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A、B、C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请针对以下几种情况回答问题:

(1)若A可用于舞台云雾,B的俗名叫纯碱,A与C能反应,则C的化学式可能是________。
(2)若A、B、C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C能转化为A。
①若A、C分别是单质和盐,C的溶液呈蓝色。则B→C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②若A是水垢的主要成分,则C的化学式可以是__________,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A、B、C均为氧化物,除氧元素外另一种元素均不相同,且三种物质常温下状态均不同,其中C为液态。B、C的化学式分别为: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

(1)若A可用于舞台云雾,B的俗名叫纯碱,A与C能反应,则C的化学式可能是________。
(2)若A、B、C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C能转化为A。
①若A、C分别是单质和盐,C的溶液呈蓝色。则B→C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②若A是水垢的主要成分,则C的化学式可以是__________,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A、B、C均为氧化物,除氧元素外另一种元素均不相同,且三种物质常温下状态均不同,其中C为液态。B、C的化学式分别为: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2.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归纳酸、碱、盐化学性质时,发现有些实验无法观察到明显现象,需要进行改进或继续实验验证。
Ⅰ.兴趣小组小觐同学提出,酸、碱中和没有明显现象,并设计如下两个实验:

(1)实验一: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色变为无色,说明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往上述试管中再逐滴滴入过量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2)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该同学又设计了实验二,将足量的稀硫酸滴入NaOH溶液后,再滴入甲溶液,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甲溶液可以是________(指示剂除外)。
(3)其他同学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不是所有酸、碱中和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例如稀硫酸与___________反应就可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Ⅱ.兴趣小组小琪同学提出:CO2通入Na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并设计如下实验三继续探究。

(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查阅资料]
①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
②常温下NaOH易溶于乙醇,Na2CO3微溶于乙醇。
(4)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_____________。从生成物角度验证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Ⅲ.在老师的指导下,该兴趣小组的其他同学继续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制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1、图2所示。

[查阅资料] 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
(6)图1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感悟]
(7)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小组同学一致认为可以通过反应物的减少或生成物的生成以及_________变化等角度验证反应的发生;还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Ⅰ.兴趣小组小觐同学提出,酸、碱中和没有明显现象,并设计如下两个实验:

(1)实验一: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色变为无色,说明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往上述试管中再逐滴滴入过量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2)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该同学又设计了实验二,将足量的稀硫酸滴入NaOH溶液后,再滴入甲溶液,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甲溶液可以是________(指示剂除外)。
(3)其他同学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不是所有酸、碱中和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例如稀硫酸与___________反应就可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Ⅱ.兴趣小组小琪同学提出:CO2通入Na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并设计如下实验三继续探究。

(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查阅资料]
①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
②常温下NaOH易溶于乙醇,Na2CO3微溶于乙醇。
(4)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_____________。从生成物角度验证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Ⅲ.在老师的指导下,该兴趣小组的其他同学继续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制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1、图2所示。

[查阅资料] 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
(6)图1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感悟]
(7)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小组同学一致认为可以通过反应物的减少或生成物的生成以及_________变化等角度验证反应的发生;还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3.计算题- (共1题)
4.单选题- (共10题)
4.
已知:
,为探究铜和浓硫酸的反应及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的部分性质,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图中脱脂棉团蘸有紫色石蕊溶液)。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装置便于控制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
B.铜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加快铜和浓硫酸的反应 |
C.实验中可观察到脱脂棉团变红 |
D.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尾气SO2,其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
5.
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下列概念间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 B | C | D |
Ⅰ | 混合物 | 糖类 | 复分解反应 | 合金 |
Ⅱ | 纯净物 | 淀粉 | 中和反应 | 金属材料 |
关系 | 交叉关系 | 并列关系 | 交叉关系 | 包含关系 |
A.A | B.B | C.C | D.D |
8.
如图是钠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属于非金属元素 |
B.钠的原子序数是11 |
C.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 |
D.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g |
9.
《茉莉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苏南民歌。茉莉花香气的成分有多种,乙酸苯甲酯(C9H10O2)是其中的一种。下列关于乙酸苯甲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酸苯甲酯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
B.乙酸苯甲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2% |
C.乙酸苯甲酯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9:10:2 |
D.乙酸苯甲酯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分子构成 |
11.
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 A | B | C | D |
物质 | 镁粉 | 二氧化碳 | 熟石灰 | 盐酸 |
性质 | 可燃性 | 易升华 | 能与酸反应 | 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
用途 | 制作照明弹 | 舞台云雾 | 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 除铁锈 |
A.A | B.B | C.C | D.D |
12.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除去CaO中的杂质CaCO3:加入足量稀盐酸 |
B.除去CuCl2中的杂质Cu(OH)2:加入足量稀硫酸 |
C.鉴别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 |
D.鉴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 |
13.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泉州。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提倡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 | B.提倡步行或骑单车等出行 |
C.燃煤发电厂安装脱硫装置 | D.对河道开展清淤保洁工作 |
5.填空题- (共4题)
14.
食品与健康、能源与环境、材料的应用与发展都离不开化学。请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紫薯营养丰富,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紫薯中富含淀粉、维生素C、维生素B、铁、钙、硒等。
①这里的“铁、钙、硒”是指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原子 B 分子 C 元素 D 单质
②人体缺“铁”会导致__________;
③紫薯中能给人体提供能量的物质是__________。
(2)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①化石燃料包括_________、石油、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石油综合利用大大的提高了其利用价值,石油的分馏属于___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②出行使用电动自行车,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电动自行车行驶时电池将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
(3)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①塑料属于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合成材料 B 复合材料 C 金属材料
②涤纶和羊毛是两种重要的制衣材料,鉴别它们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紫薯营养丰富,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紫薯中富含淀粉、维生素C、维生素B、铁、钙、硒等。
①这里的“铁、钙、硒”是指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原子 B 分子 C 元素 D 单质
②人体缺“铁”会导致__________;
③紫薯中能给人体提供能量的物质是__________。
(2)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①化石燃料包括_________、石油、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石油综合利用大大的提高了其利用价值,石油的分馏属于___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②出行使用电动自行车,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电动自行车行驶时电池将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
(3)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①塑料属于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合成材料 B 复合材料 C 金属材料
②涤纶和羊毛是两种重要的制衣材料,鉴别它们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CO2的转化和利用是一个热闹的研究课题。
(1)2016年我国科研成员研制出一种“可呼吸CO2”的电池,放电时该电池“吸收CO2”,充电时该电池“放出CO2”。放电时,金属钠和CO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一种非金属单质和一种常见的盐,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8年5月,某杂志介绍了清华大学研究成果:在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作用下可实现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相关反应如图所示。

图中丁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______。
(1)2016年我国科研成员研制出一种“可呼吸CO2”的电池,放电时该电池“吸收CO2”,充电时该电池“放出CO2”。放电时,金属钠和CO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一种非金属单质和一种常见的盐,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8年5月,某杂志介绍了清华大学研究成果:在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作用下可实现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相关反应如图所示。

图中丁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______。
16.
水是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我们应该了解一些有关水及水溶液的相关知识。
(1)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________来区分硬水和软水;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___________(填微粒名称)。
(2)某新型水处理器中含有纳米铁粉,纳米铁粉能吸附废水中的某些污染物,吸附后经沉降、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可去除污染物。高铁酸钠(Na2FeO4)也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净水剂,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3)如图是硝酸钾(KNO3)和氯化钠(NaCl)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①50℃时,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________g硝酸钾。
②20℃时,向100g水中加入35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___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将该溶液升温到50℃时,其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只需列比例式,不必写出答案)。
③当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硝酸钾;欲将硝酸钾溶液从A点转化为B点,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20℃时,将KNO3、NaCl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恒温蒸发10g水,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_______(填“KNO3”或“NaCl”)。
(1)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________来区分硬水和软水;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___________(填微粒名称)。
(2)某新型水处理器中含有纳米铁粉,纳米铁粉能吸附废水中的某些污染物,吸附后经沉降、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可去除污染物。高铁酸钠(Na2FeO4)也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净水剂,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3)如图是硝酸钾(KNO3)和氯化钠(NaCl)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①50℃时,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________g硝酸钾。
②20℃时,向100g水中加入35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___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将该溶液升温到50℃时,其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只需列比例式,不必写出答案)。
③当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硝酸钾;欲将硝酸钾溶液从A点转化为B点,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20℃时,将KNO3、NaCl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恒温蒸发10g水,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_______(填“KNO3”或“NaCl”)。
17.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金属材料。
(1)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大桥桥墩应用了新一代高性能环氧涂层钢筋(在钢筋的外表喷涂一层环氧树脂涂层薄膜),环氧树脂涂层薄膜可以防止钢筋生锈,其防锈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铁制品易生锈,而铝制品却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向氯化铜、氯化铝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渣中一定含有___(填化学式),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有_______________。
(1)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大桥桥墩应用了新一代高性能环氧涂层钢筋(在钢筋的外表喷涂一层环氧树脂涂层薄膜),环氧树脂涂层薄膜可以防止钢筋生锈,其防锈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铁制品易生锈,而铝制品却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向氯化铜、氯化铝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渣中一定含有___(填化学式),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有_______________。
6.实验题- (共1题)
18.
小浩同学在实验操作考核中,要完成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

(1)上面是实验桌上摆放好的该实验所需的用品,小浩同学发现其中缺少了一种实验仪器和一种药品,请你写出所缺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所缺药品的名称_______________。
(2)写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是小浩同学实验时的主要步骤,这些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标号,下同)。其中操作有误的是________,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加入药品 b
收集气体
c
检查装置气密性 d
验满
e
清洗仪器、整理桌面
(4)步骤c检查气密性时,要先_________,再_________,然后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A 把导管放入水中 B 用手紧握试管

(1)上面是实验桌上摆放好的该实验所需的用品,小浩同学发现其中缺少了一种实验仪器和一种药品,请你写出所缺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所缺药品的名称_______________。
(2)写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是小浩同学实验时的主要步骤,这些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标号,下同)。其中操作有误的是________,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c


e

(4)步骤c检查气密性时,要先_________,再_________,然后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A 把导管放入水中 B 用手紧握试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0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