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平房区2018—2019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化学测试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26226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2/26

1.科学探究题(共1题)

1.
学习了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后,石建和秦思发现红砖粉末(主要含有氧化铁)也会对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产生影响。
(提出问题)红砖粉末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反应中起什么作用呢?
(猜想与假设)石建的猜想:红砖粉末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反应中不起催化作用;
秦思的猜想:(1)_____。
(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进行下列实验活动。
实验序号
(实验过程)
(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
I
实验前称量红砖粉末的质量
质量为mg
 
II
 
伸入A中的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是因为(2)_____。
III
将 I称量的红砖粉末放入B中,

观察到C中的(3)_____。
用符号表达式解释C的
液体中产生现象的原因是(4)_____。
与 II对比,证明红砖粉末(5)_____

IV
待试管C中没有现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伸入带火星的木条。重复此操作
均观察到与 III中相同的实验现象
证明化学反应前后红砖粉末的(6)_____。
V
反复实验后,经过相应的操作,再次称量红砖粉末的质量
质量为mg
证明化学反应前后红砖粉末的(7)_____。
 
(总结与反思)综合上述实验结论,可确定(8)_____的猜想正确。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使用二氧化锰而不是红砖粉末,由此你得出的一条结论或提出的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9)_____。

2.推断题(共1题)

2.
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间的转化及反应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B为常见液体,常温下A、C、D为气态且均为单质,C分别能在A、D中燃烧。用“—”表示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写出A、D物质的化学符号___________;
(2)C在A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3)写出B→C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
(4)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将图中的转化关系补充完整___________。

3.简答题(共2题)

3.
化学的发展使人类对空气的认识不断更新。

(1)A是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理,我们用装置B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A中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加热后变成红色粉末,反应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
(2)装置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液面下降,烧杯和导管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____。因为红磷燃烧消耗____,使集气瓶内_____,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产生上述现象。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即为瓶中____。据上述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实验前在玻璃导管中充满水的目的是_____
(3)英国科学家瑞利和拉姆塞发现从空气中取得的氮的密度为1.2572kg/m3;而从氨中取得的氮的密度为1.2505kg/m3。根据这个细微的差异,他们发现了密度比氮大的气体氩,对空气的组成做出更准确的判定。两位科学家因此分获诺贝尔奖。目前,人们已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请将空气的成分或体积分数填写在统计图的横线上。____________
4.
利用学习化学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解决下列问题。

(1)松花江是哈尔滨的水源地之一,其水样中的不溶性杂质使江水浑浊,可溶性杂质使其具有气味和颜色。为净化母亲河的水样,进行以下活动。利用明矾________对杂质_________,使其沉降。为除去沉降下来的难溶性杂质,还需进行A操作,实验中出现d烧杯中液体飞溅,滤液滴速慢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继续将水样通过某种家用净水器,水样变得无色无味,说明净水器中的活性炭不仅可以__________,还可以________。若要得到“纯水”,还需进行B操作,该操作的名称是______。
(2)用C探究水的组成,关闭电源时观察到a、b管内所得气体的________,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两管中的气体,根据现象可知水通电分解正极得到_____,负极得到_______,根据___________,可推断出水的组成。

4.单选题(共14题)

5.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道尔顿创立的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B.实验剩余药品不要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C.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锑、锌等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D.锅炉中使用硬水会使锅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
6.
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蜡烛受热熔化并燃烧
B.氧气变成雪花状固体
C.食物腐烂变质
D.自来水厂投药消毒
7.
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焚烧秸秆产生的可吸入颗粒物形成霾
可吸入颗粒物分子不断运动
B
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苯分子的图像
苯由离子构成
C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物理变化
空气中的各种原子没有发生改变
D
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
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A.AB.BC.CD.D
8.
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及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
A.铁 + 氧气  三氧化四铁   化合反应
B.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氧化反应
C.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   分解反应
D.碳酸钙 + 盐酸氯化钙 + 水    分解反应
9.
如图是人类认识原子结构建立的一种模型,通过模型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A.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B.该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均为4
C.该原子结构可表示为易失去2个电子变成其他原子
D.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与电子所带电荷的数量相等,电性相反
10.
“低碳”,就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单质
B.二氧化碳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C.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二氧化碳的化学符号是CO2
11.
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乙醇(酒精)作燃料
C.稀有气体作化工原料
D.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
12.
如果没有空气,将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种草,可以保护空气
B.空气中的各成分不再保持各自的性质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D.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PM2.5等是造成空气污染的有害气体
13.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大理石中加入稀盐酸,(白色)固体逐渐减少,固体表面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B.胆矾中加水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蓝色固体减少形成蓝色溶液,再产生蓝色沉淀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黄白色光,产生大量白烟
D.银白色的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14.
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待区分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白酒和白醋
闻气味
观察状态
B
空气和呼出气体
澄清的石灰水
燃着的木条
C
木炭粉和二氧化锰
观察颜色
点燃
D
硬水和软水
加热
加肥皂水,观察泡沫的多少
 
A.AB.BC.CD.D
15.
“Nature for water(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3.5%
B.生活污水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可以节约用水
C.海水淡化目前已成为人类应对淡水短缺的重要途径
D.水体污染,会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但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16.
下列改变我们生活的有关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叙述不能体现化学贡献的是( )
A.使用电力牵引的高铁
B.应用采用石墨烯技术的手机扫码支付
C.利用共享单车出行,减少大气污染优化能源结构
D.通过网络购物,享受便利生活
17.
下列图标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A.B.C.D.
1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滴管取用液体
B.用镊子向试管中送入固体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5.多选题(共1题)

19.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根据它的结
构和特点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A.Z处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B.X处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氧原子核外第二电子层上的电子数y的值是6
D.最后一列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

6.填空题(共4题)

20.
下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模拟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C中相关粒子的图形补充完整,使之正确;_______
(2)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B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3)此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此类反应是化合反应的微观解释是______________。
21.
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物质分类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下列物质按其所属的类别填在方框中相应的横线上(填字母或化学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水;b.铁; c.富氧空气; d.氦气; e.蜡烛充分燃烧的产物; f.氮气; g.氯化氢。

(2)上述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填字母),你分类的宏观依据是________。A处的物质分类是_________,B处物质组成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22.
根据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打开浓氨水的瓶塞,闻到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浓氨水有___________
(2)取烧杯A中少量无色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到_________
(3)继续进行如左图实验,观察到___________,A、B两烧杯中的物质没有接触却产生了与(2)中相同的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
23.
请用恰当的化学用语或意义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_____(填符号);
(2)此符号的微观意义是_____________。
(3)地壳中含量较多的三种元素的原子能直接构成的物质的符号是____________。
(4)海水中的钠、氯元素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氯离子的符号是__________,
(5)Na+表示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

7.实验题(共1题)

24.
参与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实验过程并回答下列问题:

(1)C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实验室用一种暗紫色的固体药品制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在实验室中,用此药品制取氧气,你所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实验室用你选择的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写出在用上述发生和收集装置制氧气的过程中,能防止仪器b炸裂的一条正确的操作是______
(2)进行氧气的性质实验如图B,集气瓶内预先留有少量水的作用是_____。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产生的不同的现象是_____。这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推断题:(1道)

    简答题:(2道)

    单选题:(14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