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安达市一中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6225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3/4

1.计算题(共1题)

1.
为了消除人体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食用盐必须是加碘食盐,简称碘盐。所谓碘盐就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KIO3),1000 g碘盐中约含20 mg碘。计算:
(1)碘酸钾中各元素的质量比m(K)∶m(I)∶m(O)=_____;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
(2)_____mg碘酸钾中含有20 mg碘。
(3)成人每天约需0.15 mg碘,假设这些碘是从碘盐中摄取的,若1000g中碘盐含碘20mg,成人每天需要食用碘盐___g。

2.单选题(共14题)

2.
下列有关化学概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B.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C.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
D.物理性质反映着物质的某些化学性质
3.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胆矾研碎B.干冰升华
C.品红扩散D.蜡烛燃烧
4.
如图中“”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方框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B.
C.D.
5.
最近科学家用钙原子轰击锫原子,合成117号元素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钙和锫都属于金属元素   B.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
C. 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17 D.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g
6.
青蒿素(C15H22O5)是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中共含有42个原子
B.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5:22:5
C.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
D.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7.
在加热条件下,向装有10gCuO的硬质玻璃管中通入H2一段时间,最终玻璃管中剩余固体8.4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CuO反应,H2是过量的
B.反应生成Cu的质量为8.4g
C.反应生成H2O的质量为1.6g
D.参加反应的CuO占原总质量的80%
8.
某工厂制取漂白液的化学原理为:Cl2+2NaOH═NaCl+NaClO+H2O,在该反应中,氯元素没有呈现出的化合价是()
A.+2B.+1C.0D.﹣1
9.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网络图说法正确的是(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  )
A.“C——CO2”的反应放出热量
B.“CO→CO2”的反应一定是CO的燃烧
C.“CO2→CaCO3”的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D.“CO2H2CO3”的反应可用酚酞试剂验证
10.
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中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 二氧化碳能用作灭火剂
B. 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
C. 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
D. 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炭燃烧后生成红色固体
B.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12.
下列对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B.保护水资源要禁止使用化肥、农药
C.电解水时正极端玻璃管中有氢气生成
D.任何物质都能溶于水
13.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B.降低酒精的着火点
C.隔绝空气D.降低温度至酒精的着火点以下
14.
第47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下列举措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减少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总量,并循环利用处理达标后的水
B.积极开发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C.平时生活中要“多步行少开车、多植树少滥伐、多节约少浪费、多保护少破坏”
D.就地焚烧植物秸秆和垃圾
15.
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氧气验满B.给液体加热
C.过滤D.读取液体体积

3.选择题(共1题)

16.

What's that _____ English?

4.填空题(共4题)

17.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基本类型。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
(2)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_____、_____。
18.
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1)2个氢氧根离子______;
(2)干冰_______;
(3)硅元素_______;
(4)两个五氧化二磷分子_______;
19.
化学实验中常常会出现意外情况,这是提升我们科学素养的良好机会,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呈红色。原因是_____。
(2)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破裂。相应的改进措施是_____。
(3)连接仪器装置时,发现玻璃管不易插入带孔的橡皮塞中。相应的改进措施是_____。
20.
下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简图,请回答:
(1)如图中,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如图中,转化1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之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Y可以用C6H12O6表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上述反应中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_____。

5.实验题(共3题)

21.
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总结
结论
总结
实验一
取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反应速率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
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没有明显现象
_____
实验三
_______
________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1)请你帮小丽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在小丽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______;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是________。
22.
CO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可燃气体,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其具有还原性,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请回答以下有关问题:

(1)CO气体能使人中毒,其原因是______。
(2)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一段时间后,再加热,其原因是______。
(3)实验过程中,图中A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_____。
23.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下列装置制取和收集气体,分析并填空:

(1)仪器①的名称是
(2)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可选择   ,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可选择    (填相应装置的字母)。
(3)若用F装置收集氢气,则氢气应从    (填a或b)通入。
(4)实验室利用B装置制取O2的反应方程式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