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普阅读题- (共1题)
甲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很强大(节选)
据记载,我国是最早发现并使用甲烷的国家,《易经》中就谈到“象曰:泽(沼泽)中有火。”
什么是甲烷呢?
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如图)。标准状态下的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甲烷与全球变暖有关吗?
甲烷也是一种温室气体。甲烷的浓度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如何?它与 CO2的温室效应哪个更强呢?科学家做了以下研究。
实验一:甲烷与CO2温室效应的对比探究如图,分别收集两瓶相同体积的甲烷气体和CO2气体,用温度传感器穿过塞子中间的小孔插入玻璃瓶中。将2瓶气体放在室外的阳光下,打开数据采集器,每秒采集一次数据,实验数据记录如下图:


实验二:不同体积分数的甲烷的温室效应的对比探究
仍然采用实验1的方法,分别收集下列四种体积分数的甲烷样品进行实验,表中为此实验的平均值。
不同体积分数甲烷在阳光照射下的平均温度
甲烷体积分数 | 18% | 36% | 48% | 64% |
太阳光照射时甲烷的平均温度/˚C | 28.4 | 30.1 | 31.7 | 32.8 |
甲烷从哪里来?
大气中甲烷的 30%~40%是由自然源引起的,70%左右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如:化石燃料开采过程中泄漏;种植水稻其根部的有机物质在厌氧环境下转化形成的甲烷;饲养的牛等反刍动物其食物在消化过程会产生甲烷;固体的垃圾填埋等。
回答下列问题:
(1)“泽(沼泽)中有火”体现了甲烷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
(2)依据甲烷的分子模型计算出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
(3)甲烷被称为“清洁的燃料”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原因);
(4)通过观察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数据可知_______________(写出1条即可);
(5)要控制甲烷的排放从而降低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写出1条即可)
2.流程题- (共1题)

(1)粉碎:用粉碎机将铝土矿石粉碎成粉末。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
(2)溶出:用过量的NaOH溶液将粉碎的铝土矿中难溶性Al2O3转化成可溶性NaAlO2,形成溶出液。溶出时,发生化学反应:2NaOH + Al2O3= 2NaAlO2 + H2O。溶出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
(3)苛化:向含有Na2CO3的废液中加入石灰乳[Ca(OH)2与水的混合物]。Na2CO3与石灰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该生产工艺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_。
3.科学探究题- (共1题)
(查阅资料)
a.固体酒精也被称为“酒精块“或固体燃料块。固体酒精并不是固体状态的酒精而是将酒精、硬脂酸和氢氧化钠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
b.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
c.氯化钡、氯化钠溶液均呈中性。
d.BaCl2+Na2CO3=BaCO3↓+2NaCl 生成的BaCO3为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
(1)酒精的化学式与NaOH相比,都有“OH”,那么酒精的水溶液是不是显碱性?
(2)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实验探究1)酒精的水溶液是不是显碱性
同学们取少量酒精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未观察到紫色石蕊变为蓝色,说明酒精溶液_____(填“显”或“不显”)碱性。
(实验探究2)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①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同学们先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溶解后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_____现象,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请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为进一步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分组进行探究。
甲组同学取烧杯上层清液于两支试管中,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 | ![]() | ![]() |
实验现象 | 溶液变红 | 产生_____ |
实验结论 | 清液中有氢氧化钠 | 清液中有碳酸钠 |
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实验不能证明清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理由是_____。他们另取烧杯中上层清液,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
(反思交流)乙组实验中加足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
(实验结论]小组同学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该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4.单选题- (共12题)

A.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B.t2℃时b物质的溶解度比a物质的溶解度大 |
C.M点表示在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D.升高温度可以将a、b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
5.选择题- (共2题)
56+37﹣80+16= | 31.5+5= | 12﹣1.1= | 1.2×0.2= |
2.87÷0.7= | 1÷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 | 30÷50= | 0× {#mathml#}{#/mathml#} = |
25×8= |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 |
56+37﹣80+16= | 31.5+5= | 12﹣1.1= | 1.2×0.2= |
2.87÷0.7= | 1÷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 | 30÷50= | 0× {#mathml#}{#/mathml#} = |
25×8= |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 |
6.填空题- (共15题)
名称 | 84消毒液 | 洁厕灵 | 管道通 | 彩漂液 |
产品示例 | ![]() | ![]() | ![]() | ![]() |
有效成分 | 次氯酸钠(NaClO) | 盐酸(HCl) | 氢氧化钠( NaOH ) | 过氧化氢(H2O2) |
(1)上述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写有效成分的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2)“洁厕灵”的有效成分是稀盐酸,若与“84消毒液”混用,易产生一种有毒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NaCl++H2O +X ↑,则X的化学式为____。“洁厕灵”洒落在大理石地面上会产生大量气泡,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3)“管道通”可使堵塞的管道畅通无阻,其管道疏通剂的有效成分为氢氧化钠,在使用时禁止与皮肤接触,其原因是____;在使用时也不能与“洁厕灵”混合使用,其原因是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彩漂剂”在使用时会释放出氧气使污渍被活化,易于洗涤,其反应原理是____(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1)2016年,“长征五号”大推力火箭发射成功。“长征五号”是用液氢和液氧作推进剂。推进剂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2017年5月,中国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己知某种可燃冰的化学式为:CH4•8H2O。
①这种可燃冰中含有________种元素;
②这种可燃冰中甲烷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100% (只写出列式);
(1)“暖宝宝”中的主要成分是铁粉、氯化钠、活性炭和水,用稀硫酸检验其是否有效时,观察到有气泡冒出,说明_______(填“仍有效”或“已失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在家中发面的时候,为了去掉酸味,会加入纯碱,等发好面之后会看到面团中有很多气孔,这是由于产生了________气体造成的。

(1)管道反应器中,通入臭氧的目的是将NO转化为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
(2)下列反应是脱硫反应之一,请补全该反应。SO2 + _____ + NH3= NH4HSO3
(1)小丽同学用如图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________现象能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用pH传感器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①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②60 s时,烧瓶内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___。

(1)实验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3)实验二_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1)用“

(2)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若只表示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下图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填写所选图示的编号 )。

(3)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袋会鼓起,这是因为_______(填序号)。
A.气体分子个数增多了 | B.气体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了 |
C.气体分子之间间隔变小了 | D.气体分子的体积变大了 |
A补齐物质与其用途的连线 | B 补齐元素信息和元素类别的连线 | ||
![]() | ![]() ![]() | ![]() | ![]() ![]() |
干燥剂 | 医疗急救 | 调味品 |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一段时间后,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2)二氧化碳是常用的灭火剂,这利用了二氧化碳_______(填字母)的性质。
A.密度比空气大 B.不可燃 C.不支持燃烧 D.不供给呼吸
(3)下列关于实验丙、丁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
A.丁能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B.丁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C.对比丙和丁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D.向丙中继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证明丙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1)下列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2)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计算含氧化铁160t的赤铁矿,理论上能冶炼出纯铁的质量为_________t。

(1)20℃时,将40gNaCl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是____(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2)要配制60℃的100gKNO3的饱和溶液,请简要说明配制的步骤和操作__________________。

(1)操作①中,需称量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是______g。
(2)操作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在量取蒸馏水读数时,视线如图所示(其他操作正确),会造成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3)制作了“叶脉书签”后,同学们想用酸处理废液后再排放。欲测定处理后废液的酸碱度,需选用下列用品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
a.玻璃棒 b.白瓷板(或玻璃片) c.酚酞溶液 d.pH试纸
植物的汁液 白醋 蒸馏水 氢氧化钠溶液
紫甘蓝 红色 蓝紫色 绿色
胡萝卜 橙色 橙色 橙色
(1)上述两种植物的汁液适合做酸碱指示剂的是________。
(2)将紫甘蓝汁液滴入稀硫酸中,溶液呈_____________色。
(1)小明家制作饺子的原料有:面粉、瘦肉馅、蔬菜、植物油、调味剂等,其中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填写蔬菜名称)
(2)妈妈要做“翡翠饺子”,将蔬菜用纱布包起来用力挤压就得到了蔬菜汁,其分离原理与______(填“过滤”或“蒸发”)类似。
(3)煮饺子的时候小明发现家中使用的燃气灶安装有智能开关,在发生干烧时会自动关闭燃气阀门,从灭火原理分析其目的是______。(填写所选选项的编号)
A.隔绝氧气 | B.隔离可燃物 | C.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
-
【1】题量占比
科普阅读题:(1道)
流程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