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香铺初级中学2019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6321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3/1

1.简答题(共1题)

1.
如图所示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标物件中含有的金属单质是___(写化学式)(只写一种)。
(2)在小钢瓶中的液态二氧化碳喷出后能灭火。其灭火原理是___和___。
(3)比较铝和铁强弱的化学方程式:___。
(4)二氧化碳灭火器不能用于镁燃烧所引起的火灾,是因为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粉末和黑色的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2.流程题(共1题)

2.
饮用水消毒是抑制传染病爆发的有效方法。漂白粉是常用的消毒剂,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2)和氯化钙易溶于水。如图为制取漂白粉的工业流程简图:

(1)写出步骤Ⅱ中碳酸钙高温分解为两种氧化物,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次氯酸钙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
(2)步骤Ⅲ加入足量水溶解主要发生的是___变化(填“物理”和“化学”);实验室进行操作A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___.
(3)饱和食盐水电解时发生如下反应:2NaCl+2H2O2X+H2↑+Cl2↑,请写出X的化学式________,写出食盐水的另一日常用途___________.
(4)通过步骤Ⅴ可以推测漂白粉具有的化学性质之一是__________.

3.计算题(共1题)

3.
有一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某铜锌合金的成分,取10g该合金经粉碎后放入烧杯中,再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反应过程中烧杯内固体物质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合金粉碎的目的是______.
(2)10g合金中铜的质量为______g.
(3)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氢气质量______.

4.科学探究题(共2题)

4.
生活中铜制品放置久了,表面会产生绿色的铜锈。某实验小组分别对铜锈的组成和铜锈蚀的条件进行了探究。
探究1:铜锈由哪些元素组成?
【进行实验】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对铜锈进行加热,观察到试管口有水珠生成,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绿色固体变为黑色。经检测,黑色固体为氧化铜。根据实验,铜锈由__________元素组成。

探究2:铜发生锈蚀的条件是什么?
【查阅资料】亚硫酸钠(Na2SO3)、氢氧化钠可以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常温下:亚硫酸钠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CO2
【猜想与假设】铜的锈蚀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利用如下图装置(铜片长度均为4 cm,试管容积均相同,1和2中未标注的液体为加热后冷却的蒸馏水)进行了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一个月。

实验现象:只有实验1中铜片小部分发生了锈蚀。
【解释与结论】
(1)实验4的目的是________。
(2)对比实验1和5,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铜锈蚀的条件是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4)对实验进行反思后,同学们认为实验________可以不用进行。
(5)根据实验结论,请你写出一种防止铜发生锈蚀的方法________。
5.
探究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实验中反应物与催化剂的最佳质量比。
实验中采用图1实验装置,取20g氯酸钾,分成10等份,每份2g,分别装入10支试管中。在10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分别测量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在不同质量比时,生成200ml氧气所消耗的时间。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完成本实验,方框内应选择图2气体收集装置中的是___(选填序号)该收集利用了氧气的___性质。收集气体前集气瓶内未装满水,对实验结果___(填“有”或“没有”)影响。
(2)分析上述数据,你认为利用此法制氧气,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最佳质量比为___.
(3)利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更好,请写出前者的两个优点①___②___
(4)催化剂能影响化学反应速度,温度、反应物的浓度、接触面积等也会对化学反应速度带来影响。分析上表数据,结合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分析:
①当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高于最佳质量比时,反应速度变低的原因是___.
②当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低于最佳质量比时,反应速度变低的原因是___.

5.单选题(共13题)

6.
下图所示实验中,验证物质的性质时,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物质溶解B.鲜花变色
C.石墨导电D.金属刻画
7.
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O+2CO2N2+2CO2
C.该反应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
D.该反应分子个数发生了改变,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
8.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的是(  )
A.B.
C.D.
9.
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A.原子结构模型
B.物质的构成模型
C.物质分类模型
D.空气组成模型
10.
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选项
事实
微观解释
A
5ml苯和5ml冰醋酸混合后体积大于10ml
分子间间隔发生改变
B
CO有毒,CO2无毒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C
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
分子个数增多
D
蔗糖溶液不能导电
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粒子
 
A.AB.BC.CD.D
11.
2017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113号、115号、117号及118号四种元素的中文名称,其中一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镆原子粒子总数为403B.镆元素有115个质子
C.镆原子变成镆离子是物理变化D.镆原子中子数为173
12.
人体结石有多种,其中一种含有较多的草酸钙(CaC2O4)。下列关于CaC2O4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草酸钙分子是由碳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组成
B.钙、碳、氧三种元素的个数比是1∶2∶4
C.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D.由一种金属和两种非金属组成
13.
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关于该实验有下列说法:①向烧杯中加水是为了提高烧杯内的温度;②白磷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白雾;③白磷的量不足,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大;④实验中可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⑤若试管内净容积为50mL,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活塞停止在40mL附近.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④⑤
14.
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构成的相互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物质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都相对稳定
B.氧化汞、水都能分解得到氧气,是因为这两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
C.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种类不同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15.
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 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 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6.
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如果将甲、乙、丙分别投入到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乙、丙表面出现红色物质,甲没有明显现象;再将大小相同的乙、丙分别放到相同的盐酸中,乙、丙均产生气泡,但乙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快于丙,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甲>丙>乙B.丙>乙>甲
C.乙>甲>丙D.乙>丙>甲
17.
如图所示,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图1探究溶液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图2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图3探究温度对品红扩散速率的影响
D.图4比较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
18.
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杆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杆着火点高
C.火柴杆潮湿,不易继续燃烧D.火柴杆接触的氧气少

6.实验题(共1题)

19.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其基本教学模式为:

图1是关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阶段,甲同学设计了证明CO具有还原性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应先点燃___处(填“A”或“B”)的酒精灯。
(2)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3)乙同学认为甲装置有待优化,如尾气可先储存在瓶内,然后再处理,图2是他设计的贮气瓶。
①a、b两管应如何伸入,请将图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
②尾气应从___(填“a”或“b”)端管口通入(其他装置略).
(4)丙同学提出质疑:CO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他设计在CO通入CuO之前,应先通入澄清石灰水,以排除CO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试对此作出评价。你认为丙同学的设计是否有必要:_______,理由是___.
(5)如果开始时通入的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则应如何设计才能达到实验目的?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流程题:(1道)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单选题:(1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