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工业上用铝土矿
成分为氧化铝、氧化铁
制取铝的过程如下:

资料:水蒸气流作用下加快了氢氧化钠处理铝土矿反应;氧化铝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
) 的水溶液,三氧化二铁不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碳酸钙分解可以得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沉淀C的化学式为______,操作I、操作II、操作III都用到的玻璃容器是______
(2)试写出氧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III中除了化合反应外,另外一种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生产过程中,除NaOH、H2O可以循环使用外,还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二氧化碳和_______(填化学式)



资料:水蒸气流作用下加快了氢氧化钠处理铝土矿反应;氧化铝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沉淀C的化学式为______,操作I、操作II、操作III都用到的玻璃容器是______
(2)试写出氧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III中除了化合反应外,另外一种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生产过程中,除NaOH、H2O可以循环使用外,还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二氧化碳和_______(填化学式)
2.简答题- (共2题)
2.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式,请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示意图中虚线框内的原子应该是______
填序号
;

(2)A、B、C、D四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有______
填序号
;D物质中阴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
(3)参加反应的A、B两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___.
(4)写出B物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意图中虚线框内的原子应该是______



(2)A、B、C、D四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有______


(3)参加反应的A、B两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___.
(4)写出B物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国的铁路发展迅猛,城市地铁缓解了交通压力,便利了市民出行,同时减少了空气污染。
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石墨电刷的使用主要利用其______性
(2)轨道交通的发展与炼钢工艺的发展密不可分,钢和生铁都是铁的合金,它们的区别在于钢的含碳量______
填“高于”或“低于”
生铁.
(3)为将短轨连成长轨,常用下列反应进行焊接:8Al+3Fe3O4
9Fe+4Al2O3,该反应发生后,不需要再持续加热就可保持高温继续进行,方便野外操作.该反应所属基本反应类型为 _____(填字母序号)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4)列车车身涂上油漆最主要是为了_________.A、美观 B、防锈(填字母序号)

(1)图中所示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石墨电刷的使用主要利用其______性

(2)轨道交通的发展与炼钢工艺的发展密不可分,钢和生铁都是铁的合金,它们的区别在于钢的含碳量______


(3)为将短轨连成长轨,常用下列反应进行焊接:8Al+3Fe3O4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4)列车车身涂上油漆最主要是为了_________.A、美观 B、防锈(填字母序号)

3.计算题- (共1题)
4.
某同学将10g碳酸钙和氯化钙的混合物进行了如图实验,下列物质恰好完全反应,请计算:

(1)生成CO2气体的质量____________g;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

(1)生成CO2气体的质量____________g;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
4.科学探究题- (共1题)
5.
小强同学用三支试管分别取适量的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碳酸钠溶液,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步骤1: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酚酞后,Na2CO3溶液中显红色,说明Na2CO3溶液显_____性;
步骤2:小强把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显红色;
步骤3:把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滤液,滤液中一定不含_________.
A、稀盐酸 B、澄清石灰水 C、碳酸钠溶液
(实验猜想)步骤3所得滤液中溶质可能为:
①NaCl Na2CO3; ②NaCl CaCl2和NaOH; ③NaCl Na2CO3和NaOH; ④…
(实验验证)(提示:CaCl2溶液显中性)
(反思评价)有同学提出CaCl2溶液改为稀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红色消失,则证明猜想③成立.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刚同学认为该方案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1: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酚酞后,Na2CO3溶液中显红色,说明Na2CO3溶液显_____性;
步骤2:小强把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显红色;
步骤3:把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滤液,滤液中一定不含_________.
A、稀盐酸 B、澄清石灰水 C、碳酸钠溶液
(实验猜想)步骤3所得滤液中溶质可能为:
①NaCl Na2CO3; ②NaCl CaCl2和NaOH; ③NaCl Na2CO3和NaOH; ④…
(实验验证)(提示:CaCl2溶液显中性)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 ___________________ | 猜想③成立 |
(反思评价)有同学提出CaCl2溶液改为稀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红色消失,则证明猜想③成立.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刚同学认为该方案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共11题)
7.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催化剂只能催化一个化学反应 |
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变 |
C.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
D.如果没有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氯酸钾加热不会分解 |
8.
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常见的活泼金属:镁、锌、铜 | B.常见的单质:水、氧气、木炭 |
C.常见的易燃物:汽油、酒精、氧气 | D.常见的空气污染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 |
9.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
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B.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C.酸碱中和反应有水生成,有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 |
D.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
12.
木炭、一氧化碳都能与CuO发生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应也可以在常温的条件下进行
B. 反应中C、CO都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C. 反应生成的气体都有毒,需进行处理以防止空气污染
D. 反应前后C、O、Cu三种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A. 反应也可以在常温的条件下进行
B. 反应中C、CO都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C. 反应生成的气体都有毒,需进行处理以防止空气污染
D. 反应前后C、O、Cu三种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13.
有甲、乙、丙、丁四种金属。只有甲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丁盐的水溶液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但可用丙制的容器盛放。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甲>乙>丁>丙 | B.丙>丁>乙>甲 |
C.丙>乙>丁>甲 | D.乙>丁>丙>甲 |
14.
有关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得到H2和O2,可知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
B.生活中用过滤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
C.水中Ca2+、Mg2+的增多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
D.肥皂水可以区分软水和硬水 |
6.填空题- (共1题)
17.
(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多选,用字母作答)
A.打开装有浓盐酸的试剂瓶,可看到白烟
B.湿润的有酚酞的滤纸靠近浓氨水,滤纸变红了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了四氧化三铁
D.将Fe(OH)3加入到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液体显红色
E.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
F.向氯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出现大量白色沉淀
(2)请从下列A,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
A.打开装有浓盐酸的试剂瓶,可看到白烟
B.湿润的有酚酞的滤纸靠近浓氨水,滤纸变红了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了四氧化三铁
D.将Fe(OH)3加入到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液体显红色
E.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
F.向氯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出现大量白色沉淀
(2)请从下列A,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
A-测溶液的PH | B--酸碱中和反应 |
(1)先取少量待测液于______中(从所提供的仪器中选择合适序号) (2) 取待测液时用___________蘸取,滴在PH试纸上; (3)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12,则该溶液呈______性。 | (1)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2-3滴无色酚酞,再用_______滴入稀盐酸;(从所提供的仪器中选择合适序号) (2)为了使酸和碱充分反应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填操作方法) 。 (3)中和反应生成盐和_____(填化学式) |
可供选择仪器:A.漏斗 B.试管 C.量筒 D.蒸发皿 E..胶头滴管 |
7.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简答题:(2道)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1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