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582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9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加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妖(ráo)    冠(miǎn)   豢养(huàn) 摇(yì)
B.旁(wù) 渎(xiè)    守(gé) 言(zhēn)
C.立(chù)    广(mào)   塌(tān) 本(zhé)
D.恣(suī)    拮(jū) 阔(chuò) 望(tiào)
2.
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飘逸 嗤笑   饱食终日 自抱自弃
B.渺茫 停滞   郑重其事 根深蒂固
C.驱除 诓骗   鸠占雀巢 抽丝剥茧
D.隔膜 褴褛   附庸风雅 娇揉造作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拿到试卷后一定要全面浏览,仔细读题,切不可断章取义,盲目下笔。
B.苹果、谷歌等科技公司推出的可穿戴设备,为生活提供了多种可能,如戴上一副眼镜,就可以从现实世界进入惟妙惟肖的虚拟世界。
C.现在的电信诈骗案层出不穷,行骗者手段之隐蔽、蒙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D.学习知识不仅需要刻苦钻研的精神,更需要一丝不苟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之者谁(_______)    (2)云归而岩穴 (_______)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  (4)醉翁之不在酒(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3】《醉翁亭记》以“乐”贯穿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些“乐”反映出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表达了作者被贬后痛苦抑郁的思想感情。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文章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D.作者极写游客之乐,侧面显示了滁州的政治清明,表达出“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我有一个梦
张晓风
我有一个梦,我不太敢轻易地告诉别人,怕遭人耻笑。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敢于去梦想的人并不多。
让我把故事从许多年前说起:南台湾的小城,一个女中的校园。六月,成串的黄花沉甸甸地垂自阿勃拉花树。风过处,花雨成阵,松鼠在老树上飞奔如急箭,音乐教室里传来三角大钢琴的琤琮流泉……
所谓学习音乐,应该不止是一本音乐课本、一个音乐老师。它岂不是也包括那阵雨初霁的午后,那熏人欲醉的南风,那树梢悄悄的风声,那典雅的光可鉴人的大钢琴,那开向群树的格子窗……
近年来,一些耗资数百万或上千万的自然科学实验室已取代孔庙,每逢这个时候,我就暗自叹息——我有一个梦。
我梦想在这号称为中国的土地上,除了能为英文为生物为化学为太空科学设置实验室之外,也有人肯为国文设置一间讲坛。
我梦想有一位国文教师在教授“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时候,窗外有粉色羊蹄甲正落入春水的波面,苦谏树上也刚好传来鸟鸣,周围的环境恰如一篇舞台布景板,处处笺注着白纸黑字的诗。
晚明吴从先有一段文字读之目醉神驰,他说:“斋欲深,槛欲曲,树欲疏,萝薛欲青垂;几席、阑干、窗窦,欲净滑如秋水;榻上欲有云烟气;墨池、笔床,欲时泛花香。读书得此护持,万卷尽生欢喜。琅环仙洞,不足羡矣。”
啊,不,这种梦太奢侈了!要一间平房,要房外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要春风穿户,夏雨叩窗的野趣,还要空山幽壑,笙瑟溢耳。这种事,说出来,谁肯原谅你呢?
那么,退而求其次吧!只要一间书斋式的国学讲坛吧!要一间安静雅洁的书斋,有中国式的门和窗,有木质感觉良好的桌椅,你可以坐在其间,你可以第一次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也是不错的事,也有其不错的感觉。
教室里,沿着墙,有一排矮柜,柜子上,不妨放些下课时可以把玩的东西。一幅竹子搁臂,凉凉的,上面刻着诗。一个仿制的古瓮,上面刻着元曲,让人惊讶古代平民喝酒之际也不忘诗趣。一把仿同治时代的茶壶,肚子上面刻着一圈二十个字:“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学生正玩着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们这是一首回文诗,全世界只有中国的语言可以做的回文诗。
如果今天该讲岳飞的《满江红》,何不托人到杭州岳王坟上拓一张岳飞真迹来呢?今天要介绍“月落乌啼霜满天”吗?寒山寺里还有俞樾那块诗碑啊!如果把康南海的那一幅比照来看,就更有意思,一则“古钟沦日史”的故事已呼之欲出。杜甫成都浣花溪的千古风情,或诸葛武侯的高风亮节,都可以在一幅幅挂轴上留下来。
教室里不妨有点音响设备,让听惯麦当娜的耳朵,听一听什么叫笛?什么叫箫?什么叫“把乌”?什么叫筚篥……如果学生兴致好,他们可以在素净的钵子里养一盆素心兰,这样,他们会了解什么叫中国式的芬芳。
你要让年少的孩子去吃麦当劳,好吧,由你。你要让他们吃肯德基?好,请便。但,能不能在他年少的时候,在小学,在中学,或者在大学,让他有机会坐在一间中国式的房子里。让他眼睛看到的是中国式的家具和摆设,让他手摸到的是中国式的器皿,让他--我这样祈祷应该不算过分吧。让他忽然对自己说:“啊,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有一个梦!这是一个不忍告诉别人,又不忍不告诉别人的梦啊
(选自《张晓风国学讲坛》,有删改)
【小题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梦想的实质是什么?
【小题2】对于自己的梦想,作者为什么“不太敢轻易告诉别人”,“ 不忍告诉别人” “又不忍不告诉别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加以分析。
【小题3】作者梦想辟一间国学讲坛,为什么要在开头部分用两段的篇幅写南台湾一女中的音乐课?请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作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梦想中的“国学讲坛”有哪些特点?请通读全文加以概括。
【小题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的中国,人们肯为英文为生物为化学为太空科学设置实验室,却无人肯为国文设置一间讲坛,正是这种不公平催生了作者的梦想。
B.文中引用吴从先的文字描述了古人读书讲究的环境氛围,表现了作者对梦想中的国文讲坛的渴求,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C.作者的梦想不敢说是因为怕遭人耻笑,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人素质的低下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D.文中写到麦当娜、麦当劳、肯德基,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侵蚀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西方文化的反感和无奈。
6.
材料一: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附图:近十年中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统计

材料二: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 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怀着 “爱国之情、强国之志”,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说杨振宁在耄耋之龄回归中国国籍,这事表明他对故土恋恋不舍,完成了“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夙愿。
【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图表的内涵。
【小题3】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小题4】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4.名著阅读(共1题)

7.
名著阅读
(1)《五猖会》中有一件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亲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批判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这件事是什么?(出自《朝花夕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艺高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这段话描写的是谁?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出自《水浒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验证明:___________能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__________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出自《昆虫记》)

5.综合性学习(共2题)

8.
仿照例句续写两句话,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
9.
综合性学习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教育的主要阵地。为此,学校拟开展关于“文明礼仪伴我行”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栏目设计)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设计了两个栏目。请你参照栏目一设计栏目二的名称,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栏目一:文明礼仪知识窗。设计理由:让同学们对照文明礼仪的要求,更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栏目二:_________设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明行为)在某餐厅进餐时,如发现菜肴中有一只苍蝇,你应该如何处理此事?(_______)
A.立即告知一同进餐者加以注意    B.自己悄悄处理掉
C.立即训斥餐厅老板或服务员D.轻声告知餐厅服务员更换
(3)(礼俗评说)小明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文(共1题)

10.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歌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行走不仅是双腿走路,也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精神历程。 正处青春年少的我们,常常行走在自然风景内,行走在街头巷道中,行走在艺术长廊里,行走在书海中,行走在仁爱温馨里……我们或快乐,或感动,或徘徊……这些丰富多彩的行走历程,让我们顿悟,催我们奋进,促我们成长。 
请你以“行走在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2)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常常得到这样的鼓励:“别急,多想想。”遇到简单容易的事情时,我们也常常能听到这样的提醒:“别急,多想想。”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阐述道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