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63657

试卷类型:学业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1/7/6

1.流程题(共1题)

1.
实验室废液中含有硝酸银、硝酸铜,实验小组利用稀硝酸和铁粉分离回收银和铜,设计如下方案。
先在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A,其成分为银、铜和铁。再对滤渣A按如下流程图处理:

①先再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Ⅰ.加快反应速度    Ⅱ.铁的金属活动性较强    Ⅲ.使反应充分进行
②写出CuO与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滤液D中溶质的成分有________(填化学式)。
④含有硫酸亚铁的滤液有_________(填框图中字母)。
⑤如果在过滤操作中发现滤液浑浊,在仪器洁净、滤纸为破损的前提下,你认为滤液的浑浊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2.计算题(共1题)

2.
有一瓶标签破损的稀硫酸,为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取出20g溶液,加入足量的锌粒。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氢气为0.02g。

①计算20g溶液中H2SO4的物质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②计算并在新标签的横线上填写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单选题(共6题)

3.
下列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铜器生锈B.粮食酿酒
C.冰雪融化D.燃放烟花
4.
有关化学性质推断正确的是()
A.两种物质相互反应生成盐和水,证明该反应是中和反应
B.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C.一定温度下,往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氧化钙,溶质、溶剂的质量一定改变
D.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证明该物质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5.
本市公共场所已全面实施禁烟。香烟烟雾中易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物质是()
A.水蒸气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D.二氧化硫
6.
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A.硫粉:淡蓝色火焰 B.木炭:发出白光 C.红磷:大量白烟 D.铁丝:火星四射
7.
属于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B.水和双氧水
C.金刚石和石墨D.氧气和液氧
8.
右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气体从a端通入,收集氧气
B.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C.瓶内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
D.在b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测量气体的体积

4.选择题(共8题)

9.

如图甲所示,有一种圆柱形薄壁烧杯,它的底面积为50cm2,烧杯自重1.2N,置于水平桌面上,在烧杯内倒入200mL的盐水时,杯底所受盐水的压强为440Pa.(g=10N/kg).求:

10.

为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科学小组利用斜面、钢球、木块等器材开展了如图所示的活动.

11.

在自由下落过程中,物体运动速度会越来越快,一个物体由A点自由下落,相继经过B、C两点,已知AB=BC.如图所示,物体在AB段重力做功W1,做功功率P1;在BC段重力做功W2,做功功率P2,则W1{#blank#}1{#/blank#} W2,P1{#blank#}2{#/blank#}P2(两空均选填“>”、“<”或“=”).

12.

秋天,稻子“笑弯了腰”,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blank#}1{#/blank#}.跳高场上,运动员“腾空而起”,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blank#}2{#/blank#} .

13.

秋天,稻子“笑弯了腰”,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blank#}1{#/blank#}.跳高场上,运动员“腾空而起”,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blank#}2{#/blank#} .

14.

橡胶、玻璃、石墨中属于导体的是{#blank#}1{#/blank#} ;发光二极管是一种电子元件,简称LED.通过观察LED是否发光,不但可以判断电流的有无,还能够判断电流的{#blank#}2{#/blank#}

15.

橡胶、玻璃、石墨中属于导体的是{#blank#}1{#/blank#} ;发光二极管是一种电子元件,简称LED.通过观察LED是否发光,不但可以判断电流的有无,还能够判断电流的{#blank#}2{#/blank#}

16.

橡胶、玻璃、石墨中属于导体的是{#blank#}1{#/blank#} ;发光二极管是一种电子元件,简称LED.通过观察LED是否发光,不但可以判断电流的有无,还能够判断电流的{#blank#}2{#/blank#}

5.填空题(共2题)

17.
下表是KNO3、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100g水)
温度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KNO3
13.3
20.9
32
45.8
64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NaCl
35.7
35.8
36
36.3
36.6
37
37.3
37.8
38.4
39
39.8
 
①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________。
②30℃时,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__g/100g水。
③KNO3溶液中含有少量NaCl时,可通过________的方法提纯。
④对③析出的晶体和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写编号)。
Ⅰ.剩余溶液一定是KNO3饱和溶液
Ⅱ.剩余溶液一定是NaCl不饱和溶液
Ⅲ.上述方法可以将两者完全分离
Ⅳ.析出的晶体中只含有KNO3
⑤在一定温度下,将含69gKNO3、18gNaCl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50g水中。改变温度使KNO3析出,NaCl不析出,则温度T(℃)的范围是_________(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互不影响)。
18.
联合国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以彰显化学对知识进步、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①拉瓦锡通过实验揭示了质量守恒定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在化学反应C+H2O CO+X,X的化学式是________。
②科学家发现月球表面陨石坑中存在固态的H2O,还有Hg、NH3、CH4等物质,其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__。如果除Hg以外的其余三种物质按照H2O、NH3、CH4的顺序排列,则排列的依据是_________(写一种即可)。
③科学家正致力于把过多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益的物质,可以缓解____________这一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④化学的使用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如K2CO3是一种________肥(填“氮”、“磷”或“钾”)。用K2CO3进行颜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看到的火焰呈_____色。

6.实验题(共1题)

19.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Ⅰ.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Ⅱ.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是________。
Ⅲ.符合启普发生器原理的装置是________(填编号)。
②制取二氧化碳后剩余溶液的成分探究(假设二氧化碳已完全放出,杂质不溶于水且不参加反应):
甲、乙同学分析认为剩余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钙,可能有盐酸。为验证是否含有盐酸,他们采用了不同方法进行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查找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滴加__________试液
试液变红
有盐酸

取样于试管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___________
 
丙同学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由此得出和甲、乙一致的结论。甲、乙认为丙的实验设计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
③从剩余溶液中得到尽可能多的氯化钙固体。
同学们认为加入稍过量的__________(填化学式),经_____、蒸发等操作后即可完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6道)

    选择题:(8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