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2题)
1.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标有a的仪器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收集装置为________(填字母),验满的方法为____。将产生的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结果未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___。
(4)实验改进:查阅资料:氧化铜可以用作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现用改进后的F装置来制取氧气:将橡皮塞上的1根洁净铜丝绕螺旋状,将其灼烧 (2Cu+O2=2CuO),然后伸入到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塞紧橡皮塞(己略去夹持装置)。
①铜丝绕成螺旋状的作用是_______。(填字母)
②与装置B比较,改进后装置的优点是_____。
(5)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形成氨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G~J所示装置对氨气的制取、性质进行探究。

①装置I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
②根据氨气的性质,J处应选择的最佳收集装置为_________(填“K”、“L”或“M”)。
③装置H的作用是______。

(1)图中标有a的仪器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收集装置为________(填字母),验满的方法为____。将产生的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结果未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___。
(4)实验改进:查阅资料:氧化铜可以用作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现用改进后的F装置来制取氧气:将橡皮塞上的1根洁净铜丝绕螺旋状,将其灼烧 (2Cu+O2=2CuO),然后伸入到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塞紧橡皮塞(己略去夹持装置)。
①铜丝绕成螺旋状的作用是_______。(填字母)
A.收集到更多的O2 | B.加快反应速率 | C.没有影响 |
(5)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形成氨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G~J所示装置对氨气的制取、性质进行探究。

①装置I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
②根据氨气的性质,J处应选择的最佳收集装置为_________(填“K”、“L”或“M”)。
③装置H的作用是______。
2.
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探究实验装置.
(提出问题)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产生的气体有三种情况:①CO;②CO2;③________________.

(设计方案)实验前后分别对试管和烧杯里的物质进行称量,数据设计如下:
(1)若△m2=0,说明反应产生的气体不能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则猜想_____________成立.
(2)若猜想②正确,理论上△m1与△m2的关系是:△m1___________△m2(填“>”、“<”或“=”).

(实验并记录)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用以上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应该是猜想_____________成立.
同学们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①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出产生CO;反应方程式为
②原因二: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CO;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经查阅资料知道: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CO2气体,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本次实验结果与资料显示不一致.对其可能原因有同学提出下列分析,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
(定量分析)6克碳与一定质量的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气体完全被足量的石灰水吸收,可得到沉淀多少克?
(提出问题)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产生的气体有三种情况:①CO;②CO2;③________________.

(设计方案)实验前后分别对试管和烧杯里的物质进行称量,数据设计如下:
(1)若△m2=0,说明反应产生的气体不能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则猜想_____________成立.
(2)若猜想②正确,理论上△m1与△m2的关系是:△m1___________△m2(填“>”、“<”或“=”).

(实验并记录)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用以上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应该是猜想_____________成立.
同学们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①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出产生CO;反应方程式为
②原因二: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CO;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经查阅资料知道: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CO2气体,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本次实验结果与资料显示不一致.对其可能原因有同学提出下列分析,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
|
(定量分析)6克碳与一定质量的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气体完全被足量的石灰水吸收,可得到沉淀多少克?
2.简答题- (共1题)
3.
(1)如图是某品牌牙膏标签的部分内容,请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①磷元素的符号_______;
②标出二氧化硅中硅元素的化合价_____;
③硝酸钾的化学式_______;
④钠离子________。
(2)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一个小魔术——“无中生有”:相同条件下,向A、B两个体积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充满无色的硫化氢(H2S)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如图所示,抽开毛玻璃片,瓶口对紧,颠倒几次,使两种气体充分混合。一会儿,观察到两瓶内壁附着淡黄色固体颗粒。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用“
”表示氢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用“
”表示硫原子,上述反应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硫化氢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②如果这两个瓶子是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我们将会观察到塑料瓶变瘪了,原因是________;
③已知:相同条件下,相等体积的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目相等。反应完毕,瓶中剩余的气体为______。

①磷元素的符号_______;
②标出二氧化硅中硅元素的化合价_____;
③硝酸钾的化学式_______;
④钠离子________。
(2)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一个小魔术——“无中生有”:相同条件下,向A、B两个体积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充满无色的硫化氢(H2S)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如图所示,抽开毛玻璃片,瓶口对紧,颠倒几次,使两种气体充分混合。一会儿,观察到两瓶内壁附着淡黄色固体颗粒。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用“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硫化氢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②如果这两个瓶子是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我们将会观察到塑料瓶变瘪了,原因是________;
③已知:相同条件下,相等体积的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目相等。反应完毕,瓶中剩余的气体为______。
3.流程题- (共1题)
4.
热电厂烧煤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含有大量的SO2,某石膏板企业用“碱﹣石灰﹣石膏(CaSO4•2H2O)”的方法使烟气脱硫从而生成石膏,其流程如图:

(1)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减缓温室效应 B、减少酸雨形成 C、防止破坏臭氧层
(2)操作a的名称________,在实验室里该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和_________;
(3)写出制碱釜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该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是_________。

(1)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减缓温室效应 B、减少酸雨形成 C、防止破坏臭氧层
(2)操作a的名称________,在实验室里该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和_________;
(3)写出制碱釜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该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是_________。
4.单选题- (共11题)
5.
将一定量的乙醇(C2H6O)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表中a的值为2.6
B. 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X可能含有氢元素
D. 若起始时氧气的质量是9.6g,则无X生成
物质 | 乙醇 | 氧气 | 水 | 二氧化碳 | X |
反应前质量/g | 4.6 | 8.0 | 0 | 0 | 0 |
反应后质量/g | 0 | 0 | 5.4 | 4.4 | a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表中a的值为2.6
B. 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X可能含有氢元素
D. 若起始时氧气的质量是9.6g,则无X生成
6.
绿茶中的单宁酸(化学式为C76H52O46)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单宁酸属于氧化物 | B.单宁酸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
C.单宁酸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00g | D.一个单宁酸分子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
7.
小王整理了一些化学知识:①过滤后液体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②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③最外层电子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④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⑤我国科学家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⑥木柴堆不慎着火,可以用喷水的方法来进行灭火,其原理是降低木材的着火点。其中正确有 ( )
A.1个 | B.2个 | C.3个 | D.4个 |
11.
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
13.
2015年4月8日,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主题是“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聚焦工业、城镇污水处理和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保障等重点。下列做法违背该主题的是
A.大力宣传新《环保法》等法律法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B.餐馆洗菜、洗碗水直接排入马路上的雨水窨井 |
C.实行垃圾分类回收,禁止向河道倾倒垃圾 |
D.太湖、阳澄湖等湖泊减少围网养殖 |
14.
下表中鉴别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
| 需区分物质 | 方法一 | 方法二 |
A | 二氧化碳和氧气 | 澄清石灰水 | 燃着的木条 |
B | 硬水和软水 | 观察颜色 | 加明矾搅拌 |
C | 空气和氧气 | 用带火星木条检验 | 闻气味 |
D | 水和双氧水 | 加二氧化锰 | 观察颜色 |
A.A | B.B | C.C | D.D |
5.选择题- (共1题)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空不超过15个字)
在辞旧迎新的除夕,①{#blank#}1{#/blank#},称为“守岁”。②{#blank#}2{#/blank#},早在晋朝人周处写的《风土记》里,就有“守岁”的记载,他在说到年俗时说,年末人家相互赠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录。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并没有普及到全国,③{#blank#}3{#/blank#}。唐朝就有许多咏唱守岁的诗篇,而且不限于一地。杜甫《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唐太宗也有《守岁》诗为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2道)
简答题:(1道)
流程题:(1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