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化学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很多成语和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玉不琢不成器”发生的是_____变化。
(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
(3)成语“釜底抽薪”中涉及到的灭火原理是:___。
(1)“玉不琢不成器”发生的是_____变化。
(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
(3)成语“釜底抽薪”中涉及到的灭火原理是:___。
2.科学探究题- (共2题)
2.
某同学用如下装置,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实验(图中夹持仪器已略去)。

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加入药品,并已设法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碳。
(交流与讨论)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______。

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加入药品,并已设法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分析 |
Ⅰ:缓缓通入CO2,点燃A处酒精喷灯,一段时间。 | 木炭粉减少,D中有气泡、石灰水变浑浊且石灰水沿右侧导气管进入E 。 | 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
Ⅱ:点燃B处酒精喷灯,一段时间。 | B处玻璃管内观察到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
Ⅲ:停止通入二氧化碳,熄灭A、B两处火焰。 | 装置C中现象是_____。 | |
(交流与讨论)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______。
3.
某校兴趣小组对实验室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p=1.977g/L
②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设计实验)
方案一:气体分析法
(1)如下图所示,把X g氢氧化钠样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通过测定二氧化碳的体积或质量计算出碳酸钠质量,从而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或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检查图1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

(2)甲同学用图1装置测量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将二氧化碳的体积换算质量,进行计算。乙同学认为注射器中收集的气体体积会比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的准确值偏大,原因是______。
(3)乙同学提出用图2装置代替图1中的收集装置,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丙同学认为所测得CO2的体积会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准确值偏小,原因是____,为了防止因此产生的误差,你改进的方法是______。
(4)丙同学用图3装置测量生成CO2的质量。先记录反应前电子秤的示数,将足量的稀硫酸慢慢全部加入到大烧杯中,反应停止后,称量小烧杯和大烧杯及其内部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丁同学认为所测结果与准确值比会偏大,原因是______。
方案二:沉淀分析法

(1)“操作I”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_______。
(2)如果沉淀A没有经过洗涤,就直接烘干称量,则导致测得的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查阅资料)
①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p=1.977g/L
②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设计实验)
方案一:气体分析法
(1)如下图所示,把X g氢氧化钠样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通过测定二氧化碳的体积或质量计算出碳酸钠质量,从而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或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检查图1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

(2)甲同学用图1装置测量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将二氧化碳的体积换算质量,进行计算。乙同学认为注射器中收集的气体体积会比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的准确值偏大,原因是______。
(3)乙同学提出用图2装置代替图1中的收集装置,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丙同学认为所测得CO2的体积会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准确值偏小,原因是____,为了防止因此产生的误差,你改进的方法是______。
(4)丙同学用图3装置测量生成CO2的质量。先记录反应前电子秤的示数,将足量的稀硫酸慢慢全部加入到大烧杯中,反应停止后,称量小烧杯和大烧杯及其内部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丁同学认为所测结果与准确值比会偏大,原因是______。
方案二:沉淀分析法

(1)“操作I”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_______。
(2)如果沉淀A没有经过洗涤,就直接烘干称量,则导致测得的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计算题- (共1题)
4.
某小组欲用质量分数为7.3%的盐酸测一瓶标签破损的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

实验如下:取40g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然后把60g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慢慢滴入到烧杯中,同时用电子pH计不断读取反应时的pH,得出如图所示的关系。求;
(1)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
(2)配制100g上述稀盐酸,需要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多少克_______?

实验如下:取40g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然后把60g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慢慢滴入到烧杯中,同时用电子pH计不断读取反应时的pH,得出如图所示的关系。求;
(1)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
(2)配制100g上述稀盐酸,需要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多少克_______?
4.推断题- (共1题)
5.
A~F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由H、C、O、Cl、Na、Ca中的某些元素组成。
(1)A为氧化物,可用于制备改良酸性土壤的碱,写出用A制备这种碱的化学方程式____。
(2)B、C均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C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B,B的化学式为____。
(3)D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取D溶液进行实验,操作及部分现象如下图所示。D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最后所得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写化学式)。
(1)A为氧化物,可用于制备改良酸性土壤的碱,写出用A制备这种碱的化学方程式____。
(2)B、C均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C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B,B的化学式为____。
(3)D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取D溶液进行实验,操作及部分现象如下图所示。D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最后所得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写化学式)。

5.单选题- (共10题)
7.
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下面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不变的微粒是碳、氢和氮原子 | B.生成物Z和W的质量比为7:4 |
C.该化学反应为置换反应 | D.W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
B.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
C.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金属大,熔点比组成金属高 |
D.误服重金属盐时,可以先喝牛奶等富含蛋白质的物质,以缓解毒性 |
10.
某同学将一小包铜粉和锌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蓝色滤液。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 | B.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 D.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
11.
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A B. B C. C D. D
![]() | ![]() | ![]() | ![]() |
A.向等质量的Mg和MgO中分别加入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 B. 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 C.等质量的铁和镁与过量且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 D.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
A. A B. B C. C D. D
12.
下列四个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除去NaOH溶液的碳酸钠 | 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
B | 除去N2中少量的O2 | 通过灼热的铜网 |
C | 鉴别硬水和软水 | 加肥皂水搅拌 |
D | 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
A.A | B.B | C.C | D.D |
6.填空题- (共3题)
17.
经过淮安的京沪高铁正在紧张的建设中,今后淮安人的出行将更加便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动车的车身用到很多铝合金,如图是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数字13右边的小方框中应该填写的是__。
(2)修建铁路需要大量钢铁,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工业上通常用稀盐酸除铁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3)高铁列车上提供的食物有矿泉水、饼干、糖果、牛奶、面包、鸡蛋等,其中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是_____,饼干中常加入碳酸钙,其作用是___。

(1)动车的车身用到很多铝合金,如图是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数字13右边的小方框中应该填写的是__。
(2)修建铁路需要大量钢铁,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工业上通常用稀盐酸除铁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3)高铁列车上提供的食物有矿泉水、饼干、糖果、牛奶、面包、鸡蛋等,其中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是_____,饼干中常加入碳酸钙,其作用是___。
18.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请回答:

(1)如果甲中含有少量丙,要提纯甲,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
(2)t3℃时,将三种物质各x g分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有一种能形成饱和溶液,则x的取值范围是__。
(3)t3℃时,将30g丙放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在不改变溶剂量的情况下,将其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
(4)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___(填序号)。

(1)如果甲中含有少量丙,要提纯甲,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
(2)t3℃时,将三种物质各x g分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有一种能形成饱和溶液,则x的取值范围是__。
(3)t3℃时,将30g丙放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在不改变溶剂量的情况下,将其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
(4)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___(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 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 |
C.溶液质量:甲>乙 | 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 E.所含溶质质量:甲<乙 |
7.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计算题:(1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10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