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为测定某工厂废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分别取废液20g,向其中加入不同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假设废液中其它成份均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数据见表。请计算:
(1)当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g。
(2)该废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
| 氢氧化钠 溶液质量/g | 硫酸铜溶液质量/g | 生成沉淀 质量/g |
第一组 | 20 | 50 | 4.9 |
第二组 | 20 | 100 | 9.8 |
第三组 | 20 | 150 | 9.8 |
(1)当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g。
(2)该废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
2.推断题- (共1题)
2.
A~H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D、E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H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H的化学式为_____。
(2)反应④的反应类型可能是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写一个即可)。
(4)反应③的一种用途为_____。

(1)H的化学式为_____。
(2)反应④的反应类型可能是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写一个即可)。
(4)反应③的一种用途为_____。
3.简答题- (共1题)
3.
如图所示柱形容器中袋有深度为10cm的CuSO4溶液现将一小铝块放入CuSO4溶液中则反应前容器底面受到的液体压强为_____Pa,铝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反应后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_____(“变大”、变小”或“不变”)。(已知CuSO4溶液的密度ρ=1.2×103kg/m3,g=10N/kg)

4.科学探究题- (共1题)
4.
某化学小组为验证稀硫酸的性质,并探究反应后废液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I:验证稀硫酸的某些性质
(1)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其中试管_____(选填序号)中无明显现象,小组同学讨论认为该试管中的两种物质间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他们的理由是_____。
(2)为验证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反应,小明和小红分别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先加稀硫酸,再向混合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结果小明观察到溶液为红色。小红观察到溶液为无色,于是二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小组同学在不改变所用试剂的情况下。对他们的实验方案进行了修改,从而确保实验一定能得出“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他们的实验方案是(只写操作过程):_____。
Ⅱ:探究反应后废液的成分
将如图所示实验后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均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混合后静置,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用pH计测得无色溶液的pH=8.6。
(提出问题)无色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Na2CO3和NaCl;猜想二:H2SO4和Na2SO4;
猜想三:NaCl和Na2SO4;猜想四:Na2CO3、NaC1和Na2SO4
小组讨论认为猜想二不合理,理由是_____。
(进行实验)
小组同学认为“猜想四成立”这一结论是不可靠的,理由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小组同学在不改变所用试剂的情况下,对实验方案进行了修改,并重新进行了实验,仍然得出“猜想四成立”的结论。他们修改后的实验方案是_____。

I:验证稀硫酸的某些性质
(1)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其中试管_____(选填序号)中无明显现象,小组同学讨论认为该试管中的两种物质间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他们的理由是_____。
(2)为验证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反应,小明和小红分别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先加稀硫酸,再向混合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结果小明观察到溶液为红色。小红观察到溶液为无色,于是二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小组同学在不改变所用试剂的情况下。对他们的实验方案进行了修改,从而确保实验一定能得出“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他们的实验方案是(只写操作过程):_____。
Ⅱ:探究反应后废液的成分
将如图所示实验后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均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混合后静置,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用pH计测得无色溶液的pH=8.6。
(提出问题)无色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Na2CO3和NaCl;猜想二:H2SO4和Na2SO4;
猜想三:NaCl和Na2SO4;猜想四:Na2CO3、NaC1和Na2SO4
小组讨论认为猜想二不合理,理由是_____。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 取少量无色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 | _____ | 猜想三不成立 |
② | 向步骤①后的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猜想四成立 |
小组同学认为“猜想四成立”这一结论是不可靠的,理由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小组同学在不改变所用试剂的情况下,对实验方案进行了修改,并重新进行了实验,仍然得出“猜想四成立”的结论。他们修改后的实验方案是_____。
5.单选题- (共13题)
6.
下列对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一束鲜花可以使满屋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
B.用手轻捏海绵会使其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
C.水壶中的水沸腾后壶盖被冲开,是因为水分子数目增多 |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是因为氮原子的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
7.
借助“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物质构成的奥秘。下列对如图所示模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钢是比生铁含碳量更高的合金 |
B.喝汽水后打嗝,是因为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
C.化石燃料是优质的能量来源,不能作为化工资源 |
D.铝因不易与氧气反应而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 |
9.
下列利用理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 |
B.用甲醛溶液浸泡食品保鲜 |
C.用刻度尺测量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到镜面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
D.用试电笔辨别插座中的火线与零线 |
10.
如表中数据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图所示是用其中一种物质所做的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
溶解度/g | KNO3 | 20.9 | 31.6 | 45.8 | 63.9 |
NaCl | 35.8 | 36.0 | 36.3 | 36.6 |
A.实验中加入的物质R是氯化钠 |
B.③中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
C.④中t的取值范围在30~40之间 |
D.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比②中的大 |
14.
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等传入西方,同时将西方的宝石、菠菜等带回中国,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制作丝绸的蚕丝属于天然纤维 |
B.食用菠菜可以为人体补充维生素 |
C.宝石所含的氧化铝(Al2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
D.茶叶中含有的多酚(C17H29N3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17.
下列关于量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以在量筒中配制溶液 |
B.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导致所取水的体积偏小 |
C.量取12 mL水时最好选用量程为100 mL的量筒 |
D.将胶头滴管伸入量筒内准确滴加液体至刻度 |
6.填空题- (共2题)
18.
如图所示,用力压下活塞,管内的硝化棉会燃烧。

(1)硝化棉的分子式可表示为C12H16NO18,它由_____种元素组成。
(2)压下活塞,可以使机械能转化为_____能。
(3)能说明硝化棉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_____。

(1)硝化棉的分子式可表示为C12H16NO18,它由_____种元素组成。
(2)压下活塞,可以使机械能转化为_____能。
(3)能说明硝化棉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_____。
19.
理化知识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及发展息息相关。
(1)防毒面具里滤毒罐中的活性炭具有_____作用。
(2)用洗涤剂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利用了洗涤剂的_____作用。
(3)可利用氦气代替氢气充灌气球,其优点是_____。
(4)农业上可用_____(选填序号)改良酸性土壤。
A 氢氧化钠 B 熟石灰 C 氯化钙
(5)生活中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_____。
(1)防毒面具里滤毒罐中的活性炭具有_____作用。
(2)用洗涤剂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利用了洗涤剂的_____作用。
(3)可利用氦气代替氢气充灌气球,其优点是_____。
(4)农业上可用_____(选填序号)改良酸性土壤。
A 氢氧化钠 B 熟石灰 C 氯化钙
(5)生活中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_____。
7.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推断题:(1道)
简答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3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