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经探究,生产氧气的质量约是高锰酸钾的1/10。(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1.43g/L)
(1)现有高锰酸钾32g,大约能生产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2)这些氧气若装在容积125mL集气瓶中,最多装几瓶?
(1)现有高锰酸钾32g,大约能生产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2)这些氧气若装在容积125mL集气瓶中,最多装几瓶?
2.单选题- (共10题)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实验能证明空气是由至少两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 |
B.氮气能用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说明氮气不易与食品发生化学反应 |
C.催化剂的种类不同催化效果不同 |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的质量越好 |
6.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操作步骤,其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①加热 ②装药品 ③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⑤从水槽中取出导管 ⑥熄灭酒精灯 ⑦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①加热 ②装药品 ③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⑤从水槽中取出导管 ⑥熄灭酒精灯 ⑦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A.①⑦③②⑤④⑥ | B.⑦③①②④⑥⑤ | C.⑤⑦③②①④⑥ | D.⑦②③①④⑤⑥ |
7.
如图所示装置,有洗气、储气等用途。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的装置。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B导管连接供氧钢瓶 |
B.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导气管 |
C.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
D.该装置可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速度 |
8.
2017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①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 ②就地焚烧垃圾,增加田间肥料 ③发展共享单车 ④减少燃煤使用 ⑤燃放烟花爆竹,增加节日气氛
①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 ②就地焚烧垃圾,增加田间肥料 ③发展共享单车 ④减少燃煤使用 ⑤燃放烟花爆竹,增加节日气氛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⑤ |
10.
某同学的实验报告中有以下实验数据,其中合理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得11.7g食盐 | B.用100mL量筒量取5mL蒸馏水 |
C.用托盘天平称得8.36g锌粒 | D.用10mL量筒量取5.26mL蒸馏水 |
3.填空题- (共2题)
12.
从①氧气、②氮气、③一氧化碳、④水蒸气、⑤二氧化硫、⑥二氧化碳六种气体中,选出符合下列题意的物质,用序号填空。
(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2)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3)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4)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是________。
(5)在食品包装袋中,用作食品保护气的是________。
(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2)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3)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4)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是________。
(5)在食品包装袋中,用作食品保护气的是________。
13.
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反应的基本类型。
(1)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实验题- (共3题)
14.
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速率较为缓慢。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课题进行探究,以下是他们探究的主要过程:
[假设] 催化剂的种类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快慢。
[查阅资料] 二氧化锰和氯化钠等可以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速率。
[实验方案] 常温下,取两份同体积、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加入二氧化锰和氯化钠固体,测量各生成一瓶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的时间。
[实验装置] 如下图是他们进行实验的装置图:

[实验操作] 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加入锥形瓶中,立即收集一瓶放出的气体。实验记录如下表:
写出实验①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实验①中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质量是________g。
[结论] 该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反思] 若要证明二氧化锰、氯化钠固体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增加实验来验证它们在化学反应前后的______和_______是否改变。催化剂的作用是_________。
[交流讨论] 某同学提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快慢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帮助他们继续探究(提出一种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快慢的因素以及相关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
[你的假设] ___________。
[设计方案]
[假设] 催化剂的种类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快慢。
[查阅资料] 二氧化锰和氯化钠等可以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速率。
[实验方案] 常温下,取两份同体积、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加入二氧化锰和氯化钠固体,测量各生成一瓶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的时间。
[实验装置] 如下图是他们进行实验的装置图:

[实验操作] 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加入锥形瓶中,立即收集一瓶放出的气体。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编号 | ① | ② |
反应物 | 5%过氧化氢溶液100 mL | 5%过氧化氢溶液100 mL |
加入固体 | 氯化钠固体 | 0.5 g二氧化锰 |
收集气体 所需时间 | 165 s | 46 s |
写出实验①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实验①中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质量是________g。
[结论] 该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反思] 若要证明二氧化锰、氯化钠固体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增加实验来验证它们在化学反应前后的______和_______是否改变。催化剂的作用是_________。
[交流讨论] 某同学提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快慢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帮助他们继续探究(提出一种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快慢的因素以及相关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
[你的假设] ___________。
[设计方案]
实验方法及步骤 | 可能观察到 的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________ | __________ | 假设正确 |
15.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如图所示装置,利用镁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待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70%。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2)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__________%;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知减少的气体中一定还有________。
(4)集气瓶内垫细沙的作用是_________。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2)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__________%;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知减少的气体中一定还有________。
(4)集气瓶内垫细沙的作用是_________。
16.
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与装置。依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
(2)甲同学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应分别选择装置________、______(填字母);除过氧化氢溶液外,通常还需要的一种药品是______。若用C装置收集一瓶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
(3)乙同学选择装置A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他在该装置试管内的导管口处添
加了一小团棉花,其目的是_________。
(4)丙同学对乙同学的制氧装置产生了质疑。他认为加热高锰酸钾时,在试管较小的空间内氧气浓度高且温度也较高,而棉花是易燃物质,实验时可能会发生危险,他建议采用不易燃烧的丝状物质代替棉花更安全。丙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你认为最科学的判断依据是______(填序号)。
①依据教科书的观点 ②依据老师的观点 ③依据实验事实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
(2)甲同学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应分别选择装置________、______(填字母);除过氧化氢溶液外,通常还需要的一种药品是______。若用C装置收集一瓶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
(3)乙同学选择装置A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他在该装置试管内的导管口处添
加了一小团棉花,其目的是_________。
(4)丙同学对乙同学的制氧装置产生了质疑。他认为加热高锰酸钾时,在试管较小的空间内氧气浓度高且温度也较高,而棉花是易燃物质,实验时可能会发生危险,他建议采用不易燃烧的丝状物质代替棉花更安全。丙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你认为最科学的判断依据是______(填序号)。
①依据教科书的观点 ②依据老师的观点 ③依据实验事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0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