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2题)
1.
小华加热KClO3和2gMnO2混合物制取需要4.8g的O2进行有关实验。

(1)小华需要KClO3质量是多少____?写出计算过程。
(2)小华画出反应过程的有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图中的m=________。
(3)小华将制取的4.8g O2和3g炭粉放在密闭容器中,当充分加热后,发现炭粉消耗完,则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是____(填化学式)。

(1)小华需要KClO3质量是多少____?写出计算过程。
(2)小华画出反应过程的有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图中的m=________。
(3)小华将制取的4.8g O2和3g炭粉放在密闭容器中,当充分加热后,发现炭粉消耗完,则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是____(填化学式)。
2.
环丙沙星片是常用的一种抗生素,其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如图。
环丙沙星片
[化学式] C17H18FN3O3
[规 格] 0.25g/片(按环丙沙星计)
[贮 存] 遮光
(1)根据说明书可知,环丙沙星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
(2)环丙沙星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
(3)环丙沙星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
(4)环丙沙星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
环丙沙星片
[化学式] C17H18FN3O3
[规 格] 0.25g/片(按环丙沙星计)
[贮 存] 遮光
(1)根据说明书可知,环丙沙星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
(2)环丙沙星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
(3)环丙沙星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
(4)环丙沙星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
2.简答题- (共1题)
3.
根据下列有关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两个实验,实验时发现实验B测量更准确,原因是__________,用A实验时若燃烧匙盛放木炭,实验不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
(2)乙实验燃烧着的两根蜡烛,先熄灭的是_________(选填“c”或“d”),原因是_________。
(3)如图甲,把盛满CO2的试管倒立在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1)甲是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两个实验,实验时发现实验B测量更准确,原因是__________,用A实验时若燃烧匙盛放木炭,实验不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
(2)乙实验燃烧着的两根蜡烛,先熄灭的是_________(选填“c”或“d”),原因是_________。
(3)如图甲,把盛满CO2的试管倒立在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推断题- (共1题)
4.
A~F分别是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的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箭头表示物质间能转化,实线表示物质间能反应)

A为固体单质,D为液体。请回答:
(1)若F常温下是液体,则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E→F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B+E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
(2)若F常温下是气体单质,D→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A→B是置换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A为固体单质,D为液体。请回答:
(1)若F常温下是液体,则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E→F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B+E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
(2)若F常温下是气体单质,D→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A→B是置换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4.科学探究题- (共1题)
5.
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实验室一片久置的铜片表面附着有一层绿色固体,查阅资料得知绿色固体是铜绿 [化学式为Cu2(OH)2CO3],甲同学从铜片上刮下一些铜绿进行如下探究,请填写下表中空白:
乙同学对气球胀大产生兴趣,于是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发现问题)气球为什么会胀大?
(提出猜想)猜想Ⅰ:试管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气球胀大;
猜想Ⅱ:铜绿加热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胀大;
猜想Ⅲ:铜绿加热产生一氧化碳使气球胀大;
猜想Ⅳ:铜绿加热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使气球胀大。
(实验与分析)①熄灭酒精灯后,气球依然胀大没有变瘪,证明猜想___________不成立。
②乙同学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乙同学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铜绿加热后有CO2产生,产生此现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B处试管内的氧化铜没有变化,说明猜想___________不成立。
(实验结论)猜想Ⅱ成立。
(反思)
(1)加热铜绿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丙同学认为乙同学如果省略A可达到相同的结论,具体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试管内壁有水雾。 | 铜绿加热产生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铜绿加热后生成氧化铜。 | |
气球胀大。 | |
乙同学对气球胀大产生兴趣,于是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发现问题)气球为什么会胀大?
(提出猜想)猜想Ⅰ:试管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气球胀大;
猜想Ⅱ:铜绿加热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胀大;
猜想Ⅲ:铜绿加热产生一氧化碳使气球胀大;
猜想Ⅳ:铜绿加热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使气球胀大。
(实验与分析)①熄灭酒精灯后,气球依然胀大没有变瘪,证明猜想___________不成立。
②乙同学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乙同学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铜绿加热后有CO2产生,产生此现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B处试管内的氧化铜没有变化,说明猜想___________不成立。
(实验结论)猜想Ⅱ成立。
(反思)
(1)加热铜绿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丙同学认为乙同学如果省略A可达到相同的结论,具体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流程题- (共1题)
6.
木炭粉还原氧化铜实验后的混合粉末中含有铜、氧化铜、少量木炭粉,实验室从该混合粉末中回收铜的方案如下(已知CuO+H2SO4=CuSO4+H2O,木炭粉不与稀H2SO4反应)。

请根据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____,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2)固体B所含的物质是________(填物质化学式),溶液A加入过量铁粉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任写一个)。
(3)检验得到的铜是否含铁粉的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途径Ⅱ与途径Ⅰ比较,Ⅱ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____,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2)固体B所含的物质是________(填物质化学式),溶液A加入过量铁粉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任写一个)。
(3)检验得到的铜是否含铁粉的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途径Ⅱ与途径Ⅰ比较,Ⅱ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单选题- (共14题)
9.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图甲比较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 |
B.图乙验证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
C.图丙探究MnO2能否加快H2O2的分解 |
D.图丁探究铁生锈时是否需要O2 |
10.
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可在燃气泄漏时及时发现,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
4CO2+2X+6H2O,则X的化学式为

A.SO2 | B.CO | C.H2S | D.SO3 |
11.
小明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A B. B C. C D. D
A.物质的分类 | B.安全常识 |
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混合物——不一定含有多种元素 | 进入地窖——先做灯火实验 夜间煤气泄露——关闭阀门,开灯检查 |
C.性质与用途 | D.粒子中的数量关系 |
石墨能导电——作铅笔芯 金刚石硬度大——切割玻璃、大理石 | 阳离子——质子数一定大于电子数 原子——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
A. A B. B C. C D. D
12.
(10福建南安6.)初三(1)班的小朱人称“小马虎”,下面是从他的笔记中摘录的部分化学用语,你认为正确的是
A. 碳酸钾:KCO3
B. 2个二氧化碳分子:2 CO 2
C. 氯化锌:ZnCl
D. 镁离子:Mg+2
A. 碳酸钾:KCO3
B. 2个二氧化碳分子:2 CO 2
C. 氯化锌:ZnCl
D. 镁离子:Mg+2
13.
用数轴表示某些化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下列数轴表示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各物质的体积分数大小:![]() |
B.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
C.根据铁的含碳量,将其分成生铁和钢:![]() |
D.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

17.
下列有关资源、环境等的一些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保护水资源要注意防止水体的污染和节约用水 |
B.回收废旧金属有利于节约金属资源 |
C.大力发展氢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有利于节约化石能源,又能保护环境 |
D.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能源,具有可再生的特点 |
19.
诗句和成语蕴含这科学道理。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真金不怕火炼”是指金的熔点很高 |
B.“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指可燃物越多,着火点低,更容易燃烧 |
C.“满架蔷薇一院香”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 |
D.“釜底抽薪”是指燃烧的木材因隔绝氧气而熄灭 |
7.选择题- (共2题)
8.填空题- (共4题)
23.
下图是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结合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
” 表示的物质属于_______(选填序号)。①单质 ②氧化物 ③化合物 ④混合物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图中 “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回答下列问题:
(1)用数字和式子表示:
①3个氧原子_________;
②氧化亚铁中铁元素显+2价__________。
(2)如图是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A图)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图(B图),则X=_____,请写出从B图中获取的一条信息_____。
(1)用数字和式子表示:
①3个氧原子_________;
②氧化亚铁中铁元素显+2价__________。
(2)如图是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A图)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图(B图),则X=_____,请写出从B图中获取的一条信息_____。

25.
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生活中可以用_____________降低水的硬度。
(2)为防止菜刀生锈可以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使用后用干布擦干净 ②在菜刀上涂食用油 ③使用后用湿布包住
(3)燃烧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1)生活中可以用_____________降低水的硬度。
(2)为防止菜刀生锈可以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使用后用干布擦干净 ②在菜刀上涂食用油 ③使用后用湿布包住
(3)燃烧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6.
金属及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1)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R是银白色金属,将稀盐酸分别加入到盛有金属Fe、R、Cu的试管中,只有Cu表面无现象;将 FeSO4溶液中分别加入到盛有金属R、Cu的试管中,只有R表面有黑色物质析出,则金属H、Fe、R、Cu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
(1)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R是银白色金属,将稀盐酸分别加入到盛有金属Fe、R、Cu的试管中,只有Cu表面无现象;将 FeSO4溶液中分别加入到盛有金属R、Cu的试管中,只有R表面有黑色物质析出,则金属H、Fe、R、Cu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
9.实验题- (共1题)
27.
有下列的装置和仪器,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
(2)图A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请指出图中错误的地方_____,改正时应该调节的螺丝是_____(选填“a”、“b”或“c”),装置改正后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若用图甲测定产生的氧气的体积,则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A产生的气体→_____→_____→f(填写字母代号)。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O2,若要控制反应速率获得平稳气流,应选用_____(从A至E选填序号)作为气体发生装置。
(4)B装置作为制取CO2的发生装置时,可以随时控制的反应停止和发生。从E至H选择_____(填序号,夹持装置省略)也可以组装成一个可随时使反应停止和发生的气体发生装置。用如图乙所示矿泉水瓶可以证明CO2能溶于水,其现象是_____,此时打开瓶盖,向瓶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_____现象,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
(2)图A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请指出图中错误的地方_____,改正时应该调节的螺丝是_____(选填“a”、“b”或“c”),装置改正后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若用图甲测定产生的氧气的体积,则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A产生的气体→_____→_____→f(填写字母代号)。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O2,若要控制反应速率获得平稳气流,应选用_____(从A至E选填序号)作为气体发生装置。
(4)B装置作为制取CO2的发生装置时,可以随时控制的反应停止和发生。从E至H选择_____(填序号,夹持装置省略)也可以组装成一个可随时使反应停止和发生的气体发生装置。用如图乙所示矿泉水瓶可以证明CO2能溶于水,其现象是_____,此时打开瓶盖,向瓶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_____现象,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2道)
简答题:(1道)
推断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流程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