色物质。
[实验2]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只观察到镁条表面变暗,没有出现黑色物质。

(3)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观察到镁条表面出现黑色物质。

(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水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
(5)化学小组认为据此现象还不足以得出最终结论,于是 补做了一个实验:将图3中的潮湿的空气换成_______进行实验,数日后,观察到镁条表面无明显变化。
(6)根据上述四个实验,化学小组得出结论:镁表面的黑色物质是镁与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I.常温下,空气中的氮气和稀有气体不会与镁发生反应。
II.无水CaCl2固体有较强的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
为探究镁表面黑色物质的成因是与空气中的哪些成分有关,开展以下实验探究。
[实验1]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只观察到镁条表面变暗,没有出现黑色物质。

(1)查阅文献获知,镁条表面变暗是镁与氧气作用形成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此现象,可说明只有_________和________无法使镁生成黑色物质。
[实验2]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只观察到镁条表面变暗,没有出现黑色物质。

(3)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观察到镁条表面出现黑色物质。

(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水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
(5)化学小组认为据此现象还不足以得出最终结论,于是 补做了一个实验:将图3中的潮湿的空气换成_______进行实验,数日后,观察到镁条表面无明显变化。
(6)根据上述四个实验,化学小组得出结论:镁表面的黑色物质是镁与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5.单选题- (共11题)
6.
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8:1 |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2:7 |
9.
二甲醚(C2H6O)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关于二甲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三种元素组成 |
B.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52.2% |
C.相对分子质量为29 |
D.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3:8 |
10.
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液氧用于火箭发射,由于氧气具有可燃性 |
B.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
C.二氧化碳用于大棚种植,由于二氧化碳能促进光合作用 |
D.氮气用作粮食的保护气,由于常温下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
11.
用如图装置完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瓶内空气体积为100 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25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B. 实验过程中气球先胀大后变瘪
C. 燃烧结束且等冷却后才可打开弹簧夹
D. 实验结束后注射器中还剩约20mL水

A. 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B. 实验过程中气球先胀大后变瘪
C. 燃烧结束且等冷却后才可打开弹簧夹
D. 实验结束后注射器中还剩约20mL水
12.
利用下表中的装置进行实验。有关该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实验装置 | 实验步骤 |
![]() | ①将a试管充满二氧化碳,b试管加入紫色石蕊溶液(K处于关闭状态) ②密闭下,用针筒将a试管中部分二氧化碳抽出 |
A.用针筒将部分二氧化碳抽出,a试管中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大 |
B.打开K,b试管中的液体颜色变红 |
C.打开K,导管E内液面上升 |
D.打开K,发生反应:H2O+CO2==H2CO3 |
13.
下列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 )
A.火场逃生时在有烟雾的地方匍匐前进 |
B.每个公民都应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
C.处理金属废弃物的方法是将废金属填埋 |
D.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 |
14.
取两份5mL 10%的稀盐酸分别与3g块状碳酸钙、3g粉末状碳酸钙在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利用数字传感器测得容器内的压强,并形成如下图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①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
B.b点表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已停止 |
C.等质量的碳酸钙,粉状的产生CO2的质量多 |
D.对比分析点c、d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粉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
6.填空题- (共2题)
17.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1)空气属于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
①用“
”可表示的微粒是______(填名称)。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如图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填标号)。

(3)下图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微粒结构示意图。

①从图1中可获得多条信息,其一是__________。
②若图2中表示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氧原子容易______(填“得”或“失”)电子。
③若图2中,x=8时,该微粒是_________(写微粒符号)。
(4)以下是利用空气制取氮肥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②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1)空气属于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
①用“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如图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填标号)。

(3)下图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微粒结构示意图。

①从图1中可获得多条信息,其一是__________。
②若图2中表示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氧原子容易______(填“得”或“失”)电子。
③若图2中,x=8时,该微粒是_________(写微粒符号)。
(4)以下是利用空气制取氮肥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②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综合题:(2道)
推断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1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