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01中学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6006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22

1.科普阅读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甲醛(CH2O)是很重要的化工材料,通常为无色气体,有特殊的刺激气味,易溶于水。但室内空气中甲醛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表一列举了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
污染源
污染物
建筑材料
NH3、甲醛(CH2O)、苯(C6H6)、甲苯(C7H8)、石棉纤维等
家具
甲醛(CH2O)、甲苯(C7H8)等
办公用品
O3、电磁辐射等
烹饪
CO、NO2、SO2、PM10
室内微生物
结核杆菌、霉菌等
 
表一
国家标准规定:居室空气中甲醛浓度<0.08 mg/m3.有关装修材料甲醛释放量的研究中,相关人员监测了室内空气污染物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图一是同一居室在装修后0~3、5~8、9~12、12~18个月后,室内空气中甲醛、苯、氨含量的超标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如下: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尽可能去除室内甲醛,但传闻去除甲醛的方法有很多。
传闻1:用水、醋、红茶泡水来去除甲醛
事实上即使在房间内放一百盆水,其实吸附效果不会比一小包活性炭强多少。实验结果表明,空气中相对湿度增加10%,室内甲醛释放量会增加5%左右。
传闻2:用植物净化去除甲醛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入甲醛,但该方法的效果极为有限。以吸收甲醛效率较高的绿萝为例,每小时吸甲醛20ug(1ug=10-6g)。以一个100m2,房高3m,甲醛值为0.2mg/m3的新装修房间来讲,需要1800盆绿萝,几乎要把整个房子空间添满,才能将甲醛降为0.08 mg/m3
传闻3:用柚子、菠萝等水果吸附甲醛
在相同密封仓中,放柚子皮的实验仓甲醛含量是空白仓的十倍。因放柚子皮后,实验仓温度增大,甲醛释放量增加。柚子皮、菠萝等不但无法去除甲醛,还会使室内甲醛含量增加,只是水果的味道把甲醛的味道掩盖住了。
通过实验研究,相对有效的去除方法是通风法、吸附法和光触媒法。
通风法是通过室内空气的流通,降低室内甲醛浓度,优点是效果好,但缺点是时间长。吸附法,首选活性炭,不过活性炭吸附材料需要定期更换,以免吸附饱和后再散发出来。近几年,装修市场推出硅藻泥墙面,据研究表明也可以净化空气。硅藻泥的主要成分是硅藻土,是由水生浮游类生物沉积而成。电子显微镜显示,硅藻土粒子表面具有无数微小的孔穴,功能与活性炭相似。正是这种多孔的结构,使硅藻泥成为具有净化空气功能的内墙装饰材料。
“光触媒”是一种纳米级材料,具有极强净化空气功能。图二就是“光触媒”技术应用于去除甲醛、甲苯等有害物质的原理图。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表一的信息,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污染源是______。
(2)依据文中图一,分析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室内甲醛浓度与时间关系是______。
(3)与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的大小有关的因素包括______(填序号)。
A 室内温度 B 室内湿度 C 室内空气流通量
(4)请写出光触媒除甲醛法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甲醛的沸点比水低
B 室内闻不到刺激性气味,室内空气中一定不含甲醛
C 硅藻泥通过吸附污染物净化了空气
D 吸收、转化、降低室内污染物的浓度都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2.流程题(共2题)

2.
黄铁矿(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亚铁,FeS2)可用于工业制备硫酸(H2SO4),其所得矿渣中氧化铁(Fe2O3)含量较高,可用于高炉炼铁。其工业流程图如图所示:

其中高炉炼铁的另两种原料分别为焦炭和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其基本原理为:焦炭在高温下先转化为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再与氧化铁(Fe2O3)在高温下反应制得铁。石灰石的作用是将杂质转化成炉渣除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沸腾炉里的反应填写完整:4FeS2+11O2 2Fe2O3+______。
(2)黄铁矿粉碎的目的是______。
(3)将从接触室中排出来的SO2和空气重新送回接触室的目的是______。
(4)试写出炼铁高炉中一氧化碳炼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
氮的固定指的是通过自然或人工方法,将氮气转化为其它可利用的化合物的过程。一种“人工固氮”的新方法是在光照条件下,氮气在催化剂表面与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氨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1)依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
(2)氨是氮肥工业的重要原料。某化肥厂生产铵态氮肥(NH42SO4的工艺流程如下:

则加入的X 应为______(填字母序号)。
A H2SO4 B CaSO4 C SO2

3.综合题(共1题)

4.
如图是居民家用燃气热水器示意图。根据此图回答:

(1)某热水器以天然气为燃气。  若完全燃烧3.2kg的甲烷,则消耗氧气的质量为______kg。
(2)如下表,1kg三种不同燃料燃烧产生CO2和SO2的质量。由表中数据可知,天然气是比煤更清洁的能源,原因是______。
燃料
燃烧产物质量/g
CO2
SO2
汽油
2900
5.0
天然气
2500
0.1

2500
11.0
 

4.科学探究题(共5题)

5.
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发现反应开始后试管中出现红色固体同时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1:向5份相同体积的硫酸铜溶液中分别加入表面经过打磨处理的相同长度的铝条,现象如下:
实验组别



 ④
 ⑤
 ⑥

硫酸铜溶液浓度
24%
12%
8%
6%
5%
3%
1%
气泡情况
很快

较快

较快


 
实验2:向质量分数为8%的硫酸铜溶液分别加入表面经过打磨处理的相同长度的铝条,现象如图所示:
实验组别





水浴温度(℃)
20
30
40
50
60
气泡情况
较快

很快
很快
很快
 
(1)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
(2)实验2的结论是______。
(3)依据实验1和实验2,推测50℃5% 硫酸铜溶液与铝条反应的现象是______。
(反思与评价)
(4)实验2没有进行温度为70℃的实验,理由是______。
(5)根据你的猜想,气泡中的气体是______。
6.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集气瓶容积为250mL),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连接仪器,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一段时间后,松开手,注射器的活塞恢复至原位。
②在有孔燃烧匙上放置一小块(足量)白磷,塞紧橡胶塞,关闭K。
③向烧杯中倒入足量80℃的热水。
④打开K,将注射器的活塞向上拉到100mL处,观察现象。
⑤2分钟后,迅速将注射器的活塞推至底部,并立即关闭K,观察现象。
⑥…。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的实验目的是______。
(2)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步骤④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4)该实验过程中热水的作用是______。
(5)步骤⑥的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7.
控制变量是种重要的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方案是(  )
A、探究反应物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比较20℃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性(两者均易溶于水)
C、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探究燃烧的温度是否须达到着火点(白磷着火点:40℃)




 
A.AB.BC.CD.D
8.
为了验证金属活动性强弱,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一: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实验二:为了达到验证锌铜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目的,不含金属元素的溶液A是______,得出实验结论所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9.
实验小组同学做了如下有关燃烧条件的实验,请回答:
(1)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______(填图1序号)。

(2)如图2所示,将一根铜丝绕成螺旋状网罩罩在一支燃着蜡烛的火焰处,不多久蜡烛火焰熄灭,其熄灭的原因是______。

5.简答题(共2题)

10.
“液态空气蒸腾实验”如图:

(资料)常压下,N2沸点为-196℃,O2沸点为-183℃.
结合资料解释:“燃着的木条迅速熄灭”及“燃着的木条剧烈燃烧”的原因是______.
11.
氢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经由铁氧化合物循环分解水的过程如图:

(1)反应I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整个循环过程中涉及的氧化物是______。

6.单选题(共14题)

12.
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循环如图所示,在X过程中关于氧气的作用,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支持人和动物的呼吸
B.在燃烧中作燃料
C.支持化石燃料的燃烧
D.在食物的腐烂中作氧化剂
13.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B.金刚石用于钻头
C.铜丝可用作导线D.氧气用于炼钢
14.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B.
C.D.
15.
微观视角认识化学反应有重要意义。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化合价均发生改变B.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种类均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丁的质量比为1:1D.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6.
下列化学符号表示正确的是(  )
A.氧化铁FeOB.2个氢原子 H2C.镁离子Mg2+D.碳酸钠NaCO3
17.
下列关于甲醛(CH2O)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醛由4个原子构成B.1个甲醛分子中含有1个水分子
C.甲醛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D.甲醛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18.
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电解水得到氧气
水中有氧分子
B
闻到浓氨水的特殊气味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的体积很小
D
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A.AB.BC.CD.D
19.
以下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铜B.氯化钠C.二氧化碳D.氧气
20.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氧B.硅C.铝D.铁
21.
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A滴入试管①中,A与B接触后,在试管②中的导管口处观察到有气泡冒出。下列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出现上述现象的是(  )
A.稀硫酸和铜片
B.稀盐酸和大理石
C.水和氧化钙
D.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22.
下列实验操作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中含有的少量CO2
将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洗气
B
检验CO2是否集满
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C
检验一种气体是否为CO2
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D
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向盛满CO2的塑料瓶中倒水,拧紧瓶盖并振荡
 
A.AB.BC.CD.D
23.
如图是小凡用手势OK表示初中常见化学反应中用不同物质生成水的方法,要求手指上的物质分别通过某种反应的基本类型直接生成水(如图中的H2O2、O2)则物质X一定不是下列物质中的(  )
A.H2
B.H2CO3
C.CH4
D.CuO
24.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试管1中的气体可以作燃料
B.试管1和2中气体的分子个数比约为2:1
C.该实验说明,水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爆炸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B.“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隔绝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C.水基型灭火器灭火原理是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古籍图书、重要档案等着火,最好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7.填空题(共2题)

26.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珍贵文物。
(1)下图是首都博物馆展出的3件文物,其中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填序号)。

(2)出土的铁质编磬锈蚀严重,金饼却依然金光灿灿,从物质性质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27.
如图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图,依图完成下列问题:我国能源消费占比最大的化石燃料是______;除水能、风能、核能外,人们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还有______。(填序号)

A 太阳能    B 火力发电    C 氢能    D 潮汐能

8.实验题(共3题)

28.
实验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小气球先鼓再变瘪。其中“变鼓”的原因是______。
(2)B实验中,实验前后,烧杯中钠元素的质量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A、B两个实验,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_____(填序号)。
29.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


(1)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
(2)能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 。
集气瓶中盛有少量二氧化锰,向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然后进行铁丝燃烧的实验。
(3)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
(4)铁丝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有剧烈燃烧、放出热量、火星四射、______ 。
 
30.
在一次科学实践活动课上,同学们做了“会动的鸡蛋”系列趣味实验。

(1)向装有干冰的集气瓶中加入热水(如图A),观察到有大量白雾产生,熟鸡蛋在瓶口跳动,该实验说明干冰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2)向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如图B),振荡,观察到瓶口的熟鸡蛋被吞入瓶中,其原因是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普阅读题:(1道)

    流程题:(2道)

    综合题:(1道)

    科学探究题:(5道)

    简答题:(2道)

    单选题:(14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