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为测定某种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同学们称取8g石灰石(其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将它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共收集到4瓶二氧化碳气体(不考虑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及逸出等损耗)。
(1)已知每瓶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约是300mL,该实验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约是2g/L。则反应总共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____g。
(2)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1)已知每瓶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约是300mL,该实验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约是2g/L。则反应总共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____g。
(2)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2.简答题- (共1题)
2.
利用下图所示的杠杆(实验开始时都处于水平状态),可以进行科学探究。
(1)实验Ⅰ中,较长时间后,钩码上升,这是因为铁粉与____反应。若将铁粉换成下列物质中的____(填字母),杠杆也会出现相似的现象。
A 食盐 B 烧碱 C 石灰石
(2)实验Ⅱ中,过一会儿钩码会逐渐下降。从微粒的观点分析,这是因为____。

(3)实验Ⅲ中,通入一会CO2,右边乒乓球____(填上升或下降)。再往集气瓶中注入足量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杠杆很快恢复水平。
(1)实验Ⅰ中,较长时间后,钩码上升,这是因为铁粉与____反应。若将铁粉换成下列物质中的____(填字母),杠杆也会出现相似的现象。
A 食盐 B 烧碱 C 石灰石
(2)实验Ⅱ中,过一会儿钩码会逐渐下降。从微粒的观点分析,这是因为____。

(3)实验Ⅲ中,通入一会CO2,右边乒乓球____(填上升或下降)。再往集气瓶中注入足量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杠杆很快恢复水平。
3.推断题- (共1题)
3.
“功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九年级武术队的同学设计了以“功夫小子”为轮廓的物质转化关系图,其中A~F分别是铁粉、氧化铁、盐酸、氢氧化钙、纯碱、小苏打中的一种。已知: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反应;B与D的物质类别相同,且B的组成元素种类比D少。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物质的名称是____。
(2)D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
(3)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E转化为A ____,B与F反应____。

(1)C物质的名称是____。
(2)D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
(3)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E转化为A ____,B与F反应____。
4.科学探究题- (共1题)
4.
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开展探究活动。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稀硫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不断搅拌,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但两者确实发生了如下的化学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I:只有Na2 SO4; 猜想Ⅱ:有____;
猜想Ⅲ:有Na2SO4和NaOH; 猜想Ⅳ: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同学认为猜想Ⅳ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
(查阅资料)BaCl2+Na2SO4=2NaCl+BaSO4↓ ,BaCl2+H2SO4=2HCl+BaSO4↓。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其余的猜想,丙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方案:
(得出结论)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猜想Ⅲ成立。
(评价反思)
(1)写出方案②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2)方案③不能证明溶液中含有H2SO4,原因是____。
(3)要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含有H2SO4,可以选择____(填字母)。
A 酚酞试液 B pH试纸 C CuO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稀硫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不断搅拌,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但两者确实发生了如下的化学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I:只有Na2 SO4; 猜想Ⅱ:有____;
猜想Ⅲ:有Na2SO4和NaOH; 猜想Ⅳ: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同学认为猜想Ⅳ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
(查阅资料)BaCl2+Na2SO4=2NaCl+BaSO4↓ ,BaCl2+H2SO4=2HCl+BaSO4↓。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其余的猜想,丙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方案:
| ①取样滴入石蕊试液 | ②取样滴入CuSO4溶液 | ③取样滴入BaCl2溶液 |
现象 | ____ | ____ | 产生白色沉淀 |
结论 | 溶液中含有NaOH | 溶液中含有NaOH | 溶液中含有H2SO4 |
(得出结论)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猜想Ⅲ成立。
(评价反思)
(1)写出方案②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2)方案③不能证明溶液中含有H2SO4,原因是____。
(3)要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含有H2SO4,可以选择____(填字母)。
A 酚酞试液 B pH试纸 C CuO
5.单选题- (共10题)
5.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OH- |
B.焦炭常用来冶炼金属,活性炭常用作净水剂 |
C.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都属于糖类 |
D.检验甲烷的组成,可以借助干冷的小烧杯和澄清的石灰水 |
6.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有关物质的质量变化如表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的质量/g | 100 | 160 | 0 | 0 |
反应中的质量/g | | M2 | | 8 |
反应后的质量/g | M1 | 0 | 152 | 64 |
A.M1=44 | B.M2=20 | C.甲是反应物 | D.反应时乙、丁的质量比是5︰2 |
7.
乙醚是人类很早就使用的麻醉剂,分子结构如图所示,其中短线表示原子间的连接,例如水分子的结构可以表示为H-O-H。下列对乙醚的认识正确的是


A.乙醚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
B.乙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4g |
C.乙醚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64.9% |
D.乙醚由4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
8.
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白磷不足,会使测定结果偏小 |
B.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 |
C.胶头滴管与注射器中的水,作用是相同的 |
D.若注射器活塞最终停在10mL刻度处,说明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1/5 |
10.
下列实验操作,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是
A.通过测量导电性,区分氯化钾溶液与氯化钠溶液 |
B.使用磁铁吸引,分离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 |
C.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初步提纯粗盐 |
D.采用燃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羊毛线和涤纶线 |
11.
将适量的铜粉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滤液一定是蓝色的 | B.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铜,一定没有硝酸银 |
C.滤渣可能是黑色的 | D.滤渣中一定有银,可能还有铜 |
12.
物质甲、乙、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甲、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是16.7% |
B.使甲从溶液中结晶,只能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
C.t2℃时15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能析出30g晶体 |
D.将t2℃的三种物质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
14.
将棉手帕放入白酒中浸湿,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烧不坏的棉手帕”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 B.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
C.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燃烧 | D.白酒中的水蒸发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
6.填空题- (共1题)
15.
化学已成为一门中心学科,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
(1)食用适量的海产品,可以为人体补充微量元素____(写元素符号)。
(2)硝酸钾(KNO3)是常用的复合肥,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
(3)雄黄主要成分是As4S4(As是砷的元素符号),则As4S4的化学名称是____。
(4)电解水实验证明了水的组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实验中正极端产生13mL气体,则负极端产生的气体是____mL。
(1)食用适量的海产品,可以为人体补充微量元素____(写元素符号)。
(2)硝酸钾(KNO3)是常用的复合肥,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
(3)雄黄主要成分是As4S4(As是砷的元素符号),则As4S4的化学名称是____。
(4)电解水实验证明了水的组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实验中正极端产生13mL气体,则负极端产生的气体是____mL。
7.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简答题:(1道)
推断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0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