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组成看:二氧化碳和氧气中都含有相同的______元素。
(2)从结构看:氧元素与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______。
(3)从性质看:氧气能支持燃烧是因为氧气具有______性。
(4)从变化规律看: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一氧化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______。
(1)从组成看:二氧化碳和氧气中都含有相同的______元素。
(2)从结构看:氧元素与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______。
(3)从性质看:氧气能支持燃烧是因为氧气具有______性。
(4)从变化规律看: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一氧化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______。
2.流程题- (共1题)
2.
氢能源是理想能源氢能源开发一直是前沿科学研究的课题之一。科学家研发出一种以铝镓合金(镓:Ga)和水为原料制取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氢气被称为“绿色能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
(2)反应①中镓的作用是______,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1)氢气被称为“绿色能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
(2)反应①中镓的作用是______,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科学探究题- (共2题)
3.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金属,高科技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也需要金属。
(1)地壳中含量居第一位的金属元素是______(填元素符号)。
(2)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多数属于合金,与组成合金的纯金属相比,合金的优点一般有______(填序号)
①强度更低;②硬度更高;③熔点低;④抗腐蚀性更好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发现金属R不在初中学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该小组为了了解R与常见金属铝、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作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铝的活动性比铜强,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Al>Cu>R;
猜想二______
猜想三:R>Al>Cu
(查阅资料)R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在R的盐溶液中只有+2价,R的盐溶液呈蓝色,常温下铝的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硫酸铝、氧化铝、硝酸铝的溶液均为无色。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哪一种猜想成立,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针对猜想一、猜想二、猜想三设计实验方案并展开实验探究。
(交流反思)
究竟哪种猜想成立?三名同学经讨论交流发现丙同学在实验前没有打磨铝丝,这可能会导致实验结论错误。于是他们先打磨铝丝,再将其插入到丙同学做实验用过的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颜色______;进而确认猜想三不成立,猜想二成立。
(4)为了测定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称取样品20g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g稀硫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69.8g。请计算:样品中锌的质量。______
(1)地壳中含量居第一位的金属元素是______(填元素符号)。
(2)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多数属于合金,与组成合金的纯金属相比,合金的优点一般有______(填序号)
①强度更低;②硬度更高;③熔点低;④抗腐蚀性更好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发现金属R不在初中学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该小组为了了解R与常见金属铝、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作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铝的活动性比铜强,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Al>Cu>R;
猜想二______
猜想三:R>Al>Cu
(查阅资料)R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在R的盐溶液中只有+2价,R的盐溶液呈蓝色,常温下铝的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硫酸铝、氧化铝、硝酸铝的溶液均为无色。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哪一种猜想成立,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针对猜想一、猜想二、猜想三设计实验方案并展开实验探究。
猜想 | 主要操作 | 主要现象 | 实验结论 |
猜想一 | 打磨R丝,并将其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 R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的物质 | 猜想一______ (填“成立”或“不成立”) |
猜想二 | 打磨粗细相同的R丝、铝丝、铜丝,分别将它们插入到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中 | ①R丝表面产生气泡缓慢,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 ②铝丝表面产生气泡较快 ③铜丝表面没有气泡产生 | 猜想二成立。 R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猜想三 | ______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三成立 |
(交流反思)
究竟哪种猜想成立?三名同学经讨论交流发现丙同学在实验前没有打磨铝丝,这可能会导致实验结论错误。于是他们先打磨铝丝,再将其插入到丙同学做实验用过的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颜色______;进而确认猜想三不成立,猜想二成立。
(4)为了测定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称取样品20g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g稀硫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69.8g。请计算:样品中锌的质量。______
4.
学完二氧化碳的性质之后,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的实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的?
(提出假设)(1)是水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2)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3)是碳酸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设计实验)
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根据他们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提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1)写出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①实验过程中,试管内紫色石蕊试纸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
②集气瓶中胶头滴管中的蒸馏水,在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前滴至紫色石蕊试纸上,未见试纸发生颜色变化,当有二氧化碳通过时发现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此现象说明:______。
③在烧杯中出现的现象是什么?______
(得出练论)假设(3)成立。
(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的?
(提出假设)(1)是水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2)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3)是碳酸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设计实验)
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根据他们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提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1)写出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①实验过程中,试管内紫色石蕊试纸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
②集气瓶中胶头滴管中的蒸馏水,在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前滴至紫色石蕊试纸上,未见试纸发生颜色变化,当有二氧化碳通过时发现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此现象说明:______。
③在烧杯中出现的现象是什么?______
(得出练论)假设(3)成立。
4.推断题- (共1题)
5.
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关于铁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表示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其中B是密度最小的气体,C为红色固体单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2)B物质的一种用途是______.
(3)写出反应③的方程式______.

(1)A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2)B物质的一种用途是______.
(3)写出反应③的方程式______.
5.单选题- (共14题)
7.
物质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e和d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c是一氧化碳 B. 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 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D. 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保持不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c是一氧化碳 B. 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 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D. 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保持不变
8.
支草中含有的黄酮素(C15H10O2)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关于黄酮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一种化合物 |
B.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C.由27个原子构成 |
D.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5:10:2 |
11.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今年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一届“中国水周”,珍惜水资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热蒸发时水分子的体积逐渐变大由液态变为气态 |
B.降温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水的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 |
C.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D.用于区别硬水和软水的物质是明矾 |
13.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
B.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
D.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红色火焰 |
16.
下列有关碳单质的用途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不相符的是( )
A.焦炭用于炼铁是因为焦炭具有还原性 |
B.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是因为金刚石硬度比玻璃高 |
C.用炭黑墨汁书写的字经久不变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
D.制糖工业用活性炭脱色制白糖是因为活性炭与有色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 |
18.
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
B.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
C.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
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
6.填空题- (共3题)
22.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让“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1)“山更绿”离不开绿色植物。
①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空气中的水和______,可有效减缓温室效应。
②酸雨不利于植物生长。煤燃烧产生的______进入大气层可形成“硫酸型”酸雨。
(2)“水更清”就得保护好水资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工业废水需经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
b.为保护好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c.天然水只要通过处理后变清即可饮用
d.为了改善水质,可向其中加入大量的净水剂和消毒剂
(3)“空气更清新”需要监测、防止大气污染。目前未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的有______(填序号)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可吸入颗粒物 d.稀有气体
(1)“山更绿”离不开绿色植物。
①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空气中的水和______,可有效减缓温室效应。
②酸雨不利于植物生长。煤燃烧产生的______进入大气层可形成“硫酸型”酸雨。
(2)“水更清”就得保护好水资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工业废水需经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
b.为保护好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c.天然水只要通过处理后变清即可饮用
d.为了改善水质,可向其中加入大量的净水剂和消毒剂
(3)“空气更清新”需要监测、防止大气污染。目前未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的有______(填序号)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可吸入颗粒物 d.稀有气体
7.实验题- (共3题)
23.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原理,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应______(填“先加热再通CO”或“先通CO再加热”),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现象为______。

(1)实验开始时,应______(填“先加热再通CO”或“先通CO再加热”),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现象为______。
24.
某化学小组对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进行了探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据此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三天后,观察到序号为______的试管中的铁钉明显生锈,铁钉未生锈的是______。
(2)对照实验①和③,可知铁锈蚀的条件是什么______?

(1)三天后,观察到序号为______的试管中的铁钉明显生锈,铁钉未生锈的是______。
(2)对照实验①和③,可知铁锈蚀的条件是什么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流程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14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