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1题)
1.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一个充满O2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容器中的碳粉已完全消失。该小组成员对容器中反应后的气体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CO2+2NaOH═Na2CO3+H2O;
②浓硫酸能吸收气体中的水分。
(知识回顾)碳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的产物是不同的,写出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提出猜想)
(1)小红对容器中气体的成分提出如下四种猜想,你认为猜想不合理的有_____(填字母)。
A C和CO B 只有CO C CO和O2的混合气体 D 只有CO2
(2)小明猜想容器中的气体可能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小强猜想可能是CO2和O2的混合气体。小明和小强均开展了以下实验探究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1)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
(2)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装置D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实验探究2)小强把小明实验中的氧化铜换成了铜丝网,并去掉E装置验证其猜想。若小强的猜想成立,则装置D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反思交流)有同学认为,小强应先通入容器中气体一段时间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修改的原因是_____。
(拓展延伸)若反应前容器中碳粉的质量为6g且小明的猜想成立,则容器中氧气质量的取值范围是_____。
(查阅资料)①CO2+2NaOH═Na2CO3+H2O;
②浓硫酸能吸收气体中的水分。
(知识回顾)碳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的产物是不同的,写出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提出猜想)
(1)小红对容器中气体的成分提出如下四种猜想,你认为猜想不合理的有_____(填字母)。
A C和CO B 只有CO C CO和O2的混合气体 D 只有CO2
(2)小明猜想容器中的气体可能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小强猜想可能是CO2和O2的混合气体。小明和小强均开展了以下实验探究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1)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
(2)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装置D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实验探究2)小强把小明实验中的氧化铜换成了铜丝网,并去掉E装置验证其猜想。若小强的猜想成立,则装置D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反思交流)有同学认为,小强应先通入容器中气体一段时间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修改的原因是_____。
(拓展延伸)若反应前容器中碳粉的质量为6g且小明的猜想成立,则容器中氧气质量的取值范围是_____。
2.简答题- (共2题)
2.
如图三幅示意图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但生成物中都有氯化钠.

(1)图1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1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_____(填字母序号)有密切的关系.
A 电子层数B 最外层电子数C 质子数
(2)图2描述了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图中 A、B 处应填入的离子符号依次为_____、_____.
(3)图3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图1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1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_____(填字母序号)有密切的关系.
A 电子层数B 最外层电子数C 质子数
(2)图2描述了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图中 A、B 处应填入的离子符号依次为_____、_____.
(3)图3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
用100克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前测得MnO2占混合物总质量的25%,反应一段时间后,又测得MnO2占30%。求:此时分解的KClO3的质量是多少?制得的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3.推断题- (共1题)
4.
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且分别是由H、O、S、Na、Ca、Cu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其中B、E是氧化物,E中两种元素质量之比为2:3;C、F、H为相同类别的化合物,F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热"G的溶液呈蓝色。图中的“一”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一”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相应物质的化学式G________;H________
(2)写出E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写出由C—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写出相应物质的化学式G________;H________
(2)写出E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写出由C—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 (共11题)
5.
工业上用甲和乙反应制备燃料丙.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甲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 |
B.反应中甲、乙、丙的分子个数比为2:1:1 |
C.丙中质量分数最大的是碳元素 |
D.甲、乙、丙都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
6.
将15克A物质、24克B物质、8克C物质混合加热,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得知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含有8克A,30克C,还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为28、32、44、18,则它们之间所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
A.A+B=C+D | B.A+2B=2C+D |
C.A+3B=C+2D D. A+3B=2C+2D |
8.
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质量(g) | 7.4 | 4.2 | 3.2 | 0.8 |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 2.6 | 7.6 | 0.8 |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
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g |
C.c物质中所含元素的种类,一定包括a、b中的元素种类 |
D.a和b是反应物,d一定是催化剂 |
9.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 | B.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 D.乙、丙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 |
11.
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因发现对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成功的我国药学家屠呦呦.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它在湿、热条件下易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制法上看:提取青蒿素不宜在高温下进行 |
B.从用途上看:青蒿素的发现能够减少疾病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
C.从变化上看:青蒿素完全燃烧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
D.从构成上看:青蒿素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
12.
大蒜的有效成分大蒜素具有消毒杀菌作用。大蒜素的化学式为C6H10S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蒜素属于氧化物 |
B.大蒜素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 |
C.大蒜素中碳元素、氢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36:5:48 |
D.大蒜素由6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和3个硫原子构成 |
13.
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A.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纯度再点燃,以免发生爆炸 |
B.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
C.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插入水中,后用双手紧握试管外壁 |
14.
将含泥沙的粗盐提纯,并用制得的精盐配制80g10%的食盐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过滤操作时,搅拌漏斗中的液体,可以加快过滤的速度 |
B.配制时需用的主要仪器有: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
C.配制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转移装瓶、贴标签 |
D.蒸发滤液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体溅出 |
15.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判断正确的是( )
A.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C.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
D.碱溶液定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
5.填空题- (共1题)
6.实验题- (共2题)
17.
依据下图所示实验,按要求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a中的气体,观察到木条着火,则该气体是_____.
(2)装置B可制取氧气,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当气体收集满后,从水槽中取出集气瓶的正确操作顺序是_____(填序号,下同).
①将导气管移出集气瓶口 ②将集气瓶和玻璃片一起移出水面
③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 ④将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3)小华同学用浓盐酸与大理石在C装置中反应,制取CO2并检验其有关性质,观察到烧杯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_____.
①产生的CO2直接使石蕊变红
②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③产生的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使石蕊试液变红.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a中的气体,观察到木条着火,则该气体是_____.
(2)装置B可制取氧气,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当气体收集满后,从水槽中取出集气瓶的正确操作顺序是_____(填序号,下同).
①将导气管移出集气瓶口 ②将集气瓶和玻璃片一起移出水面
③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 ④将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3)小华同学用浓盐酸与大理石在C装置中反应,制取CO2并检验其有关性质,观察到烧杯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_____.
①产生的CO2直接使石蕊变红
②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③产生的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使石蕊试液变红.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简答题:(2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11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