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学习了金属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知道了如何鉴别黄金和黄铜(铜锌合金,俗名“愚人金”)。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进一步测定某黄铜的组成,称取了黄铜样品50g放入锥形瓶中,向其中分5次共加入250g稀硫酸,测得数据记录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x=__,该样品中铜的质量为__g。
(2)请在如图中画出样品中加入250g稀硫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与稀硫酸的质量变化关系示意图。

(3)黄铜样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精确到0.01)
次数 质量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第5次 |
累计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 50 | 100 | 150 | 200 | 250 |
累计产生气体的质量/g | 0.2 | x | 0.6 | 0.7 | 0.7 |
回答下列问题:
(1)x=__,该样品中铜的质量为__g。
(2)请在如图中画出样品中加入250g稀硫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与稀硫酸的质量变化关系示意图。

(3)黄铜样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精确到0.01)
2.推断题- (共2题)
2.
物质王国举行一场趣味篮球赛。某队由铁、二氧化碳、盐酸、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五名“队员”组成,比赛中,由硫酸铜溶液“队员”发球,“队员”间传接球,最后由丁位置“队员”投篮进球完成一次有效进攻。场上“队员”位置及传球路线如图所示,图中连线物质间能发生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丁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则甲位置的“队员”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乙位置的“队员”所代表的物质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
(3)连线④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
(4)连线①②③④代表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中,基本反应类型相同的是_____。(填序号)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丁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则甲位置的“队员”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乙位置的“队员”所代表的物质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
(3)连线④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
(4)连线①②③④代表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中,基本反应类型相同的是_____。(填序号)
3.
实验室有一包固体物质,可能含有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钾、硝酸钠和高锰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该固体的成分,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按下列框图进行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固体中一定没有_____,一定有_____。
(2)第③步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3)为了不干扰对第③和④步实验结论的判断,试剂A应选择______。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固体中一定没有_____,一定有_____。
(2)第③步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3)为了不干扰对第③和④步实验结论的判断,试剂A应选择______。
3.科学探究题- (共1题)
4.
(题文)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往NaOH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时,发现溶液变成红色,可是过了一会儿红色消失,重新恢复为无色。于是该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
溶液的红色为什么会变成无色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可能是所用的酚酞溶液变质了。
猜想二:可能是NaOH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了。
猜想三: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O2反应了。
猜想四:可能是与NaOH溶液浓度大小有关。
(讨论交流)
小组同学集体讨论后认为猜想一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___。
(查阅资料)
对于猜想二,大家认为是错误的。如果是NaOH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了,就会生成Na2CO3•Na2CO3俗称纯碱,查阅资料得知Na2CO3溶液呈碱性,pH约为10~11.9,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且红色不会消失。
(设计并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三,小组同学先往如图装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从b处通入密度比空气大的稀有气体,将试管内的空气排尽。然后通过注射器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过一会儿红色仍然
消失。则猜想三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
(2)为了验证猜想四,小组同学继续进行实验探究,并得出了实验结论,请你帮助该小组完成下表。
(拓展延伸)
小组同学百度“酚酞”得知,酚酞(以H2In表示)其实是一种极弱的酸,遇碱溶液变红的变化可表示为:H2In(无色)
In2﹣(红色),据此信息写出H2In遇NaOH溶液变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提出问题)
溶液的红色为什么会变成无色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可能是所用的酚酞溶液变质了。
猜想二:可能是NaOH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了。
猜想三: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O2反应了。
猜想四:可能是与NaOH溶液浓度大小有关。
(讨论交流)
小组同学集体讨论后认为猜想一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___。
(查阅资料)
对于猜想二,大家认为是错误的。如果是NaOH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了,就会生成Na2CO3•Na2CO3俗称纯碱,查阅资料得知Na2CO3溶液呈碱性,pH约为10~11.9,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且红色不会消失。
(设计并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三,小组同学先往如图装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从b处通入密度比空气大的稀有气体,将试管内的空气排尽。然后通过注射器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过一会儿红色仍然
消失。则猜想三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
(2)为了验证猜想四,小组同学继续进行实验探究,并得出了实验结论,请你帮助该小组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______ | ______ | 猜想四是正确的。红色褪去变成无色是因为NaOH溶液浓度过大造成的。 |
(拓展延伸)
小组同学百度“酚酞”得知,酚酞(以H2In表示)其实是一种极弱的酸,遇碱溶液变红的变化可表示为:H2In(无色)


4.流程题- (共1题)
5.
目前全球正面临着能源、环境、水资源等方面的危机。因此,开发利用新能源显得格外重要。据报道,太阳能光伏发电最关键的材料是高纯硅。如图是工业上以石英砂(SiO2)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硅的一种方法。

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能的主要优点是_____。(答一点即可)
(2)焦炭在反应①中体现出来的化学性质是______。
(3)工业上常将石英砂粉碎,其目的是__________。
(4)整个制备硅过程必须达到无水、无氧。在反应③的过程中若混入O2,可能引起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

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能的主要优点是_____。(答一点即可)
(2)焦炭在反应①中体现出来的化学性质是______。
(3)工业上常将石英砂粉碎,其目的是__________。
(4)整个制备硅过程必须达到无水、无氧。在反应③的过程中若混入O2,可能引起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共16题)
6.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化学的贡献。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拉瓦锡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证明了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五分之一 |
B.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
C.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
D.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最早发现使用“石蕊”酸碱指示剂 |
7.
“中国诗词大会”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的瑰宝。下列诗词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9.
下列涉及化学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转化观:碳酸钙与碳酸氢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B.微粒观:氯化钠是由Na+和Cl﹣构成的 |
C.组成观:酸和碱组成上都含有氢元素 |
D.守恒观: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得到100mL酒精溶液 |
10.
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分子个数之比等于气体体积之比。密闭容器中氢气在一定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时,常温下测得氢气的体积与剩余气体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点表示的意义是氢气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 |
B.氧气的起始体积为2mL |
C.AB段表示剩余气体为氧气 |
D.C点表示剩余气体体积为(x﹣2)mL |
12.
分类学习是化学重要的学习思想。下列各组物质按氧化物、盐、有机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错误的是( )
A. SO3、KNO3、葡萄糖、空气 B. Na2O2、NaNO2、蛋白质、合金
C. N2O4、蓝矾、CO、冰水混合物 D. Fe3O4、碳铵、维生素C、盐酸
A. SO3、KNO3、葡萄糖、空气 B. Na2O2、NaNO2、蛋白质、合金
C. N2O4、蓝矾、CO、冰水混合物 D. Fe3O4、碳铵、维生素C、盐酸
14.
木炭与氧化铜、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A的作用是尾气处理 |
B.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都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
C.两个实验中都可以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
D.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
16.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
B.t2℃时,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
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 |
D.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
17.
除去下列各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试剂 | 操作方法 |
A | Fe | Fe2O3 | 稀盐酸 |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过滤 |
B | FeSO4溶液 | H2SO4 | Fe |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
C | NaOH溶液 | Ca(OH)2 | Na2CO3 | 加入过量Na2CO3溶液,过滤 |
D | KNO3溶液 | K2CO3 | CaCl2 | 加入适量CaCl2溶液,过滤 |
A.A | B.B | C.C | D.D |
18.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能在pH=13的无色透明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K+、Cu2+、Cl﹣、SO42﹣ | B.Mg2+、Na+、Cl﹣、CO32﹣ |
C.Na+、Ba2+、Cl﹣、NO3﹣ | D.H+、NH4+、NO3﹣、Cl﹣ |
19.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霉变食物蒸煮后可以食用 |
B.厨房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用水浇灭 |
C.电木插座破裂后,可用加热方法修补 |
D.为了减少污染,应按规定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 |
6.填空题- (共1题)
22.
用化学用语或数字填空。
(1)3个铝离子_____。
(2)小苏打_____。
(3)Na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4)点燃条件下,某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图中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1)3个铝离子_____。
(2)小苏打_____。
(3)Na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4)点燃条件下,某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图中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7.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推断题:(2道)
科学探究题:(1道)
流程题:(1道)
单选题:(16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