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铜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金属,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1)如图为铜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铜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
(2)铜离子(Cu2+)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___;
(3)电气工业上常用铜作电缆的内芯,是利用铜具有良好的_____性;
(4)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但铜制品长期露置在潮湿空气中,表面变绿色,即生成了“铜绿”(化学式:Cu2(OH)2CO3)。
某同学根据铜绿的成分Cu2(OH)2CO3作出猜想:金属铜锈蚀的条件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必须有二氧化碳。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中的_____(选填实验编号甲、乙、丙、丁)

(5)某兴趣小组以锈蚀严重的废铜屑为原料(假设不含其他杂质)制取纯铜。如图是兴趣小组设计的两种回收铜的实验方案:

查阅资料:Cu2(OH)2CO3+2H2SO4═2CuSO4+3H2O+CO2↑
(分析评价)
①步骤Ⅲ、Ⅳ、Ⅴ都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
②步骤Ⅳ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同一份废铜屑分别通过上述两种方案最终得到的铜的质量:方案一_____(填“>”或“=”或“<”)方案二。以上两种方案中,方案二优越于方案一,理由是________(答一点)。
(拓展探究)在方案一中,小明和小丽分别取24克氧化铜,用CO还原,小明得到19.2克红色固体,小丽得到20.8克红色固体。为什么两人得到的红色固体质量不相等?
查阅资料:
Ⅰ.CO还原CuO时也可产生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
Ⅱ.Cu2O+H2SO4(稀)=Cu+CuSO4+H2O
他们分析推断:
④一致认为________(填“小明”或“小丽”)的产物中肯定含有Cu2O;
⑤用CO还原4克CuO得到红色固体a克,若红色固体为Cu和Cu2O的混合物,则a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
⑥可以用简单的实验验证红色固体中是否有Cu2O,请简述操作、现象及结论:_____。
(6)我国约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冶炼黄铜。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Cu-Zn),它可用来制造电器零件及日用品。为了测定某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不考虑黄铜中的其他杂质),现将30g稀盐酸分三次加入到10g黄铜样品粉末中,每次充分反应后,测定本次生成氢气的质量,实验数据见表。试求:
①m=____________。
②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
③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
④在坐标系中画出生成氢气总质量与加入盐酸质量关系的图像。______

(1)如图为铜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铜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
(2)铜离子(Cu2+)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___;
(3)电气工业上常用铜作电缆的内芯,是利用铜具有良好的_____性;
(4)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但铜制品长期露置在潮湿空气中,表面变绿色,即生成了“铜绿”(化学式:Cu2(OH)2CO3)。
某同学根据铜绿的成分Cu2(OH)2CO3作出猜想:金属铜锈蚀的条件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必须有二氧化碳。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中的_____(选填实验编号甲、乙、丙、丁)

(5)某兴趣小组以锈蚀严重的废铜屑为原料(假设不含其他杂质)制取纯铜。如图是兴趣小组设计的两种回收铜的实验方案:

查阅资料:Cu2(OH)2CO3+2H2SO4═2CuSO4+3H2O+CO2↑
(分析评价)
①步骤Ⅲ、Ⅳ、Ⅴ都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
②步骤Ⅳ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同一份废铜屑分别通过上述两种方案最终得到的铜的质量:方案一_____(填“>”或“=”或“<”)方案二。以上两种方案中,方案二优越于方案一,理由是________(答一点)。
(拓展探究)在方案一中,小明和小丽分别取24克氧化铜,用CO还原,小明得到19.2克红色固体,小丽得到20.8克红色固体。为什么两人得到的红色固体质量不相等?
查阅资料:
Ⅰ.CO还原CuO时也可产生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
Ⅱ.Cu2O+H2SO4(稀)=Cu+CuSO4+H2O
他们分析推断:
④一致认为________(填“小明”或“小丽”)的产物中肯定含有Cu2O;
⑤用CO还原4克CuO得到红色固体a克,若红色固体为Cu和Cu2O的混合物,则a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
⑥可以用简单的实验验证红色固体中是否有Cu2O,请简述操作、现象及结论:_____。
(6)我国约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冶炼黄铜。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Cu-Zn),它可用来制造电器零件及日用品。为了测定某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不考虑黄铜中的其他杂质),现将30g稀盐酸分三次加入到10g黄铜样品粉末中,每次充分反应后,测定本次生成氢气的质量,实验数据见表。试求: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 10 | 10 | 10 |
本次生成氢气的质量(g) | 0.04 | m | 0.02 |
①m=____________。
②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
③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
④在坐标系中画出生成氢气总质量与加入盐酸质量关系的图像。______

2.单选题- (共18题)
4.
有一根部分氧化的镁条(只含氧化镁一种杂质),测得其中含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取此部分氧化的镁条3.0g与100g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所使用的稀硫酸溶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已知:MgO+H2SO4=MgSO4+H2O)
A.19.6% | B.4.9% | C.9.8% | D.无法确定 |
6.
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
B.根据守恒观:10g镁条与10g氧气充分反应后得到20g氧化镁 |
C.根据转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
D.根据结构观: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核内质子数不相同 |
7.
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可在燃气泄漏时及时发现,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
4CO2+2X+6H2O,则X的化学式为

A.SO2 | B.CO | C.H2S | D.SO3 |
9.
豆浆中含有的异黄酮(C15H10O2)具有防癌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异黄酮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0∶5∶16 |
B.异黄酮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
C.一个异黄酮分子中含有27个原子 |
D.异黄酮中含有一个O2分子 |
11.
下列对相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成红色 |
B.在空气敞口放置的一瓶石灰水,表面形成一层白膜 |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
13.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60℃降温到20℃,A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质量最大 |
B.C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 |
C.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A溶液中混有的少量B |
D.60℃时,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是A<C |
14.
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某饱和溶液降温后,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
B.相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所含溶质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多 |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
D.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随水的量变化而变化 |
16.
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选择的玻璃仪器有烧杯、50mL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 |
B.将氯化钠直接放在托盘天平左盘上称量为3.0g |
C.用内壁附有水珠的烧杯配制溶液 |
D.转移已配制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会使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减小 |
17.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完全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 物质 | 选用试剂 | 操作方法 |
A. | Cu(CuO) | O2 | 通入氧气并加热 |
B. | NaCl(泥沙) | 水 | 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
C. | CO2(CO) | ---- | 通氧气并点燃 |
D. | CaCl2溶液(HCl) | 石灰石 | 加入足量石灰石充分反应后,过滤 |
A. A B. B C. C D. D
3.多选题- (共2题)
20.
“低碳”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以下流程是通过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实现“低碳”,从而更好地通过化学反应为人类造福。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水转变成氢气的过程实现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
B.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复合催化剂的作用下的反应产物是混合物 |
C.二氧化碳不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
D.上述流程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
21.
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 |
B.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不相同 |
C.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 |
D.该图反映出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 |
4.填空题- (共1题)
22.
水是生命之源,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
(1)如图是某矿泉水的标签中的一部分。

①请写出标签中符合下列要求的微粒的化学符号:
镁离子________ 硫酸根离子 _______
②该天然矿泉水产地儿童智力发育较好可能与矿泉水中的_____元素有关,它属于人体必需的____元素(填“微量”或“常量”)。
③该矿泉水为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如下左图:


①生活中将硬水进行软化的方法是_____。
②“投药消毒”这一步是______ 变化(填“物理”“化学”)。
③自制净化器(见右图)中用到活性炭,主要是利用其_______性,石英沙和小卵石的作用是________。
(3)电解水的图示如下:

电解水通常用直流电,图中正极是____ 端(填“A”、“B”), 甲管中气体具有__ (填“可燃性”“助燃性”);在90g水中加入4g氢氧化钠(NaOH)的作用是_______,电解前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g,电解后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能够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下列中的 ________ (填字母)。
(1)如图是某矿泉水的标签中的一部分。

①请写出标签中符合下列要求的微粒的化学符号:
镁离子________ 硫酸根离子 _______
②该天然矿泉水产地儿童智力发育较好可能与矿泉水中的_____元素有关,它属于人体必需的____元素(填“微量”或“常量”)。
③该矿泉水为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如下左图:


①生活中将硬水进行软化的方法是_____。
②“投药消毒”这一步是______ 变化(填“物理”“化学”)。
③自制净化器(见右图)中用到活性炭,主要是利用其_______性,石英沙和小卵石的作用是________。
(3)电解水的图示如下:

电解水通常用直流电,图中正极是____ 端(填“A”、“B”), 甲管中气体具有__ (填“可燃性”“助燃性”);在90g水中加入4g氢氧化钠(NaOH)的作用是_______,电解前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g,电解后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能够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下列中的 ________ (填字母)。

5.实验题- (共2题)
23.
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实验。请回答:


A B C D E F
(1)A实验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可能导致的后果是________,改进措施是_____;
(2)B实验探究了分子的性质,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说明了______;
(3)C实验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开始时先__________后_________,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该装置的缺陷是____________;
(4)图D是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实验结束后,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超过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填序号)
a.实验前未将橡胶管夹紧 b.未等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c.实验前导管中未加满水 d.红磷的量不足
(5)C是过滤操作,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答出一种原因即可);
(6)F实验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其中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B C D E F
(1)A实验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可能导致的后果是________,改进措施是_____;
(2)B实验探究了分子的性质,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说明了______;
(3)C实验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开始时先__________后_________,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该装置的缺陷是____________;
(4)图D是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实验结束后,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超过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填序号)
a.实验前未将橡胶管夹紧 b.未等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c.实验前导管中未加满水 d.红磷的量不足
(5)C是过滤操作,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答出一种原因即可);
(6)F实验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其中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氧气、二氧化碳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这两种气体研究如下:
Ⅰ.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备:
(1)写出A图中有标号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___。
(2)写出用KMnO 4制取O 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该装置中棉花团的作用是__________,图中装置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
(3)在化学实验室中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图B所示的发生装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4)制二氧化碳也可选用如图C所示的装置,与B装置相比,C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用图D装置也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将石灰石放在铜丝网中,该实验说明了铜____(填“能”或“不能”)和稀盐酸发生反应。
Ⅱ.二氧化碳的性质及氧气的收集研究:
(1)二氧化碳的性质研究
①如图E所示的装置可以测定一段时间收集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
②如图F所示的装置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的性质,该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
③已知:CO 2和SO 2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实验一:将收集满两种气体的试管同时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片刻后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说明相同条件下SO 2比CO 2_____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
实验二:已知镁条可以在CO 2中剧列燃烧: 2Mg+CO 2
2MgO+C,试推测镁条在SO 2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__________。
(2)氧气的收集
(实验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当放置在集气瓶口带火星木条复燃时停止收集,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重复实验3次。
(实验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当放置在集气瓶口带火星木条复燃后,继续收集40秒,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重复实验3次。
(实验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重复实验3次。
实验数据:
数据分析:①由实验1、2可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为提高获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
②不考虑操作因素,实验3获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不能达到100%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Ⅰ.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备:

(1)写出A图中有标号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___。
(2)写出用KMnO 4制取O 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该装置中棉花团的作用是__________,图中装置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
(3)在化学实验室中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图B所示的发生装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4)制二氧化碳也可选用如图C所示的装置,与B装置相比,C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用图D装置也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将石灰石放在铜丝网中,该实验说明了铜____(填“能”或“不能”)和稀盐酸发生反应。
Ⅱ.二氧化碳的性质及氧气的收集研究:
(1)二氧化碳的性质研究
①如图E所示的装置可以测定一段时间收集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
②如图F所示的装置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的性质,该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
③已知:CO 2和SO 2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实验一:将收集满两种气体的试管同时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片刻后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说明相同条件下SO 2比CO 2_____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
实验二:已知镁条可以在CO 2中剧列燃烧: 2Mg+CO 2

(2)氧气的收集
(实验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当放置在集气瓶口带火星木条复燃时停止收集,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重复实验3次。
(实验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当放置在集气瓶口带火星木条复燃后,继续收集40秒,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重复实验3次。
(实验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重复实验3次。
实验数据:
| 实验1 | 实验2 | 实验3 | ||||||
氧气的体积分数(%) | 79.7 | 79.6 | 79.9 | 88.4 | 89.0 | 87.9 | 90.0 | 89.8 | 89.3 |
氧气的平均体积分数(%) | 79.7 | 88.4 | 89.7 | ||||||
数据分析:①由实验1、2可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为提高获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
②不考虑操作因素,实验3获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不能达到100%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18道)
多选题:(2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