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1题)
1.
为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验条件,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干燥混合物1~2.5g进行系列实验。
(查阅资料)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红色的氧化亚铜(其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进行实验)实验1:取质量比为1:11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1.3g,进行实验。
实验2: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1﹣2装置进行实验。
(1)氧化亚铜的化学式为_____。
(2)实验1﹣2中,证明产生了二氧化碳的现象是_____,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3)实验1﹣2中,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_____。
(4)实验1的目的是_____。
(5)实验2的结论是_____。
(反思与评价)
(1)有同学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理由是_____。
(2)实验2未进行质量比为1:14的实验,理由是_____。
(查阅资料)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红色的氧化亚铜(其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进行实验)实验1:取质量比为1:11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1.3g,进行实验。
序号 | 1﹣1 | 1﹣2 |
装置 | ![]() | ![]() |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 黑色粉末中混有少量红色固体 |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
实验2: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1﹣2装置进行实验。
序号 | 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 |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 |
2﹣1 | 1:9 |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 | 混有少量黑色物质 |
2﹣2 | 1:10 | 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 | |
2﹣3 | 1:11 | 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 |
2﹣4 | 1:12 | 无黑色物质 | |
2﹣5 | 1:13 | 混有较多黑色物质 |
(1)氧化亚铜的化学式为_____。
(2)实验1﹣2中,证明产生了二氧化碳的现象是_____,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3)实验1﹣2中,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_____。
(4)实验1的目的是_____。
(5)实验2的结论是_____。
(反思与评价)
(1)有同学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理由是_____。
(2)实验2未进行质量比为1:14的实验,理由是_____。
2.推断题- (共1题)
2.
A~L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G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A和I为红色固体,B、D和L为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E的组成元素在化合物中常呈现的化合价有_____。
(3)图中涉及的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____(填序号)。
(4)上述转化中,B和L表现出相似的化学性质是_____。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E的组成元素在化合物中常呈现的化合价有_____。
(3)图中涉及的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____(填序号)。
(4)上述转化中,B和L表现出相似的化学性质是_____。

3.简答题- (共3题)
3.
人类文明的进步与金属材料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1)铝合金被广泛应用于制造飞机、高铁等,这是因为铝合金具有_____质量轻、耐腐蚀等特性。
(2)化学兴趣小组为了鉴别某黄色金属是黄金还是黄铜(铜锌合金),设计了如下方案:①取样,在空气中加热;②取样,加入稀硫酸;③取样,加入硫酸锌溶液。
其中不合理的是_____(填序号)。某同学提出还可以用硝酸银溶液鉴别,他所依据的反应原理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铝合金被广泛应用于制造飞机、高铁等,这是因为铝合金具有_____质量轻、耐腐蚀等特性。
(2)化学兴趣小组为了鉴别某黄色金属是黄金还是黄铜(铜锌合金),设计了如下方案:①取样,在空气中加热;②取样,加入稀硫酸;③取样,加入硫酸锌溶液。
其中不合理的是_____(填序号)。某同学提出还可以用硝酸银溶液鉴别,他所依据的反应原理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
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将天然水变成纯水的方法是_____实验室用甲装置除去浑浊的河水中的泥沙时,最好先将上层液体倒入过滤器,然后再倒入混有沉淀的液体,以免_____,使过滤速度过慢。
(2)乙图中X、Y分别是水和汽油中一种,各加入一小粒碘后,观察到①中固体消失并得到棕色溶液,②中固体不消失,则物质X是_____由实验可知,物质的溶解性与_____有关。
(3)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等发生反应的过程。丙是探究影响铁锈蚀快慢因素的实验,为探究氯化钠是否能加快铁的锈蚀,试管①中的物质M是_____,试管②中的物质N是_____。

(1)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将天然水变成纯水的方法是_____实验室用甲装置除去浑浊的河水中的泥沙时,最好先将上层液体倒入过滤器,然后再倒入混有沉淀的液体,以免_____,使过滤速度过慢。
(2)乙图中X、Y分别是水和汽油中一种,各加入一小粒碘后,观察到①中固体消失并得到棕色溶液,②中固体不消失,则物质X是_____由实验可知,物质的溶解性与_____有关。
(3)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等发生反应的过程。丙是探究影响铁锈蚀快慢因素的实验,为探究氯化钠是否能加快铁的锈蚀,试管①中的物质M是_____,试管②中的物质N是_____。
5.
某同学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向气体发生装置中加入一定量锌粒,将30g稀硫酸分三次加入,每次生产气体的质量如下表.
(1)共制得氢气 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加入稀硫酸质量/g | 10 | 10 | 10 |
生成氢气质量/g | 0.04 | 0.04 | 0.02 |
(1)共制得氢气 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4.单选题- (共20题)
8.
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
”、“
”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3种原子。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B.反应中原子可化分为质子和中子 |
C.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化分为原子 |
D.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
9.
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的质量/g | 50 | 0.5 | 0 | 0 |
反应后的质量/g | 23 | X | 24 | 3 |
A.x的值等于0.5 | B.甲一定是化合物 |
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8:1 |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
10.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则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则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
D.点燃氢气与氧气的混合物可能爆炸,则点燃甲烷与氧气的混合物也可能爆炸 |
11.
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汽化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
C.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水分子的体积增大造成的 |
D.电解水实验证明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
12.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该元素离子的核外有20个电子
C. 该元素原子的核内有20个质子
D. 该元素原子的质量为40.08g

A. 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该元素离子的核外有20个电子
C. 该元素原子的核内有20个质子
D. 该元素原子的质量为40.08g
13.
大蒜中含有一种有效成分辣素“硫化丙烯”,其化学式为C3H6S,能杀菌,具有一定的抗病功能和食疗价值。下列关于硫化丙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个硫化丙烯分子中含有3个氢分子
B. 硫化丙烯由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构成
C. 硫化丙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 硫化丙烯中碳、氢、硫元素的质量比为3:6:1
A. 1个硫化丙烯分子中含有3个氢分子
B. 硫化丙烯由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构成
C. 硫化丙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 硫化丙烯中碳、氢、硫元素的质量比为3:6:1
14.
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A.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15.
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资料: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质量不变)

A. 生成氧气的质量
B.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C. 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D. 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A. 生成氧气的质量
B.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C. 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D. 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17.
观察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一中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B.实验二中高的蜡烛先熄灭,由此得到启发:从着火的高层楼房中逃生,身子应成站立姿势跑出 |
C.扑灭电器、图书档案等火灾适宜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
D.由实验二得到启发: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即盖上锅盖 |
19.
下列有关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锈钢的抗腐蚀性好,可用于制造医疗器械 |
B.多数合金的熔点高于组成它的成分金属 |
C.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D.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主要是由于二者的含碳量不同 |
21.
实验室欲配制0.9%的生理盐水100g,下列操作步骤合理的是( )
A. 在量筒中配制溶液
B. 用托盘天平称量9g氯化钠
C. 用烧杯量取99.1mL水
D. 配好后转移到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A. 在量筒中配制溶液
B. 用托盘天平称量9g氯化钠
C. 用烧杯量取99.1mL水
D. 配好后转移到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23.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燃冰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
B. 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C. 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D.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A. 可燃冰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
B. 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C. 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D.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5.填空题- (共3题)
27.
生产、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1)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是一种_____(填物质类别)。
(2)烧水时易生水垢的水,属于_____水。
(3)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_____作用。
(4)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城市中环保公交车使用压缩天然气作燃料,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5)锂电池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与锂原子的化学性质最为相似的是_____(填字母)。
(1)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是一种_____(填物质类别)。
(2)烧水时易生水垢的水,属于_____水。
(3)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_____作用。
(4)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城市中环保公交车使用压缩天然气作燃料,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5)锂电池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与锂原子的化学性质最为相似的是_____(填字母)。

28.
溶液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_____(填字母)。
A 高锰酸钾
B 汽油
C 白糖
D 面粉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明显升高的是_____(填字母)。
A 烧碱
B 硝酸铵
C 氯化钠
(3)如图1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_____(填“甲”或“乙”)。
②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A、B、C溶液,在A、B、C三种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填字母)。向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充分搅拌,恢复到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结果精确到0.1%)。
③将t2℃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_____乙(填“<”“=”或“>”)。
(1)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_____(填字母)。
A 高锰酸钾
B 汽油
C 白糖
D 面粉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明显升高的是_____(填字母)。
A 烧碱
B 硝酸铵
C 氯化钠
(3)如图1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_____(填“甲”或“乙”)。
②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A、B、C溶液,在A、B、C三种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填字母)。向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充分搅拌,恢复到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结果精确到0.1%)。
③将t2℃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_____乙(填“<”“=”或“>”)。

6.实验题- (共2题)
29.
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仪器a、b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择的药品在组成上的共同点是_____若实验室制取一瓶比较干燥的氧气,应选用_____(填字母)装置进行组合;写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下列反应均有二氧化碳生成:
①高温煅烧石灰石;
②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③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选择方法②,而不选择①和③。
不选择①的理由是_____。
不选择③的理由是_____。
(4)用装置B作为气体发生装置对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要求是_____。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收集装置应选用_____(填字母),检验该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证明气体已收集满。
(6)若用装置F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应向烧杯的水中加入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仪器a、b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择的药品在组成上的共同点是_____若实验室制取一瓶比较干燥的氧气,应选用_____(填字母)装置进行组合;写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下列反应均有二氧化碳生成:
①高温煅烧石灰石;
②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③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选择方法②,而不选择①和③。
不选择①的理由是_____。
不选择③的理由是_____。
(4)用装置B作为气体发生装置对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要求是_____。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收集装置应选用_____(填字母),检验该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证明气体已收集满。
(6)若用装置F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应向烧杯的水中加入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推断题:(1道)
简答题:(3道)
单选题:(20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7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