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2题)
1.
教材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利用了铜的______性,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探究完燃烧条件后老师补做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向包有过氧化钠(Na20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实验能得出的燃烧条件是______。
实验二:将点燃的镁条伸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铁条继续剧烈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氧化物和一种黑色固体。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实验反思: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①燃烧都要放热 ②使用水和二氧化碳灭火应有所选择 ③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1)实验利用了铜的______性,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探究完燃烧条件后老师补做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向包有过氧化钠(Na20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实验能得出的燃烧条件是______。
实验二:将点燃的镁条伸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铁条继续剧烈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氧化物和一种黑色固体。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实验反思: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①燃烧都要放热 ②使用水和二氧化碳灭火应有所选择 ③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2.
现有铜与另一种金属R(可能是银、镁、铁中的一种)的混合粉末。老师让同学们设计实验确定R成分。经讨论同学们设计了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实验:
(1)选用药品:稀硫酸和铝丝:
(2)进行实验:
①取少量的金属粉末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R不可能是______;
②待不再产生气泡时,再进行______(填写一种实验操作方法),得到溶液和铜;
③然后往溶液中插入铝丝,没有明显现象;
(3)实验结论:R是镁。
(4)老师评价:原理和选用药品都正确但实验结论错误。
(5)实验反思:插入铝丝前未打磨。要打磨光亮的原因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6)同学们将打磨光亮的铝丝插入溶液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①R是______;
②写出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1)选用药品:稀硫酸和铝丝:
(2)进行实验:
①取少量的金属粉末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R不可能是______;
②待不再产生气泡时,再进行______(填写一种实验操作方法),得到溶液和铜;
③然后往溶液中插入铝丝,没有明显现象;
(3)实验结论:R是镁。
(4)老师评价:原理和选用药品都正确但实验结论错误。
(5)实验反思:插入铝丝前未打磨。要打磨光亮的原因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6)同学们将打磨光亮的铝丝插入溶液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①R是______;
②写出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计算题- (共1题)
3.
在学生完成“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后,老师发现部分小组制取氧气后的试管内还有暗紫色固体。老师称得实验小组剩余固体的质量为9.36g,经溶解、过滤、洗涤、烘干后所得黑色固体的质量为1.74g。
(1)黑色固体是______(填化学式):
(2)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
(3)求该实验小组高锰酸钾的分解率______。
(1)黑色固体是______(填化学式):
(2)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
(3)求该实验小组高锰酸钾的分解率______。
3.流程题- (共1题)
4.
某氮肥厂用煤、空气和水为原料合成氨,其工艺流程如图:

(1)煤气发生炉中发生了两个化学变化。
①C+O2
CO2,主要作用是______(填序号)。
②C+H2O
H2+CO。其中H2O发生了______(选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2)可用生产的氨气做燃料解决能源问题: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1)煤气发生炉中发生了两个化学变化。
①C+O2

A.提供二氧化碳 | B.提供氧气 | C.提供一氧化碳 | D.提供热量 |

(2)可用生产的氨气做燃料解决能源问题: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单选题- (共14题)
8.
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也可以充分燃烧,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
aCO2+2X+6H2O,X是氧化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4 | B.X中含有2个氧原子 |
C.X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 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 |
9.
“中兴事件”后大力研发“中国芯”成为举国共识。芯片是智能电器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的单质硅(Si)为材料制成的。硅及其氧化物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Si+O2
SiO2;
②SiO2+Na2CO3
Na2SiO3+CO2
③SiO2+2C
Si+2CO;
④Si+2NaOH+H2O
Na2SiO3+2H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Si+O2

②SiO2+Na2CO3

③SiO2+2C

④Si+2NaOH+H2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③属于置换反应 |
B.上述反应共生成了三种可燃性气体 |
C.Na2SiO3中的Si为+4价 |
D.Si和Si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10.
“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分类正确的是
A.纯净物:磁铁矿、干冰、酒精 |
B.软化硬水的方法;煮沸、蒸馏、向水中加活性炭 |
C.新能源:风能、核能、太阳能 |
D.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电子 |
11.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
B.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
C.原子的最外层好数相同其化学性质相似,所以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定不是化合物 |
13.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A.![]() |
B.![]() |
C.![]() |
D.![]() |
14.
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灾害。以下做法合理的是
A.将直排式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浴室内 |
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先做灯火实验 |
C.打开排气扇迅速排出泄漏在室内的天然气 |
D.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
15.
化学物质通常都有其“功”与“过”,以下对化学物质的评价不符合事实的是
A.二氧化碳能制作碳酸饮料,但会造成酸雨 |
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会污染土壤 |
C.氢气可作气体燃料,但不纯可能引起爆炸 |
D.铁生锈会造成钢材损失,但也可用于食品防腐 |
16.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结构不同 |
B.古代字画能保存很久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
C.—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能供呼吸是因为它们都有毒 |
D.含有碳元素具具有可燃性 |
18.
下列做法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的是( )
A.将垃圾集中焚烧,以防治雾霾 |
B.废旧电池深埋土壤中,避免重金属污染 |
C.火力发电厂加高烟囱,减小废气污染 |
D.城市加速地铁、轻轨等快速公共交通建设 |
5.多选题- (共1题)
19.
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铁、紫铜、氧化镁都属于金属材料 |
B.合金是由金属和非金属组成的混合物 |
C.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存效途径 |
D.用黄铜与铜相互刻画后,留下明显印痕的是铜 |
6.填空题- (共2题)
20.
下图表示发生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

(1)反应前容器中有______种单质分子;
(2)用图中符号画出“?”处应补充的微观粒子______;
(3)由“
”构成的物质______(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4)参加反应的“
”、“
”的个数比为______。

(1)反应前容器中有______种单质分子;
(2)用图中符号画出“?”处应补充的微观粒子______;
(3)由“

(4)参加反应的“


7.实验题- (共2题)
22.
实验室里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以及下列仪器和装置:

(1)若补充一种仪器______(填仪器名称)。再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可以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①比较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最好用______法收集氧气;
②测定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粉末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如下图,采用俯视读数,则测得的实验结果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因为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较快,要顺利制取较多二氧化碳,你选择的仪器是BDG和______。

(1)若补充一种仪器______(填仪器名称)。再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可以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①比较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最好用______法收集氧气;
②测定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粉末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如下图,采用俯视读数,则测得的实验结果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因为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较快,要顺利制取较多二氧化碳,你选择的仪器是BDG和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2道)
计算题:(1道)
流程题:(1道)
单选题:(14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