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你根据下列所给的情景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及生活经验确定下列变化(填“物理”或“化学”),并说明理由。
(1)用面粉和小苏打发酵做馒头,发生了_____________变化,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日白雪缓慢消融,发生了__________变化,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粮食酿白酒,发生了____________变化,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面粉和小苏打发酵做馒头,发生了_____________变化,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日白雪缓慢消融,发生了__________变化,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粮食酿白酒,发生了____________变化,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题- (共1题)
2.
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 CaCO3)生成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为了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CaCO3)的含量,现称取 24.0g 石灰石样品,进行四次高温煅烧、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杂质不参加反应),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试计算: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
(2)求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____
操作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剩余固体质量 | 21.6g | 19.2g | 15.2g | 15.2g |
试计算: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
(2)求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____
3.科学探究题- (共2题)
3.
实验课上,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包红色粉末,该粉末可能是铜粉和氧化铁(Fe2O3)粉末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定该粉末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问题。(己知氧化铁不溶于水,可溶于稀盐酸,生成氯化铁和水,溶液呈黄色)
(提出猜想)甲组:铜粉; 乙组:铜粉和氧化铁粉末;丙组:___________。
(设计实验)方案1:取少量红色粉末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____________并振荡,若甲组猜想正确,则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
方案2:取8g红色粉末放入硬质玻璃管中,先通入CO,然后用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停止加热并继续通入CO至装置冷却。

若乙组或丙组猜想正确,则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实验时要先通C0再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实验结束时是否需要将导管从澄清石灰水中取出,说明原因___________。
按方案2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___________,则乙组猜想正确;等装置完全冷却到室温,称得硬质玻璃管内剩余固体质量为mg,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实验反思)图1虚线框内的装置是用于吸收CO2,并收集CO:请从图2(广口瓶内均为氢氧化钠溶液)中选择最合适的装置_____________(填序号)。
(提出猜想)甲组:铜粉; 乙组:铜粉和氧化铁粉末;丙组:___________。
(设计实验)方案1:取少量红色粉末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____________并振荡,若甲组猜想正确,则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
方案2:取8g红色粉末放入硬质玻璃管中,先通入CO,然后用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停止加热并继续通入CO至装置冷却。

若乙组或丙组猜想正确,则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实验时要先通C0再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实验结束时是否需要将导管从澄清石灰水中取出,说明原因___________。
按方案2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___________,则乙组猜想正确;等装置完全冷却到室温,称得硬质玻璃管内剩余固体质量为mg,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实验反思)图1虚线框内的装置是用于吸收CO2,并收集CO:请从图2(广口瓶内均为氢氧化钠溶液)中选择最合适的装置_____________(填序号)。
4.
将下列四个实验所验证或探究的目的填写在横线上,并回答相关问题.

(1)在实验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
(2)在实验A和实验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实验B中的现象是_____.

(1)在实验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
(2)在实验A和实验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实验B中的现象是_____.
4.选择填充题- (共1题)
5.推断题- (共1题)
6.
如图所示,A~I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为金属氧化物,C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为蓝色沉淀,E、H为单质,F为浅绿色溶液,G、I均为各含有一种溶质的溶液。“→”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部分生成物未标出),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D的化学式:_____。
(2)写出A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写出G与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反应类型属于_____。

(1)物质D的化学式:_____。
(2)写出A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写出G与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反应类型属于_____。
6.单选题- (共9题)
7.
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物质质量/g | 16 | 64 | 10 | 8 |
反应后物质质量/g | 30 | 8 | x | 48 |
A.丙一定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 B.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
C.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7:5 | D.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4 |
8.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没必要担心淡水资源不足 |
B.纯水中加入肥皂水,振荡后有较多泡沫产生 |
C.未被污染的河水是纯净物 |
D.硬水通过活性炭吸附后被软化 |
9.
推理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化合物中含不同种元素,所以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都是化合物 |
B.木炭、活性炭可用于净化空气,所以碳单质都能净化空气 |
C.CO2可与水反应,所以CO一定能与水反应 |
D.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所以点燃甲烷前一定要验纯 |
10.
20l0年4月5日,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第117号新元素,填补了第116号和118号元素之间的空缺.推测该元素为117号元素的依据是( )
A.质子数 | B.中子数 |
C.电子数 | D.中子数和质子数 |
12.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 |
B.![]() |
C.![]() |
D.![]() |
14.
“穹顶之下”播出以后,再次引起世人对“雾霾”、“PM2.5”等名词的关注。下列措施或行为对控制“雾霾”、“PM2.5”不利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 B.大力开发新能源 |
C.大力推进城市公交事业 | D.焚烧生活垃圾 |
7.选择题- (共1题)
8.填空题- (共6题)
17.
阅读下列短文,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题后的空格里.
①氧气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氧气不易溶于水;
③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比空气重;
④将纯氧吹入炼钢炉中,可以提高炉温,用于炼钢;
⑤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与铁丝、木炭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⑥氧气具有氧化性.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属于用途的是_____.
①氧气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氧气不易溶于水;
③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比空气重;
④将纯氧吹入炼钢炉中,可以提高炉温,用于炼钢;
⑤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与铁丝、木炭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⑥氧气具有氧化性.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属于用途的是_____.
18.
利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可用_____区分硬水和软水,常用_____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生活中你是如何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的(请各举一例)节约用水_____;(合理答案均可)防止水体污染_____.(合理答案均可)
(3)水壶中的水垢,可用厨房中的_____来除去.
(4)酒精检测仪中的反应原理为:C2H5OH+4X+6H2SO4═2Cr2(SO4)3+2CO2↑+9H2O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_____.
(1)生活中可用_____区分硬水和软水,常用_____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生活中你是如何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的(请各举一例)节约用水_____;(合理答案均可)防止水体污染_____.(合理答案均可)
(3)水壶中的水垢,可用厨房中的_____来除去.
(4)酒精检测仪中的反应原理为:C2H5OH+4X+6H2SO4═2Cr2(SO4)3+2CO2↑+9H2O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_____.
19.
“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但是在某些娱乐场所,还有人服用俗称摇头丸的毒品.该毒品能使人手舞足蹈,呈癫狂状态,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有一种“摇头丸”的化学式为C12HxO2N,相对分子质量为209.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物质由_____种元素组成,它属于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C12HxO2N中,x的数值为_____,氮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为_____.
(3)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最简整数比)
(1)该物质由_____种元素组成,它属于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C12HxO2N中,x的数值为_____,氮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为_____.
(3)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最简整数比)
20.
含碳元素的物质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其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
(2)请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在相应的位置上写出不同单质的名称或化学式:
(3)近几十年来,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上升,使全球变暖.导致大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填写序号)_____.
①人和动物的呼吸 ②植物的光合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遭到破坏.
(1)已知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请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在相应的位置上写出不同单质的名称或化学式:
名称:_____ | 化学式:_____ | 名称:_____ |
![]() 可用于制铅笔芯 | ![]() 分子结构 | ![]() 单质图片 |
(3)近几十年来,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上升,使全球变暖.导致大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填写序号)_____.
①人和动物的呼吸 ②植物的光合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遭到破坏.
22.
教材上有一习题:“设计实验证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现有一瓶用排水法收集到的甲烷气体(图1中的A).请根据图中装置完成以下各题:

(1)要将A中的气体通入B装置中,应选图2中的_____(填序号)“注水装置”.
(2)此实验能否证明甲烷分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4)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要将A中的气体通入B装置中,应选图2中的_____(填序号)“注水装置”.
(2)此实验能否证明甲烷分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4)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实验题- (共1题)
23.
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图1回答问题。

(1)写出编号仪器名称:①_____。
(2)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利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最佳时刻是_____。
(3)①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序号),使用该发生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_____。
②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利用如图2所示装置可将以上杂质气体除去,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气体→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
(4)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来制取甲烷气体。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根据上述信息,实验室制取甲烷可选用的装置是_____,选择的依据是_____。

(1)写出编号仪器名称:①_____。
(2)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利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最佳时刻是_____。
(3)①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序号),使用该发生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_____。
②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利用如图2所示装置可将以上杂质气体除去,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气体→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
(4)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来制取甲烷气体。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根据上述信息,实验室制取甲烷可选用的装置是_____,选择的依据是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选择填充题:(1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6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