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组- (共1题)
1.
2015年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而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屠呦呦从古代文献“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认为传统的高温水煎使青蒿素失去活性而分解,提出用乙醚低温溶解提取,这是当时获得青蒿粗提物的关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的主要贡献是
【小题2】青蒿素提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步骤是
【小题3】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小题1】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的主要贡献是
A.发表元素周期表 | B.研究炸药 | C.研究空气成分 | D.研究原子结构 |
A.冷水浸泡青蒿 | B.将青蒿绞汁 |
C.乙醚低温溶解提取 | D.青蒿素受热分解 |
A.青蒿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
B.青蒿素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
C.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5:22:5 |
D.青蒿素中H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
2.简答题- (共2题)
2.
NH3常用来制取常见的氮肥。下图是两种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

(1) NH4HCO3中N的质量分数是 。
(2) 碳酸氢铵化肥中NH4HCO3的质量分数是 。
(3) 两袋碳酸氢铵化肥与多少千克尿素化肥中的氮元素质量相等?(结果均保留一位小数)

(1) NH4HCO3中N的质量分数是 。
(2) 碳酸氢铵化肥中NH4HCO3的质量分数是 。
(3) 两袋碳酸氢铵化肥与多少千克尿素化肥中的氮元素质量相等?(结果均保留一位小数)
3.
欣赏右图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2)造成这一问题的气体主要是 。
该气体的来源是 。(填序号,可多选)
(3)请你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缓解该环境问题 。

(1)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2)造成这一问题的气体主要是 。
该气体的来源是 。(填序号,可多选)
|
(3)请你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缓解该环境问题 。
3.单选题- (共8题)
4.填空题- (共6题)
14.
如图是有关氧气知识的网络图(反应条件部分省略),请回答:

(1)物质①是黑色固体,化学式是 。
(2)物质②中带点元素的化合价是 。
(3)物质③中的阳离子符号是 。
(4)若物质④为无色液体,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1)物质①是黑色固体,化学式是 。
(2)物质②中带点元素的化合价是 。
(3)物质③中的阳离子符号是 。
(4)若物质④为无色液体,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15.
学习了《奇妙的二氧化碳》后,同学们对书本实验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设计了 “魔手”实验。(如图)

(1)如图所示在一次性手套的每个指袋中各加入一种物质,用夹子夹住后捏瘪手套掌部系紧手套口。
(2)打开拇指和食指指袋夹子,将拇指内液体倒入食指指袋中。手掌迅速“增肥”,反应符号表达式为:
。
(3)打开中指指袋夹子,使液体流入手掌,振荡后液体变浑浊,手掌稍微变小。将液体流回指袋后夹上夹子。反应符号表达式为: 。
(4)分别用剩余的两个手指指袋重复步骤3操作。只有小指能使手掌“减肥”成功。则吸收二氧化碳的试剂最好用 。
设计了 “魔手”实验。(如图)

(1)如图所示在一次性手套的每个指袋中各加入一种物质,用夹子夹住后捏瘪手套掌部系紧手套口。
(2)打开拇指和食指指袋夹子,将拇指内液体倒入食指指袋中。手掌迅速“增肥”,反应符号表达式为:
。
(3)打开中指指袋夹子,使液体流入手掌,振荡后液体变浑浊,手掌稍微变小。将液体流回指袋后夹上夹子。反应符号表达式为: 。
(4)分别用剩余的两个手指指袋重复步骤3操作。只有小指能使手掌“减肥”成功。则吸收二氧化碳的试剂最好用 。
|
16.
生活离不开水。常用的净水方法主要有沉淀、过滤、煮沸、蒸馏、吸附、消毒等,净化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上述净水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净水时吸附常用的物质是 。
(2)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该纱网相当于过滤实验用品中的 。
(3)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 。生活中将硬水软化的最常用方法是 。
(4) 在野外和灾区可用下列几个步骤将河水转化成饮用水:①化学沉降(用明矾)②消毒杀菌(漂白粉)③自然沉降 ④加热煮沸。以上处理过程最合理的顺序是( )
(1)上述净水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净水时吸附常用的物质是 。
(2)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该纱网相当于过滤实验用品中的 。
(3)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 。生活中将硬水软化的最常用方法是 。
(4) 在野外和灾区可用下列几个步骤将河水转化成饮用水:①化学沉降(用明矾)②消毒杀菌(漂白粉)③自然沉降 ④加热煮沸。以上处理过程最合理的顺序是( )
A.③②①④ | B.③①②④ | C.③①④② | D.①③②④ |
17.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取较纯净的氧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 。开始收集最佳时机是 。符号表达式为: 。
(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若用F装置收集,则二氧化碳应从 管口通入,验满的方法方法是 。

(1)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取较纯净的氧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 。开始收集最佳时机是 。符号表达式为: 。
(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若用F装置收集,则二氧化碳应从 管口通入,验满的方法方法是 。
5.实验题- (共2题)
18.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实验回顾)
图1是实验室用红磷燃烧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1)写出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
(2)实验原理: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的 减小,烧杯中水倒吸到集气瓶。
(问题提出)
有实验资料表明: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7% 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因此通过上述实验,测定结果与理论值往往相差较大。

(实验改进)
Ⅰ. 甲同学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图2实验装置,再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中装铁粉的纸袋浸有浓食盐水,会加速铁生锈)。
Ⅱ. 乙同学经过思考,在图2的基础上设计了图3实验装置,实验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交流表达)
(1)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改进后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结果精确到0.1%)。
(2)从实验原理角度分析,图2的实验结果比图1准确度更髙的主要原因是: 。
(实验反思)
许多同学用改进前图1装置得出的结论却也与理论值相差不大,其主要原因是:
(实验回顾)
图1是实验室用红磷燃烧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1)写出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
(2)实验原理: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的 减小,烧杯中水倒吸到集气瓶。
(问题提出)
有实验资料表明: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7% 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因此通过上述实验,测定结果与理论值往往相差较大。

(实验改进)
Ⅰ. 甲同学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图2实验装置,再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中装铁粉的纸袋浸有浓食盐水,会加速铁生锈)。
Ⅱ. 乙同学经过思考,在图2的基础上设计了图3实验装置,实验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h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压强/KP | 101.6 | 89.7 | 85.4 | 83.3 | 82.2 | 81.] | 81.2 | 81.2 | 81.2 |
(交流表达)
(1)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改进后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结果精确到0.1%)。
(2)从实验原理角度分析,图2的实验结果比图1准确度更髙的主要原因是: 。
(实验反思)
许多同学用改进前图1装置得出的结论却也与理论值相差不大,其主要原因是:
19.
用图甲所示的电解水装置来测定水的组成。

(实验步骤)
(1)按图安装好装置,检验装置气密性。
(2)在U型管中装入水(水面略低于支管口)。
(3)取下注射器,打开电源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
(4)将注射器活塞推到顶后连接注射器,再次打开电源。
当注射器二中活塞停留在10mL刻度时,关闭电源。
(5)检验气体。
(实验结论)水是由 组成的。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 。
(问题讨论)
(1)实验开始时先打开电源通电一段时间后再接上注射器的目的是 。
(2)实验结束时注射器一中活塞停留在 刻度处。将该注射器带上针头,移向燃着的木条旁,推动活塞,现象是 。
(3)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粒子运动的先后顺序是 。

(实验步骤)
(1)按图安装好装置,检验装置气密性。
(2)在U型管中装入水(水面略低于支管口)。
(3)取下注射器,打开电源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
(4)将注射器活塞推到顶后连接注射器,再次打开电源。
当注射器二中活塞停留在10mL刻度时,关闭电源。
(5)检验气体。
(实验结论)水是由 组成的。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 。
(问题讨论)
(1)实验开始时先打开电源通电一段时间后再接上注射器的目的是 。
(2)实验结束时注射器一中活塞停留在 刻度处。将该注射器带上针头,移向燃着的木条旁,推动活塞,现象是 。
(3)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粒子运动的先后顺序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组:(1道)
简答题:(2道)
单选题:(8道)
填空题:(6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