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6361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3/4

1.推断题(共1题)

1.
A~H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B均为黑色固体,D为红色固体单质,F为红棕色固体,H是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B_______;E 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
(3)写一个能实现反应④的化学方程:___________.(合理即可)

2.科学探究题(共1题)

2.
某气体由H2、CO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气体的组成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气体由什么物质组成?
(提出假设)猜想Ⅰ:只有氢气;猜想Ⅱ:只有一氧化碳;
猜想Ⅲ:________;
(提供信息)由H2、CO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的气体能在氧气中安静地燃烧。
(设计实验)将该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装置A、B,根据装置A、B中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来推测该气体的组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NaOH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从而吸收二氧化碳)
(现象与结论)
现象
结论
①.装置A质量增加,装置B质量无变化
猜想成立______.
②.装置A质量____,装置B质量增加
猜想Ⅱ成立
③.装置A质量增加,装置B质量_______.
猜想Ⅲ成立
 
(分析讨论)
(1)装置A质量增加,说明气体燃烧的产物中有___生成,推知该气体成分中一定含有___元素;装置B质量增加,说明该气体燃烧的产物中有___ 生成,推知该气体成分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
(2)若用石灰水代替浓NaOH溶液,B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反思)若某纯净物完全燃烧,将其产物依次通过该套实验装置A、装置B,发现装置A、B的质量都增加了,则该纯净物可能是________(任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3.计算题(共2题)

3.
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从水泥厂拿来一块石灰石样品,技术员告诉他们此样品中含有的杂质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难溶于水,不能与盐酸反应。为了测定该石灰石的纯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用8.00g这种石灰石样品,用实验室现有的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100克分5次加入,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后称量,得到如下数据:
实 验 次 数
1
2
3
4
5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0
20.0
20.0
20.0
20.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6.00
m
2.00
1.20
1.20
 
试回答下列问题
(l)表中m的值为_____g.
(2)计算该石灰石样品的纯度______。
(3)反应生成的气体质量是________克?(保留两位小数)
4.
河源特产“香菇”中含有丰富的叶酸(C19H19N7O6),叶酸有促进骨髓中幼细胞成熟的作用,人类如缺乏叶酸可引起巨红细胞性贫血以及白细胞减少症等病症。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_。
(2)叶酸中C、H、N、O的原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_。
(3)叶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_。
(4)441g的叶酸与________g的NH4NO3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

4.单选题(共14题)

5.
下列变化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百炼成钢B.披荆斩棘C.玉石摔碎D.滴水成冰
6.
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物质质量/g
8
32
5
4
反应后物质质量/g
16
4
x
24
 
A.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 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 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4
D. 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7:5
7.
吸烟有害健康,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尼古丁是其中的一种,其化学式为C10H14N2,下列关于尼古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尼古丁中氮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B.尼古丁是由10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构成
C.尼古丁由三种元素组成
D.尼古丁中含有氮分子
8.
已知钠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下列能正确表示钠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是(   )
A.B.C.D.
9.
稀土元素铕(Eu)是激光及原子能应用的重要的材料。已知氯化铕的化学式为EuCl3,则氧化铕的化学式为
A.EuOB.Eu2O3C.Eu3O2D.EuO3
10.
下列化学符号中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NO2:“2”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
B.2Na:“2”表示两个钠元素
C.:“+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2OH-:“2”表示两个氢氧根离子
11.
硅酸钠(Na2SiO3)可用作粘合剂和防火材料。硅酸钠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A.+1B.+2C.+3D.+4
12.
下列4幅图分别是实验室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B.
C.D.
13.
下列实验方法无法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B.用紫色石蕊试液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C.铝与铝合金—比较硬度
D.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与二氧化碳
14.
下列各组实验,不能说明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 )
A.铁丝和铜丝分别插入稀硫酸
B.铁丝和铜丝分别插入硫酸锌溶液中
C.铜丝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
D.铁丝和铜丝分别在氧气中点燃
15.
可以由金属和稀盐酸反应直接制取的化合物是(   )
A.FeCl2B.FeCl3C.CuCl2D.AgCl
16.
现有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金属活动性:乙>甲>丙B.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C.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17.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它的主要特点有(  )
①充分利用能源和资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②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③提高原子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④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产品.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8.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B.闻药品气味
C.读液体体积D.给液体加热

5.选择题(共2题)

19.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在10个和民生相关话题的网上投票中,“加快推进医保全国联网”成为投票最高的问题。2017年10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研究,加快解决1亿多外出农民工跨省异地住院费用结算问题,尽早打通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堵点”,逐步将更多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的有关知识,分析解决跨省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问题的合理性。

20.填上适当的数

34=()12=12()

6.填空题(共3题)

21.
钢铁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建造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东方之冠”的核心筒就是用四根巨型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其中用了大量的钢铁。
(1)钢铁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炼铁厂常以焦炭、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空气等为主要原料炼铁,请写出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每年世界上钢铁的产量很高,钢铁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______和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4)为了防止钢铁锈蚀,人们常采用的方法________(任写一种)来达到目的。
(5)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帮助实验老师整理化学药品室时,发现两个未贴标签的试剂瓶中分别存放银白色金属片。到底它们是哪两种金属?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对这两种金属X和Y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实验探究。
①进行实验,获得结论。完成好如下实验报告,并回答后续有关问题。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    论
分别把这两种金属放入_______溶液中,观察。
金属Y表面无明显变化;金属X的表面有大量气泡冒出。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金属X的试管口,气体燃烧。
金属活动性顺序:
__________
 
②在进行上述实验之前,实验老师只知道X、Y可能是锌银中的各一种,则根据实验结果说明Y就是___。
③小明同学提出,还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锌、银的活动性。请你帮他补充完整:______。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
22.
用H、O、C、N四种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
(1)供给人呼吸的气体______    (2)“西气东输”气体中的主要成份_________。
(3)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____。
23.
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①2个氖原子_______ ②3个二氧化氮分子______;③2个碳酸根离子_____;
④硝酸铵__________; ⑤标出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

7.实验题(共1题)

2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填字母),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字母)
(3)小彭同学设计了如图乙装置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F中的现象是______;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H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_____.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计算题:(2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