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式为O3)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
⑴物理性质: ;
⑵化学性质: ;
⑶用途: ;
⑷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
。
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式为O3)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
⑴物理性质: ;
⑵化学性质: ;
⑶用途: ;
⑷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
。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2.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经典赏析] 资料:金属汞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汞,氧化汞高温分解又生成氧气和金属汞。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该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________。

[实验回顾] 如下图是实验室用红磷燃烧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1)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原理: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________减小,烧杯中的水倒吸到集气瓶。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操作规范,用量筒测量进入瓶中水的体积,能粗略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问题提出] 有实验资料表明: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7%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因此通过上述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值误差较大。
[实验改进]
Ⅰ.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再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中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会加速铁生锈。

Ⅱ.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交流表达]
(1)铁生锈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首先是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表格数据计算,改进实验后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从实验原理角度分析,改进后的实验结果比前者准确度更高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典赏析] 资料:金属汞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汞,氧化汞高温分解又生成氧气和金属汞。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该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________。

A.实验过程中没有污染 |
B.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 |
C.生成的氧化汞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 |
D.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

(1)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原理: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________减小,烧杯中的水倒吸到集气瓶。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操作规范,用量筒测量进入瓶中水的体积,能粗略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问题提出] 有实验资料表明: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7%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因此通过上述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值误差较大。
[实验改进]
Ⅰ.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再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中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会加速铁生锈。

Ⅱ.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测量 项目 | 实验前 | 实验后 | |
烧杯中水的体积 | 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 | 集气瓶(扣除内容物)和导管的容积 | |
体积/mL | 80.0 | 54.5 | 126.0 |
[交流表达]
(1)铁生锈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首先是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表格数据计算,改进实验后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从实验原理角度分析,改进后的实验结果比前者准确度更高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共8题)
3.
某化妆品广告宣称自然护肤,为了标榜其成分纯属天然,高喊“我们恨化学”,受到舆论的讨伐。下列对化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化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B. 纯天然的物质不含任何化学成分
C. 化学对保障人体健康毫无作用 D. 化学生产有百利而无一害
A. 化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B. 纯天然的物质不含任何化学成分
C. 化学对保障人体健康毫无作用 D. 化学生产有百利而无一害
8.
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性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氧气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
B.氧气和液氧都具有助燃性的原因是它们都由氧分子构成 |
C.蔗糖与葡萄糖灼烧都得到炭黑的原因是它们都含有碳元素 |
D.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是由于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
10.
下列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9.65 g固体 |
B.在托盘天平右盘放食盐固体 |
C.用10 mL量筒量取55 mL液体时仰视读数 |
D.用10 mL量筒量取9.6 mL水 |
4.填空题- (共4题)
11.
试从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金刚石五种物质中,选择正确的物质并按要求填空。
(1)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________。
(2)当人出现高原反应时应立即吸入的气体是________。
(3)空气中含量最大的气体是________。
(4)能被点燃的气体是________。
(5)导致地球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_____。
(1)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________。
(2)当人出现高原反应时应立即吸入的气体是________。
(3)空气中含量最大的气体是________。
(4)能被点燃的气体是________。
(5)导致地球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_____。
12.
为验证铁矿石冶炼成铁属于化学变化,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取了一小块铁矿石和铁块,记录并进行了如下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张,记录顺序前后颠倒、较乱,现编号整理如下:
(1)需解决的内容主要有:如何判断铁矿石与铁块是不同的物质?
(2)对铁矿石和铁块分别进行通电测试,发现铁块导电,铁矿石不导电;
(3)铁块是不同于铁矿石的一种物质;
(4)分别用磁铁吸引铁矿石和铁块,发现铁块能被磁铁吸引,而铁矿石则不能;
(5)通电的方法不如用磁铁吸引的方法简便易行.
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 (填数字序号,下同);属于收集证据的是 ;属于获得结论的是 ;属于反思评价的是 .
(1)需解决的内容主要有:如何判断铁矿石与铁块是不同的物质?
(2)对铁矿石和铁块分别进行通电测试,发现铁块导电,铁矿石不导电;
(3)铁块是不同于铁矿石的一种物质;
(4)分别用磁铁吸引铁矿石和铁块,发现铁块能被磁铁吸引,而铁矿石则不能;
(5)通电的方法不如用磁铁吸引的方法简便易行.
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 (填数字序号,下同);属于收集证据的是 ;属于获得结论的是 ;属于反思评价的是 .
13.
认识常用仪器,学习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才能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________。
(2)把玻璃管插入橡皮塞的孔里,应先将玻璃管口____________。
(3)实验室加热铜绿实验结束时,发现试管底部破裂,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点)。
(1)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________。
(2)把玻璃管插入橡皮塞的孔里,应先将玻璃管口____________。
(3)实验室加热铜绿实验结束时,发现试管底部破裂,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8道)
填空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