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1.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永乐大典》是我国明代编纂的一部大型古典文献工具书, 。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8000余种,比清代的《四库全书》还多4000余种,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极有价值。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抄录工整,书法流畅挺拔;书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器物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黄绢包裹,典雅庄重。所以,它 。
①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②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③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永乐大典》是我国明代编纂的一部大型古典文献工具书, 。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8000余种,比清代的《四库全书》还多4000余种,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极有价值。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抄录工整,书法流畅挺拔;书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器物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黄绢包裹,典雅庄重。所以,它 。
①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②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③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A.①②③ | B.①③② | C.③①② | D.③②① |
2.
对下面文学常识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从《济南的冬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舍对济南山水的热爱之情,感受到一个大作家的温润情怀。 |
B.“情真是散文的灵魂。”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文中与母亲有关的每一个细节,又都浸润着深厚的情感。 |
C.“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的一部书,是道家经典著作,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
D.“中国是一个诗的民族。”唐代诗人王湾在《 次北固山下》中表达了浓浓的的思乡之情。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担忧。 |
2.诗歌鉴赏- (共1题)
3.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小题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的大海、山岛、草木的特点。
【小题2】画线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小题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的大海、山岛、草木的特点。
【小题2】画线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文言文阅读- (共2题)
4.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⑤母,请设馔⑥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⑦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 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白:告诉。⑥馔(zhuàn):饭食。⑦升堂:登上大厅。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 (2)乃共期日(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小题3】请从下面三则《论语》中选择一句来表达你对两篇文章主题的理解,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③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选择 _____句。我获得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⑤母,请设馔⑥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⑦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 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白:告诉。⑥馔(zhuàn):饭食。⑦升堂:登上大厅。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 (2)乃共期日(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小题3】请从下面三则《论语》中选择一句来表达你对两篇文章主题的理解,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③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选择 _____句。我获得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小题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小题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中“漂亮”一词的理解。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小题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事件 | 偶遇老太太 | 画像被发现 | ③ | 得知其年龄 |
“我”的心理 | ① | ② | 惊叹 | ④ |
【小题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中“漂亮”一词的理解。
4.名著阅读- (共1题)
5.作文- (共1题)
7.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环境的熏陶、活动的参与、书香的陪伴、朋友的鼓励、家长的教导……促使我们悄悄地成长。同学们已经升入中学两个月了,在这段日子里,你们也在成长,请结合初中生活的片段,以“美好时光”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二:笔是写字画图的工具,与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如果笔能通晓人们的心意,那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以“善解人意的笔”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题目书写在答题纸上。
不少于600字。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题目一:
环境的熏陶、活动的参与、书香的陪伴、朋友的鼓励、家长的教导……促使我们悄悄地成长。同学们已经升入中学两个月了,在这段日子里,你们也在成长,请结合初中生活的片段,以“美好时光”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二:笔是写字画图的工具,与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如果笔能通晓人们的心意,那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以“善解人意的笔”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题目书写在答题纸上。
不少于600字。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6.- (共1题)
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A. 化妆 骄红 贮蓄(zhù )粗犷(kuàng) B.化装 娇红 贮蓄(chǔ) 粗犷(kuàng)
C. 化装 娇红 贮蓄(chǔ )粗犷(guǎng) D.化妆 娇红 贮蓄(zhù) 粗犷(guǎng)
(2)对文中“长”和“出”的笔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长”的第一笔是横,“出”的第三笔是竖折。
B.“长”的第一笔是撇,“出”的第三笔是竖。
C.“长”的第一笔是撇,“出”的第三笔是竖折。
D.“长”的第一笔是横,“出”的第三笔是竖。
(3)文中 的“秋高气爽”是出自古典诗文的成语,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的来源十分丰富,请找出下面成语都出自《论语》的一项是(_______)
A. 杞人忧天 不可救药 B. 一鸣惊人 三省吾身
C.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D. 择善而从 完璧归赵
(4)对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第①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作者把秋天比喻成“一篇优美绚丽的神话”,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秋天富于想象,更富于色彩的特点。
B.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大自然秋天山色的色彩缤纷。
C.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山上的树木果实都红的闪亮,耀眼夺目。
D.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了蓝天洁净如镜,杨树满树金黄的金秋美景。
① 如果春天是珠圆玉润的小诗,夏日是管弦嘈切的歌剧,那秋天则是一篇优美绚丽的神话,富于想象,更富于色彩。
② 正值金秋,这山,原该是披着一件绿裳吧,而这时,却铺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成堆成簇;齐齐的庄禾,如烟如织;蔚蔚的森林,多姿多彩。真是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③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山上的树木果实把终年贮蓄的红色全拿了出来。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像珍珠玛瑙似地闪着红光。最好看的是荞麦,仿佛化了zhuāng( ),从根到梢一色jiāo( )红,齐刷刷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
④点缀着红色世界的还有还有黄和绿。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把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暄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酽酽的秋色。
⑤金风吹起,秋高气爽,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粗犷的世界。
(1)给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根据拼音写出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 化妆 骄红 贮蓄(zhù )粗犷(kuàng) B.化装 娇红 贮蓄(chǔ) 粗犷(kuàng)
C. 化装 娇红 贮蓄(chǔ )粗犷(guǎng) D.化妆 娇红 贮蓄(zhù) 粗犷(guǎng)
(2)对文中“长”和“出”的笔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长”的第一笔是横,“出”的第三笔是竖折。
B.“长”的第一笔是撇,“出”的第三笔是竖。
C.“长”的第一笔是撇,“出”的第三笔是竖折。
D.“长”的第一笔是横,“出”的第三笔是竖。
(3)文中 的“秋高气爽”是出自古典诗文的成语,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的来源十分丰富,请找出下面成语都出自《论语》的一项是(_______)
A. 杞人忧天 不可救药 B. 一鸣惊人 三省吾身
C.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D. 择善而从 完璧归赵
(4)对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第①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作者把秋天比喻成“一篇优美绚丽的神话”,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秋天富于想象,更富于色彩的特点。
B.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大自然秋天山色的色彩缤纷。
C.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山上的树木果实都红的闪亮,耀眼夺目。
D.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了蓝天洁净如镜,杨树满树金黄的金秋美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作文:(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