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6354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3/26

1.计算题(共1题)

1.
小甜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进行如下实验,操作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样品中的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1)20g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_____g.
(2)列式计算不饱和溶液A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结果准确到0.1%).

2.科学探究题(共1题)

2.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明显变化,询问老师才知道忘记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实验,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烧杯内的溶液中的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和HCl
猜想三:NaCl和NaOH   猜想四:NaCl、NaOH和HCl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请你说出不合理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查阅资料)NaCl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实验报告的相关内容。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
溶液无变化
猜想一成立
乙同学另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
有气泡生成
猜想二成立
丙同学另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CuSO4溶液
没有蓝色沉淀产生
猜想____不成立
 
(评价反思)老师看了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实验报告,指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不准确,请你分析甲同学实验结论不准确的原因:___________。
(得出结论)猜想二成立
(拓展延伸)某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时,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下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该同学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A.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B.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2)由图1可知,在b点处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过程,从微粒的角度分析,此反应的微观实质_______________(合理答案即可)。

3.单选题(共20题)

3.
性质决定用途,以下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B.用活性炭作净水剂
C.钨用于制白炽灯灯丝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4.
某气体可能含有H2、CO、CH4,中的一种或几种。在空气中点燃该气体,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出现水雾,将烧杯倒转过来,向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实验判断,该气体成分不可能是(  )
A.COB.CH4C.H2和CH4D.H2、CO和CH4
5.
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发生燃烧,其反应如下:2C2H5SH+9O2点燃__4CO2+6H2O+2X,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  )
A.X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B.乙硫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X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6.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8
2
12
 
A.该变化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B.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7g
C.参加反应的M、P的质量比为7:20D.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7.
纯净物甲是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甲与 48g乙充分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当乙反应完全时,生成 44g 丙和 27g 丁。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有(  )个
①参加反应的甲物质的质量为 23g
②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比为 2:3
③甲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1
④参加反应的甲与丙的质量比为48:44
⑤甲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A.1个B.2个C.3个D.4个
8.
化学变化前后,一定不变的是:①原子的种类不变;②原子数目不变;③分子种类不变;④分子数目不变;⑤物质种类不变;⑥元素种类不变;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⑥⑦B.①②④⑥C.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
9.
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一定是化合物B.②可能是稀有气体
C.③一定是混合物D.④包含两种不同的化合物
10.
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C.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所占体积明显变小——分子数目变少
11.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③④属于同种元素
B.②表示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1 价
C.①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78.96 g
12.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方法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B
鉴别空气和氧气
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
C
鉴别食盐和白糖
观察颜色进行区别
D
验证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
 
A.AB.BC.CD.D
13.
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B C D
A.图A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B.图B所示实验既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又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图C所示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D.图D所示实验既可探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又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14.
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来做家庭小实验,其乐无穷!小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a、d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b、c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棉花,垂直固定装璃管的装置末画出)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装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推压注射器活塞,可以控制进入饮料瓶内液体的量
B.利用该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及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C.石灰石接触稀盐酸后,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会立刻变蓝
D.该装置的左半部也可用于制取氧气
15.
将浑浊的红色污水进行了如下净化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中液体无色浑浊 B. ②中液体无色澄清
C. 经上述处理后,②中液体为纯净物    D. 若③中出现大量泡沫则②中液体为硬水
16.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溶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甲,经历如下变化:溶液甲溶液乙溶液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溶液甲可能是饱和溶液
B.溶液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D.溶液丙若再蒸发5g水,析出的晶体质量一定等于2g
17.
有A.B两种酸碱指示剂,它们显示的颜色与溶液明的关系如图1.它们在甲溶液和乙溶液中显示的颜色如图2.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溶液
指示剂


A
黄色
蓝色
B
无色
粉红色
 
图1

图2
A. 甲溶液呈酸性
A.乙溶液的pH可能为11
B.只用A指示剂就可鉴别甲溶液、乙溶液和蒸馏水三种液体
C.在滴有指示剂的甲溶液中不断地加入乙溶液。最后溶液一定呈绿色
18.
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酸雨的pH小于7,pH小于7的降水一定是酸雨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D.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物质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构成
19.
下列实验操作中,操作完全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A.干燥氨气B.测定某溶液的pH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D.称取氢氧化钠固体
20.
2018年6月5 日是第47个世界环境日,全国各地围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主题内涵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推动社会各界和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携手行动,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工业废水处理后再排放B.使用共享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
C.开发利用各种清洁能源D.燃放烟花爆竹,增强节日气氛
21.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你认为错误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电烤炉着火时,用水浇灭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
D.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22.
让我们来做个深呼吸,缓和一下紧张的考试气氛。你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含量最高的是(  )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稀有气体

4.填空题(共4题)

23.
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18年在新疆发现我国最大的铍(Be)矿。此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__核外电子层数为__________。
(2)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随原子序数的增加,核外电子数依次__________
(3)从Na、Mg原子结构示意图推知,金属Na、Mg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
24.
(1)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________; ②3个硝酸根离子________;
(2)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①铜、干冰、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________(写化学式)。
②食醋中含有醋酸(CH3COOH),醋酸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③气体A和气体B接触可发生反应,生成固体C和液体D,其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如图1所示反应过程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填字母即从A、B、C、D中选);将等体积的两只集气瓶中分别盛满A、B,如图2所示进行实验。已知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则充分反应后,剩余的气体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5.
自然界中无时不在进行着二氧化碳、水、氧气的循环,使地球充满勃勃生机。

(1)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_____(填“元素”“原子”或“分子”)。
(2)从微观角度分析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
A 分子质量   B 分子种类 C 分子间隔 D 分子数目
(3)写出一个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下列属于“国家节水标志”的是_____(填字母)。
26.
如下图所示,在白色点滴板1-6的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

(1)孔穴6中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碳酸钾溶液显____________(填“酸性”或“碱性”)。
(2)溶液变为红色的孔穴有____________(填孔穴序号,下同)。
(3)作为空白对照实验的孔穴是____________。
(4)再向孔穴4中滴加稀硫酸,溶液变为紫色,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

5.实验题(共1题)

27.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a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标号b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_________,检验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4)与集气瓶配套使用的玻璃片一般一面为光滑面,另一面为磨砂面,收集的气体用玻璃片的__________(选填“光滑面”或“磨砂面”)盖住集气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20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