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2题)
1.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我校很多同学喜欢食用一些油炸食品、烧烤食品。但油炸食品、烧烤食品等被营养专家称作“垃圾食品”,这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环境,而且食物中还会产生一些强至癌物质,如丙烯醛,化学式为(C2H3CHO)。试回答:
(1)丙烯醛的相对分子质量___;
(2)丙烯醛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
(3)112克丙烯醛中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克。
(1)丙烯醛的相对分子质量___;
(2)丙烯醛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
(3)112克丙烯醛中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克。
2.
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3g,加热至混合物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8.2g,将剩余固体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过滤,滤液是10%的氯化钾溶液(假设溶液无损失)。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3)氯化钾溶液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3)氯化钾溶液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单选题- (共7题)
3.
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现对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A.A | B.B | C.C | D.D |
4.
科技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反应的微观示意 图如下图,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 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C. 生成物的化学式可用 C2H2O 表示 D. 参加反应的两物质的质量比为 1:1

A.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 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C. 生成物的化学式可用 C2H2O 表示 D. 参加反应的两物质的质量比为 1:1
5.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A,B发生反应2A+2B═2C+D,探究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得到下表数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后原子的数目减少
B. a=0.6
C. B、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1
D. 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质量(g) | 4.6 | 4.0 | 0 | 0 |
反应后质量(g) | 0 | 0.4 | 8.0 | a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后原子的数目减少
B. a=0.6
C. B、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1
D. 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6.
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12可以写成12C.1个12C的原子的质量为a千克,1个12CO2分子的质量为b千克,若以12CO2分子中的1个氧原子质量的1/16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12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 B.![]() ![]() | C.![]() |
7.
如图所示的四个装置图及其使用方法的说明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则二氧化碳从b管道通入![]() |
B.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氧气从a管道通入![]() |
C.除去空气中二氧化碳,则空气从b管通入![]() |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则氧气从a管通入![]() |
8.
碳的耗用量称为“碳足迹”.一般悄况下,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大.碳足迹的计算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运输等方面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消耗品.以下做法可以减小“碳足迹”的是


A.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
B.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燃料 |
C.将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
D.以私家车出行代替公共交通工具 |
3.选择题- (共3题)
4.填空题- (共9题)
14.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X2+3Y2=2Z”的叙述中错误的是___
①Z的化学式为XY3
②若mgX2和ngY2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m+n)gZ
③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④若agX2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a﹣bg)Y2
①Z的化学式为XY3
②若mgX2和ngY2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m+n)gZ
③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④若agX2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a﹣bg)Y2
15.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___(选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___(选填序号)。
A 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 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 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 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___(选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___(选填序号)。
A 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 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 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 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16.
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袋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说明:B瓶中装有浓硫酸,具有吸水的作用)

(1)仪器A中所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
(2)若仪器C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质量为bg,塑料试样完全燃烧后,若仪器D增重a g,则bg该塑料试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计算结果用分数形式表达)
(3)若装置中没有连接仪器B,将使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___(填“偏小”、“偏大”、“无影响”中之一)。

(1)仪器A中所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
(2)若仪器C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质量为bg,塑料试样完全燃烧后,若仪器D增重a g,则bg该塑料试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计算结果用分数形式表达)
(3)若装置中没有连接仪器B,将使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___(填“偏小”、“偏大”、“无影响”中之一)。
17.
核事故时往往泄漏出污染物(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
)。为避免核辐射,需口服100毫克(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
),使人体甲状腺中碘达到饱和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1)
是一种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___
(2)
和
的关系是___(A 同位素 B 同种物质 C 同种分子 D 同种原子)
(3)假设所处的环境已受污染,通过服用加碘食盐(注:加碘食盐中的碘为
)的方法能否有效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呢?
(查阅资料)成人每天食用食盐的质量通常为6g;某种加碘食盐的标签如图所示。
(问题分析)500g该品牌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是___;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___克。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___(填“能”或“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目的。
(4)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可以治疗
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和I2的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


(1)

(2)


(3)假设所处的环境已受污染,通过服用加碘食盐(注:加碘食盐中的碘为

(查阅资料)成人每天食用食盐的质量通常为6g;某种加碘食盐的标签如图所示。
(问题分析)500g该品牌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是___;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___克。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___(填“能”或“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目的。
(4)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可以治疗

20.
佛堂镇中八年级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三套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1)图2和图3装置比图1更加环保,因为两装置都能防止产生的___(填化学式)进入空气:
(2)在以上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实验中均用到的科学方法是___;
(3)图3装置中的___处(用“a、b、c”表示)的现象,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

(1)图2和图3装置比图1更加环保,因为两装置都能防止产生的___(填化学式)进入空气:
(2)在以上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实验中均用到的科学方法是___;
(3)图3装置中的___处(用“a、b、c”表示)的现象,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
21.
图甲为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家庭实验装置,左边部分带小孔的眼药水瓶,下半部分浸入和离开白醋。以控制反应进行与停止,它相当于乙图中的______(选填字母)装置;该装置虚线框中应选用乙图中的______(选填字母)装置来收集CO2气体;检验CO2气体是否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5.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2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3道)
填空题:(9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